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王丽(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在产校融合大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研学旅行等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中将知识传递给学生。随着产校融合的推进,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教育途径不再单一,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渠道被扩大,同时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更广。教育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内,可以外出体验自然景色和社会文化,完善学生德性的培育与教育,也可以去相关的企业参观实习。所以,教师角色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重新定义,才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形成限制。因此,研究研学旅行教育理念与教师角色,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工业和信息三个时代。教育模式也随着经历了知识性、智能性和创造性教育的三个时期。在每个教育时期,教师角色需要担任的责任并不相同。在知识性教育模式时期,传承知识是唯一主要目的。教师角色的责任是传递知识和解答困惑。衡量教学效果的直接标准是知识是否被完整的传递下去。在知识传承与积累的过程中,教师主宰教育活动,具有绝对地权威地位,被赋予严肃、专制和权威等性格特点。学习者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被迫接受死记硬背、重复训练和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原始性的弊端。工业时代下的智能性教育,以培育人的能力为主。这一时期的教师角色受制于教育体系、家长愿望和社会环境,不得不加大灌输知识的力度。
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推动信息技术快速全面的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这一时期集中出现新思想、新名词和新观点,带动社会资源、分工结构和产业资源再一次重新分配。自我国加入WTO后,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要求教育进行革新。研学旅行在这一时期出现,肩负着环境教育和传输知识两大重任,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角色的根本职责变为培育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现代教育观、学校观、课程观和学生观等现代信息观,以及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进而完成教师角色的使命。社会和教育结构发生变化,带动教师角色发生本质转变。大多数流连于传统事物,排斥新鲜事物的行为终将被淘汰。研学旅行教育理念与教师角色必然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发生合理改变。
学校推行研学旅行教育课程是为了追求个性的价值和目标,特别是着重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然而,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情况,致使研学旅行课程规划没有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课程价值体现不健全。由于价值发挥不充分,师生及学校领导未能看到研学旅行课程的真正作用,因此对该课程的推行或进一步发展方向产生差异。教师在没有相关政策支持的情况下,难以制定并实施研学课程,无法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角色作用。学校管理者和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员对研学旅行课程价值认识不彻底,促使该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较低,这将导致课程形式化严重,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开拓学生眼界和强身健体等。
研学旅行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危险。良好的课程管理制度是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保障基础。研学旅行课程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课程设计方案不够详细。研学旅行课程已经进入学校的课程系统,然而还没有相关的课程教材支撑课堂教学。教师角色需要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临时规划课程内容。这样的研学旅行课堂内容不够合理、不够科学以及不符合课程的开放性要求。研学旅行计划的活动并没有针对不同学校、年龄、班级和教师,定制不同的课程内容,难以保障课程可持续常态化发展,最终形成课程形式化的严重结果。其次,我国教育界功利化思想严重。多数学校极其重视学生的分数,因而在课程设置中,传授知识的课程比例居高不下,研学旅行课程难以得到合理的时间安排。除考虑学生学习成绩因素外,研学旅行课程还因安全隐患问题被取消开课。最后,研学旅行课程涉及知识范围广泛,难以安排课程内容。学校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当安排不同层次的研究范围,参观相应的场所或基地。但是,学校为了学生多考几分,为学校扩大优质生源,而选择就近小科研基地开课。这样的研学旅行课程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教师角色作用,急需创建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科研旅行课程具有较强综合性,这对教师角色的综合能力推出更高要求。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科研旅行课程没有专门教师负责,仅由班主任或有关教师临时代管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设置及教学。这种情况下,教师会着重做自己第一身份的教师职责,而不仔细思考如何规划好研学旅行课程。同时,这些教师仅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特长,综合专业水平不高,没有达到课程要求。这种应付教育部门对研学旅行课程检查的教学行为,阻碍研学旅行课程发展。部分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专门设置一名教师负责研学旅行课程的工作。但是,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仅设置一名教师开展课程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目标。另外,部分学校积极号召广大师生参与科研旅行课程,却很少有人积极响应,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不准确,造成课程一直难以有效开展。
基于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理念价值,合理开发课程是保证学习者认识自己和完善人格化的立足点。研学旅行课程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合理设置研发研学课程与提前踩点两个方面。研学旅行课程从自然风光与人文社会两方面出发,构建符合研学目标的课程体系。提前踩点是指根据课程要求,在课程开始前与即将开课的地方进行对接,了解其具体的位置、开放时间和特色。在整个研学旅行课程研发过程中,始终围绕研学旅行课程理念价值追求,结合以上两个环节,切实研发出具有导学、展学和研学特点的课程。研发课程的重点并不是课程是否研发成功,而是推动个人德性方面的成长,这也是研学旅行课程理念价值的终极追求。
研学旅行课程需要在社会和自然界中发展德性,为课程教学顺利开展,要求有关部门做好安全、协调和经费方面的制度建设,为研学课程提供外部保护。首先,明确划分各个环节的责任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其次,协调研学旅行课程与目击地的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方面统一,有助于课程顺利开展。最后,建立经费分摊机制,由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分摊研学活动经费。同时,学校应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喜好,再根据学生的偏好制定下一阶段的研学课程内容与方向。合理的研学旅行课程管理机制,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和学习到有效多元的知识。
无论研学旅行课程设置在自然环境中,还是社会中,教师角色的引导作用很重要。教师角色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观念系统。教师应当先转变自身的思想,这是教师角色重塑的前提条件。具体需要树立的观念有现代教育观念、现代学校观念、现代学生观念、现代课程观念、现代教学观念和现代信息观念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思想水平。二是能力系统。学校教师应根据研学旅行课程要求,相应的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水平,这是课程实施的能力保障。具体需要提升的能力包括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三是方法系统。这是教师角色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具体包含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原则、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原则以及教学评价新尺度原则。进而,教师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扮演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未来生活设计者、教学资源研发者、构建知识体系者和协调人际关系的工作者,形成师生深入交往的教学氛围。
在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下,研学旅行教育理念发生转变,重塑教师角色,这开启了更高的新层面。从价值追求和实施方式角度,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差别。优化与改善研学旅行教育理念,有助于建立最佳的教学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其中,教师角色也发生较大变化。教师角色变得多样化,需最大程度的开发社区内部教学资源,改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环境。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新兴教学技术,与其他教师开展密切合作、参与社区活动和校内活动。最重要的是要降低自身的权威特性,与学生平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