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
(北京顺义区医院超声诊断科 北京 101300)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锻炼及体育活动所引起的小腿三头肌急性损伤在临床是十分常见的,超声在小腿损伤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频超声对于肌肉肌腱损伤的诊断很早已经应用于临床,随着超声图像质量的不断提高,高频超声对肌肉及肌腱的组织结构显示更加清晰,应用更加广泛。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2018年9月38例小腿三头肌急性损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总结如下。
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8年9月小腿急性损伤患者38例,其中男31例,女7例;年龄17岁~54岁,平均年龄37.2岁。
1.2.1 仪器 选用阿洛卡α10及飞利浦EPI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2MHz。
1.2.2 方法 体位取俯卧位,两侧小腿后部均充分暴露,首先用高频线阵探头对患肢三头肌直接扫查,按照从上而下顺序,肌肉和肌腱的起点及附着点均要显示,深度以能够显示胫腓骨为宜,扫查肌腱时保证声束与肌腱的走行垂直,避免伪像产生;对于较大或较深病变,可使用腹部探头;检查时与健侧对比。对于疼痛部位重点检查,主要观察肌纤维的连续性及回声,是否增厚,是否有血肿产生,并详细记录其范围及形态。
1.2.3 高频超声诊断标准 根据是否有肌纤维断裂和断裂程度,以及血肿的范围,将损伤分为三级;轻度损伤:未见肌纤维断裂,肌纤维局部回声增强或增厚,可见小血肿;中度损伤:局部肌纤维断裂,周围伴有范围大小不等的血肿;重度损伤:三头肌或跟腱完全断裂,断端间伴血肿。
本组患者中,小腿三头肌轻度损伤者7例,占18.4%,表现为小腿三头肌局部肌纤维较对侧增厚,回声增强,其中3例伴少许低回声血肿;中度损伤者25例,占65.8%,其中19例为腓肠肌内侧头的部分撕裂,2例跟腱部分撕裂,另4例为肌肉局部撕裂伴血肿;重度损伤者6例,占15.8%,均为跟腱断裂,断端肌层增厚,断端间可见血肿。
小腿后群浅层肌肉即腓肠肌,其内外侧头分别起于股骨内外侧髁,与深层的比目鱼肌合称三头肌,两者在小腿中部融合后向下合并为跟腱,止于跟骨,其主要作用是避免身体前倾。小腿三头肌损伤多见于运动时突然用力,导致其肌肉瞬间过度紧张而被拉伤或被撕裂[1]。大多患者感觉小腿突然受外力击打,局部明显疼痛。
小腿三头肌为羽状肌,肌肉瞬时剧烈收缩时,同一功能肌群中,羽状角较大的肌肉,肌纤维收缩力量更大,容易超过肌纤维-腱膜连接处的稳定力而引起撕裂[2]。容易损伤的部位以腓肠肌内侧头最常见,临床亦称为“网球腿”。本组25例中度损伤的病人中,19例为腓肠肌内侧头的损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肿。
肌肉轻度损伤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肌肉组织内出血、水肿,因此,高频超声能观察到损伤的肌肉组织较健侧增厚,回声增强,内可见小血管破裂造成的小范围出血,整体回声欠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损伤为不同程度的肌肉肌腱断裂,超声可以看到断裂的肌纤维,肌肉回缩增厚,周围可见范围不等的血肿。
血肿是肌肉损伤的常见并发症。本组38例患者中,34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占89.5%。血肿的回声特性变化很大,它取决于血肿存在时间的长短及探头的频率[3]。新鲜出血为粗点状回声,内可见细点状中强回声,在48~72小时变为无回声[4]。肌肉血肿声像图的形态决定出血程度、位置及有无肌肉破裂[5]。肌外膜的血管断裂易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局限性血肿,本组有11例血肿呈卵圆形,最大血肿长径6.3cm,大的血肿可以表现出占位效应,可引起筋膜室综合征影响周围肌肉和神经。
小腿三头肌的重度损伤需要手术治疗,轻、中度损伤一般采取保守治疗。超声在肌肉损伤预后的评价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超声可以观察肌肉愈合的进展情况,对确定何时进行一些有限制的关节活动是非常有用的。过早的关节活动会延长愈合时间,增加瘢痕形成[4]。
MRI和超声是检查肌肉肌腱最常用的两种方法。MRI对软组织具有高分辨力、高敏感性,可对病变部位进行准确的定性诊断[6]。超声在病变的直观性和整体性方面不如MRI。但超声简便、快速、廉价、可重复等优点是MRI所不能比的。随着技术的提高及超高频探头的应用,超声已经能够对小腿部胫腓神经做常规检查。超声的优势在于能够全方位,多切面的对患者的实际损伤部位和程度进行精确的判断[7-8],并可以对治疗后的康复期阶段进行观察,为临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在小腿三头肌急性损伤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及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