陆松华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事物(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有助于创业目标的实现。
创新能力是在技术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明的能力。创业能力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人们掌握商机,将自身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从而创造最大价值的能力。当今社会经济实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高职院校既需明确创新教育开展的价值和必要性,更需明确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针对性的开展课程教育,为创新教育的发挥奠定基础[1]。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育的宏观指导,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对授课流程、授课体系等进行高效指导,存在培养目的认知不到位、理论讲解认知不到位、实践能力认知不到位等现状[2]。
(1)培养目的认知不到位。部分院校认为培养创新能力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事实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切入点,能提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理论讲解认知不到位。部分院校认为教师讲解的理论内容与学生实践过程缺乏紧密关联,事实上,教师站在实践的角度开展理论教学,更能加强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中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能力认知不到位。部分院校认为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中缺乏体现,事实上,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融入新技术、新技能,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能得到有效培养。
授课体系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必须优化授课体系。
(1)制定激励制度。教师优化激励制度,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等级制定,既对学生进行激励,又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弥补。
(2)更新教学方法。当前教育体系已开发出多种教学内容,与新时代的高职人才培养有较高的契合度。教师授课过程中,可应用新型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效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是提高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新知识理解、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融合能力。从表现形式上看,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构建思维导图,强化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习工作有指导作用。在教师思维转变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开展工作。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多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例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授课前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生分发学习资料,并运用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3]。院校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让教师通过平台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当前,部分院校已建成SPOC 平台,该平台有一定的准入标准,且能实现网络教学中的小班化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有较高成效。因此,在综合能力培养中加强技术应用,逐步推进网络平台建设,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创新教育。
学生既要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核心的教育方法就是教师将各类课程进行有效衔接,既衔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又加强各类专业课程的衔接程度,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知识架构。目前,在授课体系优化过程中,教师完成理论知识讲解后,发放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学生以小组方式对课题进行研究,既提高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例如机械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机械教师先对机械设备中的PID 系统进行理论讲解,过程中向学生分发课题“设计数控车床的PID 控制系统”、“卫星中PID系统的应用方法”等。商务课程教师与机械教师衔接后,让学生对自身建成PID 系统设计营销方案,并在后续的教学中构建虚拟交易平台,让学生讲解自身设计方案的优势,根据表现情况确定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创新培养能力。
高职院校已然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正积极采取有效路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职院校优化授课体系,提高综合能力,重视课程衔接,多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教育水平,为“中国制造2025”培育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