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养老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019-12-08 12:14杜佳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界 2019年46期
关键词:城镇化养老老年人

■ 杜佳(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新型城镇化给农村养老带来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养老事业面临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这样的转变过程也反映了人们更偏向于精神需求的满足,由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与农村养老有关的产业也呼之欲出,如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亲情陪伴、文化娱乐等。健全的社会服务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村现代化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极大的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农村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党的报告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和乡是联动的,是共同体,乡是城的根,城是乡的叶,城市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也离不开城市化。乡村振兴战略把农村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农村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因此,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资源等各种要素涌向农村,不然带来农村就业岗位的增加,促进农村现代化,使城乡联动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养老事业面临的挑战

以南通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例,2017年南通市区公办养老院23家,占全南通市(公布数据为92家)的比例为25%,而下辖的启东地区公办养老院8家,占比为8.7%,远不及南通市区的一半,如皋地区公办养老院数量14家,占比15.2%,也远远落后于南通市区。数据显示,仅公办养老院一项,城市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做得远比农村好,政府部门更重视城市养老事业的发展,对农村养老事业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7年南通市区公办养老院年末床位4432张,年末在院人数1765人,年末在院人数占比达40%。启东地区年末在院人数1265人,占年末床位(1918张)的比例为65.95%;如皋地区年末在院人数1243人,占年末床位(3228张)的比例为38.5%;海安地区年末在院人数2919人,占年末床位(5063张)的比例为57.87%。数据显示,与城市养老需求相比,农村养老需求更广更迫切。同时,尽管启东海安地区的比例超过50%,但如皋地区的比例还远未达到50%,侧面反映出很多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养老机构进行养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农村老年人更偏向于家庭养老。城乡发展的差距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留守老人面临着无人照顾,无人说话的现状,精神和身体都经受着巨大的压力,获取养老服务的能力低,生活质量不高。农村老年人在农村生活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女在外创造价值的高低。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养老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新型城镇化目的在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必然充实农村养老资金的来源,使农民老有所养,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养老问题不解决,农民内心不安,必然带来家庭的不安,也带来社会的不安,反过来也会影响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影响城乡区域目标的实现。因此,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养老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一)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城市建设挥洒汗水,为城市GDP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城镇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养老服务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差距的缩小,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客观需要

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尤其是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得社会的目光开始聚焦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上。城镇化的发展,很多人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农村老年人理应不能缺失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农村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不得不未雨绸缪。因此,加强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才能为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会因为老化问题而陷入困境。

(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务实之举

农村养老问题也带来了不少家庭矛盾,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重视农村养老事业有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农村老年人的切身利益的同时,使教育、医疗、人才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有利于缓解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农民安、则家庭安、社会安,矛盾减少,社会也将趋向和谐。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养老事业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府养老保障力度

充分发挥农村敬老院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快推进所有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对专职和志愿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敬业的为老服务队伍,满足老年人的多种形式的需求服务。推行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水平,落实保险、奖励和补贴制度。加强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建立较为稳定的老年人服务志愿者队伍。

加强舆论宣传,提倡亲情互助,在全社会构建尊老敬老爱老的大环境,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和顺,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公民个人诚信档案,将赡养父母行为纳入公民个人社会诚信档案。定期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建设老年温馨家庭,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幸福指数。

(二)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模式

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居家养老仍然是中国社会目前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对于普通收入家庭来说,选择养老院养老不仅不经济,也不利于老年人精神健康。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助子女承担一部分家务,不仅使老年人身心愉悦,而且还有利于家庭和睦。由子女赡养老人,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家庭的温暖也会给老年人带来的精神慰藉,这种情感沟通是其他养老方式永远都无法企及的,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和睦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农民安、则家庭安、社会安,矛盾减少,社会也将趋向和谐。

(三)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政府要加大舆论宣传,营造“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在已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中,加大鼓励,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创造条件引导养老服务机构与之合作办学,形成订单管理,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推行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推行继续教育,提高并保障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时,加强养老事业的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工作,使志愿者也成为补充农村养老事业从业人员的稳定队伍。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目的在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必然充实农村养老资金的来源,使农民老有所养,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养老问题不解决,农民内心不安,必然带来家庭的不安,也带来社会的不安,反过来也会影响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影响城乡区域目标的实现。因此,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养老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在城镇居民享受发展所带来红利的时候也要充分关注农村老年的养老问题,明晰各级政府职责,统筹规划,积极发展当地经济,提高政府养老的保障力度;大力改革农村医疗体制,加强对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做好舆论宣传,增强农民的农村养老保险意识,丰富精神生活,加快农村老年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家庭自身养老的能力;积极创新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产业,全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猜你喜欢
城镇化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家乡的城镇化
养老之要在于“安”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