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子
剑门关
去桥那边找客栈,傅家大院,标准间优惠价100元,楼上楼下门前门后的环境还行,大厅可喝茶可吃饭,小天井可晾晒衣物可发呆,门口宽敞的屋檐也可喝茶可发呆。店主看上去四十岁左右,一脸沧桑、憔悴,干精精瘦壳壳的,黑发夹杂着白发。我怀疑床单未换过,他吹嘘在国外都开过酒店,说我不懂。上午9点18分的高铁,40分钟抵达剑门关,坐公交车(中途下寺镇转车)绕盘山公路到剑门关镇,11点30分抵达,比坐高铁的时间长。出傅家大院找饭吃,过桥时再次看了看,桥下确实无多少流水,这条穿越剑门关的小河,从景区流下来,不闻水声。石板街无多少行人,餐馆无多少食客,看罢半条街,进一家馆子吃剑门豆腐。剑门关的饭馆,招牌菜都是剑门豆腐。回到桥头,阳光下,路边的红梅花儿耀眼。我居住的河谷,红梅樱桃杏花这些早春的信使,已经开败,这里却正在盛开。左转,沿山坡公路上行,路边的几棵杏花樱桃花开得热烈,于我,像是经历了两个春天。从凋谢的暮春走进另一个繁花的春天。对杏花的喜爱,说不清道不明,看似单薄的花瓣,在我眼里,胜过牡丹玫瑰,似红似白的色彩,细微,有层次。剑门关山路上的杏花,给予我意外、惊喜。我那边的杏树,已是一树新叶,樱桃也是一树新叶,枝叶间是青涩的果子,这边,春天才开始。高铁和公路,将我带入同一季的另一个春天,大剑山剑门关的春天。这条可以通往梁山寺的山腰公路,游客不会来此徒步,除了几辆上上下下的班车,不见别的车辆,不见一个行人。沿公路上行,路边不再有楼房,山崖上的野樱桃花代替了杏花樱桃花,油菜花地也被草木代替。转过一道山弯,蓝天白云下出现松林,枝枝叶叶是春天的新绿。有的松树,树干沧桑粗壮,枝桠苍劲,一看便知阅尽人间风雨,春天里,依然一树醉人的新绿。再次感叹,人,的确不如一棵树!可惜无法进松林享受清幽,沿路铁丝网隔离,无铁丝网的路口,隔了挂锁的铁门。这种远离尘嚣的清幽,常常令我着迷、流连。我迷恋它的寂静!吹着山风,阳光下走着看着,内心愉悦、满足。
太阳偏西,回转,途中进一条黄泥小路上坡,油菜花地边坐下,眺望苍茫山色。油菜瘦弱,油菜花也瘦弱,一株低矮的胡豆,开出的花也瘦弱。三月,不冷不热的季节,晒着太阳,吹着春风,闻着花香,坐在一块寂静山地上眺望,人生的幸福莫过如此!山脚的剑门关镇,街道汽车行人不在视线下,占据峡谷的灰色瓦脊,绵长朦胧,让我知道剑门关如别的旅游小镇一样,在不断地扩展,规模虽大,冷冷清清中,却透着一股荒寂。这种荒寂不同于荒野。有房有人有车有街道有店子的荒寂里,透着荒凉和衰败。是的,荒凉和衰败。再多的人流,都遮掩不了时间深处的荒凉和衰败。不止是寂静!来来去去的游客匆匆,喧嚣和热闹像泡沫,小镇是游客落脚的旅店,是充饥的饭馆,他们为看风景而来,不是为看小镇。黄昏,这种荒凉和衰败尤其明显,稀稀拉拉的行人,多数饭馆已经关门,有的面馆还开着,却无食客,门里门外空空荡荡。是的,空空荡荡。看似一座颇具规模的旅游小镇,黄昏和夜幕,都可以用空空荡荡这个词。走进黄昏的街道,便是从山野一脚踏进荒凉,寂静,不同于山野的寂静。山野的寂静有生机,有空旷,置身其中,不觉荒凉。这条街紧邻景区大门,比桥那边人多,中午吃饭的那家馆子已关闭,门口卖米粉卖面条的小摊正在收拾,说明早再来。游客不知去了哪儿,从头至尾转完,空空荡荡。过桥,顺寂静小河进入未涉足的街道。青石板大街宽敞,仿古木质建筑无尽头,楼上门户紧闭,底楼小店有的也关闭,到岔路口,未遇见一个行人,夜幕下的冷清和荒凉,我在金沙江畔,在嘉陵江畔的深山小镇感受过。沿峡谷延伸的街道,看上去是近几年建造的,比起桥那边的街道,越发冷清和荒凉,不是时间深处的,那么,什么造成的呢?人为造成的?心境造成的?我站立岔路口,看着空空荡荡向着河岸向着公路延伸的街道,感叹剑门关这个峡谷里的小镇,真大啊!这种大,是以建筑和街道呈现。不想继续前行,右折,沿另一条街道回转,走着走着,看见了傅家大院。
李白为剑阁蜀道留下两首诗、一篇赋,著名的《蜀道难》,读点儿唐诗的,可能都不陌生。《剑阁赋》及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没有《蜀道难》著名,一样的气势阔大,灵活洒脱,婉转曲折。与其说李白在写蜀道的峥嵘和险恶,不如说是借王炎入蜀写人生的艰难和内心的茫然。两首诗一篇赋,成为剑门关的活广告。景区的鸟道、雷鸣桥,都可看见《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影子。“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李白出川前,五岁至二十六岁,随同迁居的父母一起住在绵州昌隆县,即今天的江油市青莲镇。年少的李白好读书好剑术好游历,让水河畔的大匡山小匡山,留下了他的传说。青莲至剑阁,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代,算得上遥远,加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没有文字留下李白游历过剑阁,李白的诗歌,也没有留下他去过剑阁。二十六岁出川,他走的是水路,从此,只能在漂泊的旅途上眺望故乡。写蜀道的两首诗歌一篇赋,是他身在长安送友人之时抒发的,字字句句,像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他写尽了通往京城的艰难和艰险。他的人生,也如蜀道一样崎岖,一步一坎坷。每次读李白写蜀道的诗和赋,我仿佛看见一脸茫然、一脸寂寞的李白,站立在长安的某个角落,隔着秦岭和大巴山,眺望大剑山的蜀道,眺望故乡的山水。他的目光,只能在他漫无边际的想象中穿越。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剑阁赋》)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
《送友人入蜀》末两句“升沉应已定,不别问君平”,大有深意,李白写的是自己,满纸无奈。
今天的剑门关蜀道,打造为风景区,不再崎岖、险恶,景区的栈道石板路、水泥路,老少皆宜。除了长风还在蜀道上吹拂,李白笔下的松、猿、飞湍、回川、惊雷,不见踪影。雷鸣桥下,河石裸露,浅浅流水,并无惊雷一般的轰鸣。水色污秽,像是从粪坑流出来的。卫生间污染了不再汹涌的流水?我站在雷鸣桥上看了会儿不净的细流,侧身眺望绝壁间的关楼。关楼在山谷之上,于雷鸣桥上眺望,矗立苍茫的关楼,蒙着一层灰色的光阴。绝壁之上的草木,还未吐绿,与河床上大大小小的河石一样,也蒙着一层灰色的光阴。我在时间的灰尘里眺望关楼。昨日剑门关小镇,游人稀少,今日景区,游人络绎不绝,从哪儿冒出来的?关楼上下,摩肩接踵的游人忙着拍照。我踩着石级从关楼下来时,背后响起嘹亮的歌声,转身,望见两列持长矛戴头盔穿盔甲的青年在石级两旁表演。目睹了一会儿继续下行。过于洪亮的音乐和歌声破坏了蜀道的寂静,像是进入了某个嘈杂的歌舞厅。怎么不放谷建芬根据杨慎的诗词作曲,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遗憾着继续下行,背后果然传来我熟悉的音乐。山谷流动起来,金戈铁马消失,时间和历史在流逝的江水里沉淀。沉醉其中,杨洪基未唱完一段,又是先前的嘈杂洪亮之声。站立雷鸣桥,嘈杂之声仍在回荡,表演的两排兵士隐隐约约,游人隐隐约约。景区为啥放着现成的音乐不用?《滚滚长江东逝水》,从诗词曲调演唱上,都适合沉寂下来的古蜀道,古琴演奏的,也许更好!我再次想起“审美”这个词,音乐、文学、艺术、建筑,真的需要一定的審美和修养,好些缺乏审美和修养的把持着话语权的人,把好端端的大自然和城镇搞得不伦不类。没有关楼上的歌声,没有关楼下的表演,可能更好!早已沉寂的古蜀道,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夸张和铺排,三国的金戈铁马、英雄人物,早已被滚滚长江淘尽,留下的只有蜀道和青山,只有长风和夕阳。此关楼也不是彼关楼,诸葛亮在剑门关修筑的关楼,修川陕公路时毁掉。大约在1983年夏天,我从绵阳坐单位的卡车走老川陕公路(今108国道)去青川,过梓潼过剑阁,一路都是森然的古柏。车过剑门关,依稀记得,狭窄的公路边立着一块“剑门关”石碑,深谷两边的绝壁,不见尽头,一如李白《蜀道难》所描写的——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记得当时刚下过一场雨,公路泥泞,堵车时,我下车,仰头,望见一溜天空嵌入两山之间,真是鸟都难以飞越啊!
雷鸣桥过来,顺山谷右折,走一小段平路后上山,过一线天,石笋峰脚下山,沿景区公路去鸟道。绕剑门绝壁一路前行,接近鸟道,远远望见一树野樱桃花上,一条线一样的山路在绝壁上蜿蜒,爬行的人像影子。山谷里仰望鸟道,鸟道在天上。万仞悬崖,寸草不生。鸟道是景区在绝壁上开凿的一条山路,时而垂直,时而斜缓,刚好放得下一双脚,遇到有爬行的人回轉,得将身子贴在岩壁上避让。人踩着陡峭狭窄的鸟道上山,是在悬崖绝壁上爬行。有惊无险,道外三条铁链紧锁。鸟道上面是妈妈崖,再上去是梁山寺,一路松林清幽,与大剑山鸟道下的风景不一样。站在鸟道看风景,山谷里白蒙蒙的野樱桃花,黄灿灿的油菜花,以及公路行人房屋,像罩了一层雾气。
喜欢山上的幽绿,松林下坐了好久。回味李白写剑阁蜀道的佳句,提笔飞扬时,可能没想到他留下的两首诗,一篇赋,让我们看见了一条没有公路铁路的古蜀道,更没想到他的诗赋,是剑门关蜀道最好的广告。我想,好些游人不冲着剑门蜀道来,也要冲着李白的《蜀道难》《剑阁赋》来。
我宁愿相信,李白出川前,是游过剑阁,走过蜀道的。
“眼底长安”,他站在蜀地望长安,到了长安,而后,在漂泊和云游中遥望长安。长安,只能在李白的生命里遥望。
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啊!
身在长安,也横亘着秦岭和大巴山。
过秦岭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穿越每一口长长的洞子,我便想起川端康成《雪国》的开头。高铁进入佛坪,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一阵,是接连不断长长短短的洞子。冬天,穿过秦岭长长的隧道,也许可以看到关中大地茫茫雪国,穿过大巴山的隧道,这些年,要见茫茫雪景得靠运气。洋县一过,花花绿绿的大地消失,大山在车窗外流动,随即,山谷和树木消失,高铁进入秦岭心脏,在秦岭的肚子里行进。洞子与洞子之间,来不及看清山口的面目,列车眨眼间进入下一个山洞。佛坪至关中,旅客借助高铁,这段时光,都是在秦岭黑洞洞的肚子里行进。秦岭是否有痛感?那么多趟列车跑来跑去,那么多的旅客北上南下,都要借它的心脏过路,疼吗?黑洞洞的行程,列车的呼啸,淹没了秦岭的呼吸,轰隆声,震荡着每一口洞子,人,仿佛又回到母亲体内,不晓日月,不晓山河,不晓世事。人,借助机器回到母亲体内,却不是那个一无所知的婴儿。我瞥了一眼车厢里一路玩手机的旅客,此时,像婴儿一样闭上眼睛,无所思无所想,在秦岭强大的心脏里,再次体会降生前的黑暗。时光的黑暗。这些旅客,冲着名胜风景去,却不看沿途的风景,巴蜀大地和关中盆地那么美的春天,没有谁把眼睛投向大地,一个个,不是玩手机就是睡大觉。他们冲着目的地去,与沿途的风景无关。
走宝成线过秦岭,洞子没有高铁线密集,有长长的隧道,也有长长的山谷,飞驰中,洞口之间,可以仰望高山,俯视沟谷。秦岭高高在上,两边的山,草木幽绿,阳光一晃而过,难见天日。记得我透过车窗,望见过崇山峻岭,望见过一面山坡,望见过一挂流水,望见过光秃秃的山岩,望见过幽深逼仄的长谷,望见过飞雪,望见过残雪。东一块西一块散布山谷的残雪,起初,我以为是塑料袋,心里埋怨,谁把白色垃圾往窗外扔?太不像话了!看着看着,发现是残雪。窗外,雪花飘飞,轻盈单薄的雪花,十月,从秦岭的天空飘下来,落地成水。山谷树荫下的残雪,去年的?还是今年残留下的?那是我唯一一次看到秦岭的雪,不是雪国,是雪花,是残雪。雪花如飞絮,残雪如白色塑料袋。那也是我唯一一次在深秋过秦岭。这条线路,记不得走过多少次了,大多在夏天,穿过长长的隧道,隔着玻璃,透过车窗,雪国在我的想象中。有几次,火车过秦岭都是夜间,深夜在西安停靠,即便有飞雪,进入秦岭,火车钻出洞子,也是一路黑洞洞。没在长江黄河这条绵延的分水岭上看见雪国,却感受到了这条分水岭的气候。火车进入秦岭山地,空气一下有了味道,清凉、凛冽、寒冷。清冽的气流飘进车窗,脸和手臂像是蒙上薄薄的寒霜,又像是冰凉的井水浸过肌肤,凉飕飕,冷冰冰。大山深处的清新、清爽。西成高铁,过秦岭,感受不到清冽的空气,一口接一口的洞子,山谷与山谷之间,空气来不及浸润,列车已经驶入下一口洞子,从南至北,人进入秦岭心脏,在秦岭的肠道穿行,黑暗里,感受不到这条山脉的气候。身在秦岭,无任何温差。身在秦岭,秦岭却不在我们身边,连一株植被都像茫茫天空上飞逝的光阴,看不清它的面目。人在秦岭,却离秦岭很远。我这一辈子,恐怕也看不清秦岭,只能站在终南山,站在华山,眺望它的莽莽苍苍。
我找出巴掌大的黑色笔记本,翻看那个深秋过秦岭记下的长短句:
远处树荫下凌乱的白色
细看,是残雪,不是塑料袋
窗外,漫天雪花,2009年深秋
我看见的第一场雪
秦岭,连绵山峰耸入天空
我只能从谷口看看秦岭
以及山腰蜿蜒的公路
如塑料袋一样的残雪
一股清泉悬挂山崖,秦岭流动
记不清是第几次过秦岭了
从未看清它的面目
今天,2009年10月27日
上午九时,一个飘着雪花的日子
在秦岭,想起那些走捷径的假隐士
他们在终南山,遥望长安
华山
早晨离开终南山,下午抵达华阴,快捷的交通让出行越来越方便。
终南山山脚的农家小院,简朴、宁静,投宿的二楼,廊道上可眺望关中大地,院内院外的树木,枯枝上不见绿芽。起床,见一对喜鹊叫着、飞着,落在对面黑漆漆的枯树上,喧闹一会儿起飞,盘旋一会儿又落下。这里喜鹊多,山里山外都有喜鹊的叫声。还有一种黑头灰羽长尾鸟,等车时在民俗博物馆内见到,一大群,不避人,飞飞落落。向进来的人打听,他说:“说了你也不懂,我们叫板(音)子。”的确不懂,陕西话这个字该怎么写我都不懂。第一次见到这种鸟,长长的尾巴拖着,尾梢一抹白色,体态极美!离开时,站在农家小院,望了望住宿的二楼,独自在无人的廊道眺望、发呆,很美好的,可惜我要去下一个景点,只能放弃这里的宁静。去民俗博物馆乘车,一路下行,农家小院的一棵杏花,红红白白,绚丽繁密。中间一段路无房,麦地外,日出的半张脸挂在一棵枯枝上,至民俗博物馆院墙外,日出在镂花木窗背后闪耀。隔着雕花木窗看日出,极美!到博物馆门口,太阳高升,不再红润。时光,在阳光里一滴一滴流逝。我回头望了望终南山,灰蒙蒙的山体无任何特色,但我,已经知道它的深远、曲折、幽静,知道山巅的五座青峰,在山谷的深处。莽莽秦川,也在山谷的深处,山谷的高处。
华山,这座道教名山,五岳之山,也在山谷的深处,山谷的高处。
凌晨四点半上西大门,走夜间通道进入景区。路上无人,流水潺潺,星光闪烁。逆流水,踩着山谷的登山道一路上行。登山道先是水泥路,后是石梯,望见远山路灯蜿蜒向上,就知道山有多高,路有多远。真是万籁俱寂!踏上石梯,四周出现朦朦胧胧光亮,回头,望見山下有个人影。一路上来,终于见到一个人了!一只猫跟随着走了一截,不知去向。一只夜间觅食的野猫!跨桥到对岸山脚,天色越来越亮,踩着石级爬行,先前那个朦胧的身影跟上来,华山环卫工,一个老头,他一路捡拾垃圾。到青龙岭下,流水远去,山弯里一座小寺,看墙上挂的牌子可以住宿。这里住上一夜再爬山,多好!心里想着下次爬华山,就来这里住宿,享受山谷的寂静。转过山弯,踩着石梯,贴青龙岭绝壁爬行。山谷越来越遥远,山桃花远远近近开放。晨曦落在对面山上,阴阳分割,山巅金红。爬着爬着,看见日线移至半山腰,半座山被晨曦照亮。时光在攀爬中流逝,在日影里流逝,上完天梯,至云台峰(北峰)路口,至青龙岭,太阳高挂,火辣辣,不再绚丽。看了看手机,8点50分。一路走来,寂静的长夜,短暂的黎明,稍纵即逝的晨曦,无遮无拦的阳光,阳光下高高低低的秀峰。
青龙岭,由北至南蜿蜒向上,宛如一条龙脊。低处的北峰似龙尾,高处的南峰似龙头。踩着龙脊向上,两边的花岗岩山体,垂直深谷,深谷之外,沟壑纵横,群山耸立,悬崖绝壁,刀砍斧削一般。在玉女峰(中锋)上眺望,东边犬牙交错的花岗岩群峰,更是鬼斧神工,美不胜收。从北峰沿青龙岭缓缓而上,华山,可以把它视作一条龙,也可以把它视作长江黄河,高处的山峰,矗立云端,青秀渺茫,低处的龙脊龙尾,曲折细长。在五华峰和玉女峰俯瞰,青龙岭逶迤至北峰,陡然间翘起龙尾。那龙脊,犹如流水般远去,与远处的渭河黄河遥遥相望。这座自古令众多修行者和文人墨客向往的西岳名山,是大自然的一件艺术品,独立莽莽秦川,独立天宇,一草一木,一石一崖,一峰一峦,都是艺术品。华山松和油松,是这件艺术品上的隐者,它们像远离尘世的出家人一样,在这高高的云端日夜修行,有的竟然长达四百多年,依然枝繁叶茂。四百多年,三百多年,二百多年,一百多年,对于华山,转瞬即逝,对于人类,漫长而遥远。这些树龄不同的松,苍劲的枝干,时光里,年年轮回,年年新生,戊戌年的春天,这些阅尽风雪的松,新绿苍翠,每一棵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独具美感!至今,我依然听见松涛如山溪般流动,玉女峰绝壁上的一棵孤松,我站在树荫下,听着松涛,像是回到了故乡。自我走出故乡,在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松,已经远离我的生活。记忆里的松涛,是故乡七星岩的松涛,同玉女峰这棵松涛一样,波奔浪涌,流水潺潺,一条清幽的山溪,一直在我的生命里流淌。越往上,松越多,朝阳峰(东峰)、落雁峰(西峰)、莲花峰(南峰)的油松华山松成林,棵棵都是美学。尤其南峰下的一坡松,绿荫掩映,将火辣辣的阳光抵挡于松林之上。这些松如静止的湖水,只有玉女峰绝壁上的孤松,独立风口,松涛如溪流,哗哗啦啦,泛着清波。一生遍访名山的李白,天宝年间送友人丹丘子上过华山,《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云台即云台峰,他站立云台峰上,望见“黄河如丝天际来。”我没有李白的眼福,站在落雁峰上,站在云端,绵绵秦川如大海般起伏,阳光下,向北眺望,渭南平原朦朦胧胧,我在白花花的阳光下找寻黄河,尘埃里,只望见隐隐约约的渭河。也许,大雨大风洗过吹过后,天清气朗的日子,可以望见如丝的黄河。
华阴搭乘班车去渭南火车站的那个上午,看见一张爬山时见过的面孔——华山道士。他旁边的位置空着,我过去坐下。他还是昨天那身打扮,玄色衣裳,乌黑的长发盘结头顶,背包外多了一口纸箱(不知里面装的啥)。他是我爬华山唯一见过的一个道士,早晨在青龙岭下,晨曦还未照进山谷,山溪在幽静里流淌,我们踩着石级,一个上,一个下,擦身而过。我记住了他的面孔,大盘脸,矮矮墩墩的身形。这个华山道士这么早下山干啥?他从哪座山峰下来的?我一边爬山一边想。想不到又一次与他相遇。他看见我坐下,挪了挪屁股。车子跑了一截,我本想与他交谈几句,见他闭目,没开腔。一个在华山修行的人,不需要我的打扰吧?断念红尘,一辈子像一棵松一样在华山生根,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一颗与红尘隔绝,与山川融合的心,无定力者,可能半途而废。当下,有定力的人实在不多,大多喜跟风追逐,周围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便按捺不住内心的骚动。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避开喧哗,独自在红尘修炼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但是,与山上的修行者相比,心生惭愧。在华山、在终南山的修行者,我只能遥望和仰慕,他们已经是华山终南山的一部分。是一棵油松!是一棵华山松!华山上生长了几朝几代的油松华山松,看尽了多少人来来去去?它们没挪动一步,几个世纪过去,还在那里,春天长出新绿,岁岁枝繁叶茂。身边这个闭目的华山道士,像绝壁上一棵矮壮的油松!华山终南山虽说远离尘世,风景宜人,但缺水,成年累月在此修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华山的水是挑夫挑上山的,终南山我没有遇见挑夫,山巅的修行者,怎么解决饮水的?三月天,华山、终南山的坡地岩石上还有积雪覆盖,冬天,把雪水储存起来,我想,也不够一年饮用吧?读古人诗词,华山、终南山不缺水,断流、干涸,是我们这个工业时代的事,给山上的修行者带来不便。
华山道士中途下车,上来一个男人,拎了一株植物,细长的茎,叶子像我小时候见过的箬叶竹,问他,说是笔竹。“毛笔的笔,”他说。中途,他拎着笔竹下了车。他是专程去某个地方挖笔竹的吧?他家应该有个庭院,需要一株笔竹美化。一个热爱生活的男人!
说说到华山那天下午的一段小插曲。
下车,取我的背包,行李箱里空无一物。“我的包呢?”问乘务员。“你放在哪里的?”“你帮我放的。”上车时,本想把背包放行李架上,塞不进去,叫乘务员给我放进行李箱,想不到会被人顺手牵羊拿走。“是个什么颜色的包?”“户外背包,红色,橘黄色。”她又看了看两边的行李箱,的确空无一物,眨眼间,人不见了。司机开动车子,我拦住,他说她找包去了。不一会儿,她坐着一辆小车出现,下车时手里有我的包。我大致翻看了一下,东西齐全。“几个本地人拿错了,是个误会!”她为他们辩解。“拿错了,行李箱里应该留下一个包,显然是故意的!”话到嘴边,我没有说出口。“从来没有遇到这种事,包都有人拿!”我说。真是没想到行李箱的包会被别人拿走,她那么快把包追回来,她知道是哪些人干的,也了解他们的德行。她说的几个本地男人,中途上的车,其中一个还挨着我坐,他们在华阴市区下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