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贝贝,王 晶,赖伟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广东 深圳 518107)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作用较为广泛,根据患者诊疗部位的不同,应用方式也有所差异,但基本原理都大致相同。利用射频脉冲对置于磁场中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进行激励,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进行弛豫,在其弛豫过程中用感应线圈采集信号,按一定的数学方法重建形成数学图像,能够准确获取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诊断。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让患者平躺于特殊的磁场环境中,通过无线电射频脉冲与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发生对接,引起共振并激发能量。在系统停止扫描后,患者体内水中的氢原子具有特定的频率,从而发射特定的频率,以能量释放的方式被扫描系统所感应,经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后得到体内图像。此扫描技术不需其他造影剂,并且不含电离辐射,这就极大地减轻了对患者的机体损害。磁共振成像较为清晰,显示的结构逼真,能够突出显示患者体内的病变位置,帮助医护人员及早作出诊断,具有较高的分辨力,没有骨位移产生的干扰。并且在扫描中,不再需要使用对比剂来检测血流状态,多数参数可以帮助获得多方位的本质成像。在检测膀胱、四肢、肌肉等部位时,可优先选择磁共振成像技术,比CT检测的效果更好,分辨率更高,能够有效检测脑内出血等重要疾病。同时,也可以用于检测腰椎间盘突出、肝癌等疾病。当然,磁共振成像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空间分辨率达不到较高标准,没有CT检测高,并且患者体内如果安装有金属异物则不能进行磁共振扫描,还需要做好伪影控制措施,以免对诊疗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伪影是指在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过程中,由于不可避免的因素导致,并且只能通过人为干预尽量减轻,包括化学位移、磁化敏感非均匀、激励回波等类型。
由于人体本身的生理特性和自主性运动产生的伪影。在成像影片中表现为相位编码方向处的间断条形、半弧形伪影,在给患者进行检查时,他们自主运动致使检测出来的图像出现伪影。自主运动包括呼吸、心脏跳动、血管波动、血流、吞咽、眼球运动等频率与相位编码一致,发生重叠现象,从而导致空间错位。对于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可以尽量减少扫描时间。在进行检查前,要向患者讲解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和优势,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对于一些躁动性患者或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应当先使用镇定药物再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最大程度减少自主运动产生伪影。扫描时间=TR×相位编码树木×数据平均次数,通过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等减少检测时间,针对患者的呼吸、心跳等不可避免的生理活动,需要合理选择脉冲序列,防止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例如在控制由呼吸产生的伪影时,可以使用心电门控,延长检查时间来确保检测效果。在检测中,可以通过交换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的方式来躲开干扰。
这种伪影一般是由于金属物或其他铁磁性制品对磁共振检测系统的主磁场产生干扰,破坏了它的均匀性,致使局部产生强磁场使得周围旋进的质子丧失相位,出现空白区域造成空间错位或图形失真。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在进行扫描前对患者仔细询问,检查是否带有金属异物进入扫描间,防止病人带进手机、手表、硬币等金属物品,以免对扫描间的仪器产生干扰,不利于最终成像的准确性。如果不取出金属异物,则可能在扫描过程中由于产生的过强磁场被吸引到极其中,造成磁共振机架的破坏,甚至对人体带来危害,种种因素都表明,金属异物是造成磁共振伪影的主要内容,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要做到无金属异物进入磁共振扫描间,最大程度地减少伪影出现。
主要出现在患者的肾脏扫描和膀胱扫描过程中,一般在水和脂肪组织之间的界面容易产生。主要是因为在扫描中增加磁场强度后,又更换了扫描部位产生了共振频率差异性。磁共振成像扫描主要是把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作为频率发射中心,在定位编码时,这个频率会显著高于脂肪组织的频率,使得定位编码呈现梯度位移的趋势,一部分信号发生重叠,造成图像失真。化学位移伪影的区分较为明显,可以通过相位改变、频率编码方向改变等措施加以解决,让其与体内脂肪、水平行。也可以增加频率编码的带宽,但在使用此方法时需要时刻调整图像信噪比。
总体来说,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医生在进行扫描操作时,要注意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检测前要注意给患者详细说明注意事项,避免伪影的产生,更好地进行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