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前世今生

2019-12-08 14:14:53王益庸
中国篆刻 2019年7期
关键词:名作书家诗文

文︱王益庸

要谋求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不知道中国书法的前世今生可不行。在中华文脉中,书法技法、文化与精神从来就是相濡相生浑然一体的。书法大家的真实身份就是文坛巨匠,一件光耀千古的书法大作本身就是一篇震古烁今的华彩辞章。《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松风阁》《蜀素帖》等名作,不仅是书法作品,而且还是文学作品。这些名作除了可以观赏线条、结构、笔法、墨法、章法、形式等所透出来的形线节奏外,还可以品读精彩隽永的内容。精研这些词翰双美的作品,我们大有写不过古人的浩叹。

古代书家首先是一个文人,其笔下书法与诗文词赋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无论是吟诗行文还是日常记事、公文信札,其情感内容都与笔墨线条天然交融。古人认为,诗文词赋和记事功能的书写才是文人的基本功,自撰诗文词赋才能传递出书者的心性和怀抱。古人是将技法、文化、精神三者同修的,是用道德学问来涵养书法的,这样的传世名作才具有含英咀华吞吐八荒直抵人心的格局气象和境界。王羲之、王献之、陆机、褚遂良、孙过庭、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文征明、徐文长、傅山、王铎等诸先贤就是用词翰双美的作品打动人。还有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也是这么回事。

1920年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改用白话,文言文被冷落。书法和文言文、诗词歌赋本身就唇齿相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言文在教育领域的退出,中国书法停止了原有的教育节奏、文化节奏和欣赏流通节奏,实则意味着书法危机的到来。自此,毛笔就脱离了实用,中国书法的文化土壤渐渐流失,当代书家与传统国学渐行渐远。书法,从个人、几人阅读到大家在展厅围观,观赏角度的调整,也成了中国书法命运的调整。这样的中国书法,肯定是有问题的。

新时代的中国书法,虽还有许多浮躁之气,但已在生活历练和人格精神上不断提升修为。中国书协已在开设国学研修班,说明已看到了当代书家的短板。缺少文化与精神的技法型、炫技型书家,那怕笔墨驾驭到精致入微,许多地方出人意料,但还是会显得气格小、新变少,同质化倾向严重,缺少感染力,还会有刻意显摆的痕迹,达不到高古正大的气象和境界,这与新时代新气象新格局新境界是不相称的。

知道了中国书法的前世今生,我们才能对新时代的中国书法有正确的承继与弘扬。只有我们找回文心,回归诗文词赋的创作与书写,对新时代的思考化炼于书,才能奔向中国书法的理想未来。

猜你喜欢
名作书家诗文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名作欣赏(2022年8期)2022-03-13 06:02:58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公民与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8
杂说书家之性灵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洪耀作品
画刊(2016年9期)2016-12-06 06:05:47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晚明书家邢侗
名作欣赏
传记文学(2015年3期)2015-06-01 09:17:31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剑南文学(2015年5期)2015-02-28 01:16:12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