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香芝
(菏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山东 菏泽 274000)
临床上眼眶性血管病变属于较为多发的眼眶疾病,现阶段临床主要通过影像学进行疾病诊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B超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眼科得到了广泛应用[1]。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直观显示眼眶病变血流状态,帮助临床医生判断血管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也为眼眶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选择方式[2]。本文将对在眼眶血管性病变患者中应用B超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临床诊断价值展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14例眼眶血管性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8例,女性96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3±4.1)岁,疾病持续时间1月~10年,平均(4.5±1.5)年,包括左眼病变患者110例,右眼病变患者104例。所有患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协议书。
所有患者同时接受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B超轴分辨率设置为300μm,侧分辨率设置为900μm,频率设置为10MHz,穿膜厚度设置为50~60mm之间,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高频探头频率设置为10~15Hz。检查时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告知双眼紧闭,将耦合剂均匀涂抹于眼睑表面,随即进行横、纵切面和斜切面的平面扫描,通过探头密切关注眼眶内部血管病变情况,包括血管肿瘤状态、部位、大小边缘以及回声情况,检查是否具有压缩性,监测血流分布状态[3]。
通过检查结果得知,在214例眼眶血管性病变患者中,有115例为海绵状血管瘤,B超结果显示血管肿瘤呈圆形,边缘清晰,内部回声强烈,存在轻微压缩性;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25例患者血管肿瘤存在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其余患者未存在明显血流信号。39例为淋巴管瘤,B超结果显示血管肿瘤呈不规则形状,边缘清晰,内部回声呈不均匀分布,存在大小各异的间隔;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22例患者存在内部明显血流信号,17例患者未存在血流信号。33例为静脉性血管瘤,B超结果显示病变部位呈无规则形状,边缘模糊,存在小面积无回声区域;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23例患者内部清晰可见蓝色血流信号,剩余10例患者未出现明显血流信号。21例为静脉曲张,B超结果显示基本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颈部加压过程中,存在明显红色血流信号,压力解除后,血流信号随之消失。6例毛细血管瘤,B超结果显示血管肿瘤呈无规则形状,边缘模糊,回声较低,存在一定压缩性;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血管肿瘤内部存在多样彩色血流信号,呈动脉型。
在临床眼眶血管性病变种类里面,海绵状血管瘤属于最为多发的原发性肿瘤,呈良性状态。该血管瘤存在完整的包膜,从图像观察可见肿瘤边缘清晰、规则。当血窦薄壁逐渐扩大时就会导致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窦腔内包含血液,采用超声检查时可见肿瘤内部存在数量较多的点状回声。同时由于海绵状血管瘤血窦内部血液呈静止状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内部未出现彩色血流信号,所以将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可做到基本确诊。临床认为淋巴管瘤属于发育畸形的表现,单纯淋巴管瘤内部存在清亮的液体,同时肿瘤中不仅有成熟的紫红色静脉,还有液体极为清亮的淋巴管。在本次研究中,22例淋巴管瘤患者中,血管淋巴瘤患者有19例,仅有3例患者为单纯淋巴管瘤。原因可能是血管瘤成分混入其中,或者淋巴液受到挤压后导致流动。虽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病变部位的血流情况显示方面优势明显,但同时图像变化多种多样,易造成淋巴管瘤与其他血管性病变误诊,从而具有一定局限性。静脉性血管瘤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纤维组织和大量的小静脉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和其他眼眶血管性病变完全不同[6]。静脉曲张也属于先天性静脉畸形,但较为少见,主要为静脉迂扩张或静脉囊状扩张。当出现眼眶静脉曲张后,其管壁逐渐变薄,若颈静脉压力超过眼眶静脉压力时,血液经过海绵窦进入眼眶,血流背离探头呈红色,颈静脉压力降低后,此时血流呈蓝色状态。毛细血管瘤是儿童较为多发的疾病类型,主要由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肉眼可见囊膜欠缺,呈灰白色颗粒状,不够坚硬。
综上所述,眼眶血管性病变给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临床诊断重要依据,实现基本确诊,同时具有快捷、无创等优势,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