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彭敏 韩雪松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中,李克强总理曾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834 万人,促进就业任务更为繁重。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放在突出位置,认真细致地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各方面形成合力,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民办高校,我校一直以来重视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并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以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天借此机会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学生能否就业,更多是企业进行考核和筛选,所以,高校要了解企业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企业适用性。
就业能力的概念起源于英国。1909 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就业能力即“可雇佣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通常指寻求和从事某种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集合,即与个人属性相关的就业综合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毕业后获得就业机会并在工作过程中取得理想成绩的一系列能力集合,涵盖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和其他职业相关的能力。
通过对就业能力概念和相关研究的学习,以及日常工作、社会经验的积累分析,不难发现,企业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我们可以概括分为个体品质、关键能力、专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不同的能力要素。明晰了企业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就业能力状况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找准突破口,精准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院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七六五四三二一”模式,即依托“七项能力”,完善“六大体系”,坚持“五位一体”,发挥“四个作用”,利用“三类平台”,抓好“两个课堂”,形成“一项特色”,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具有核心竞争力、无法替代的应用型人才。
我院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培养学生“七项能力”的号召,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阅读赏析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艺术欣赏能力、汽车驾驶能力七个方面进行着重培养,为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打牢坚实基础。
我院主要通过开展日常活动和专项训练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和途径。比如,对于阅读赏析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我院利用读书分享会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赏析的能力;利用每天的晨读,引导报考英语四六级考试同学进行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利用“壹周壹说”、“班团干部论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
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我院完善了理论、课程、实训、评价、孵化、师资六大体系,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学院教职工对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多项理论研究;学院辅导员、班导师积极参与就业创业课程和实训活动;辅导员和班导师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学习等。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的高低、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判,引导学生注重实际能力的锻炼,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利用《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成长手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能;学院利用创业就业孵化平台,推进产教融合,与北游国际、八迈通信联合进行毕业生的实习实训,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和提高就业能力;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分方向培养,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使学生与企业之间沟通更畅通、差距进一步缩小。
为了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学生整体就业质量,我院坚持“五位一体”的战略思想,即集研究、教学、服务、指导、咨询五个方面为一体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战略。“五位一体”的工作战略将研究作为整个战略的主轴和核心,而服务、指导、咨询与教学环绕主轴螺旋建构,形成一个整体。
我院不定期召开关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学院领导和教师坚持从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学院教师从12 年到17 年先后主持学生就业创业相关项目8 项,对人才培养、就业择业问题进行探究,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我院积极利用班导师制、校企合作制、辅导员日常交流谈心等途径,从教学、服务、指导和咨询四个方面,部署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战略,积极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为服务地方积极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不是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往往需要多方支持。我院积极发挥学生、学院、家长和社会四个方面的作用,凝聚多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多方指导和资源分享。对于学生自身来说,积极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在就业能力培养上注重就业意识的觉醒和就业态度的端正,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学院来说,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对比差距,做出改变;对于家长来说,学院通过家访向家长传递就业市场的情况,并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联合家长为学生提供最多的可利用资源,以及最大的精神支持,使学生减少后顾之忧;对于社会来说,充分利用社会中各种招聘活动,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同时,倡导社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成长环境,共同做好协同育人工作。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我院利用榜样引领、比赛激励、网络学习三类平台为学生提供参照模版、进步力量和具体指导。
榜样引领平台是指我院开展的“信电之星”中各类优秀学生的风采展示,尤其是科创之星、学生干部之星、奉献之星的展示,为学生提供典型模范参照,使学生意识到平时能力锻炼与积累对日后就业方面的有利之处。优秀学生的事迹通过信电之星的展示,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努力的参考模版,明晰了他们奋斗的目标。
比赛激励平台是指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发现学生的潜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不一定是本专业的工作,在学校中培养出来的综合能力或某一方面的突出能力都是他们职场生存的资本,而这种能力往往需要通过相关比赛获得。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结合自身兴趣参加各类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专项能力。
网络学习平台是指我院积极利用新媒体向学生推送就业创业相关知识与技巧,使学生学习有途径、行动有指南。如学生毕业期间,我院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了《应届生注意!试用期那些事,点进来就清楚了》、《毕业啦,这份毕业签约指南要收好》、《礼仪—职场上你不可忽视的一些东西》等相关文章,为学生提高最切实的指导与帮助。
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我院抓好“两个课堂”,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方面锻炼学生内外的本领。
对内即引导学生履行学生基本义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按时完成学业任务,争取取得优异成绩,提高专业知识素养。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向学生传递行业的状况及人才需求情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对外即在完成第一课堂任务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创新创业活动,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技能素养。辅导员积极带领学生参与招聘会、公益活动,锻炼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就业能力的比拼归根到底就是自己的“无法替代性”,即在任何一个单位、一个岗位上自己的独特之处,无法被其他人轻易替代。我院注重对学生分类培养、积极挖掘学生就业方面的特点与优势、使学生在就业方面能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一项特色,从而在广大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获得企业的青睐。
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注重其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集中训练几项实用的操作软件,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中结合自身兴趣与特长,形成自己的就业亮点与特色。对于本科生来说,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本科生所学课程,学院为他们提供锻炼实际能力和创新研究的空间。
我院“七六五四三二一”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为我院就业创业工作带来了许多成果,值得我们继续发扬。但是,我们在就业能力培养机制、硬件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发展。相信在国家号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带领下,我院会更加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让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