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坤伦
(黄河科技学院 教务科研处,郑州450063)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高等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也是突破传统线条性、链条式教育灌输的有益尝试,与地方高校实践育人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理论主要包括:实践对原有认识的促进作用,实践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功能,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等方面。 创新创业实践对原有认识的促进作用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培养规律,对这些功能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
当今世界,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地方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 应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自然优势,转变发展观念,构建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 不断创造实践机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在国外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发展多年。 2013 年,在教育部的引导推动下,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经验,大多数地方高校以企业用人需求和个人发展状况为导向,逐步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的路子。 转型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本科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基础上,构建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实践育人基地,丰富传统实践育人体系和方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1]。
近年来,结构性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突出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中,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各高校普遍重视的问题。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与学生多元化发展为导向,以课程和实践教学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 开拓思维,激发兴趣,勇于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全力培养学生的双重能力,即不仅仅是岗位的求职者,更是岗位的创造者[2]。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涌现出新型的教育资源。 以众创空间为基础的新型实践教学资源,为大学生创客和创业者提供集约化配套平台支持,还提供包括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课程设计、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等其他要素。 这些硬件和软件要素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不同要素之间存在各自分散、关联性差、衔接不够的问题,没有有效整合形成体系。
部分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实践育人体系缺乏系统设计与整体规划。 缺乏有层次递进的专业实践创新创业机制,将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生产实习等微观实践教学活动上,对课外创业行为关注度不够,导致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未能很好交融。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脱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与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相比,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利用市场思维、 科技项目、企业师资、风险投资等资源力度不够, 部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保障机制不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地方高校要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主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 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鼓励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逐步形成“一体两翼”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即“一条主线,两大模块”,详见图1。 按照“双创教育四年不断线”这一主线, 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由浅入深,开展对学生“理念培育—项目模拟—综合实训—孵化助推—市场实战”层层递进的双创教育。 同时搭建两大教学模块,一是课堂教学模块,二是实践教学模块。 课堂教学模块按照“普及+专业+辅导+培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设置三类课程,即创新创业知识普及课程、融入“双创”元素的专业课程、第二课堂等。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教育教学各环节。 实践教学模块以学生参与为主,将职业生涯规划、“双创”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其中,建立专业实践与“双创”实训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吸引企业入园、共建实体、联合研发等方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项目,互助教学,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让学生通过创客工作室、创客工厂、实验室、实训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亲历模拟或实战训练。
图1 “一体两翼”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型
3.2.1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坚持针对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整体优化、突出特色、学科(专业)差异等原则,构建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人才培养的特点,详见表1。 要开展大量的社会调研,确定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 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情况,科学设置课程。 明确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内在逻辑的专业培养计划。 强化实践训练,避免掉入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保证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行业领域的较强实践能力[4]。 在专业培养计划的指导下,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的类型和形式,做好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质量标准、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工作,形成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表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与内容
图2 “三四五”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3.2.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按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把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广泛开展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剖析职业(岗位)能力,科学制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尽可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深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健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打造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三大平台。 搭建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科研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措施,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模块、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三四五”立体实践教学体系,详见图2。 同时,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创建以科技支撑、公共服务、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平台,为高校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创造条件。 尽快形成技术研发、生产性实训、创新创业的有机互动,推进教育链、科技链、金融链、孵化链“四链融合”新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例如,黄河科技学院与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建“U创港”创新创业综合体,共同体总规划面积10 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面积5.8 万平方米,打造“创客工作室—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搭建公共服务、科技支撑、金融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四大服务平台。 其中,创客工作室、创客工厂、实验室三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助力在校大学生创意活动。 黄河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创业园区,满足不同创业阶段创业者的需求,与二七区人民政府共建二七区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提供工商、财务、税务、融资等“一站式”服务,4 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工商注册及税务登记手续的办理。 这些平台有效推进了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实现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赵杰被哈佛商学院录取后,选择休学创业,创办公司入驻园区,2016 年获真格基金1300 万元融资后,2017 年又获阿里创投集团1 亿元融资,荣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地方高校应出台政策,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厚植创新创业教育文化。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校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创”工作组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统筹教育资源,决定重大事项,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学院、部门业绩的重要指标。 二是加强导师团队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由校内、校外、校友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创投的需要。 三是完善指导帮扶机制。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生获得各类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含课外实验活动)、创业训练与实践获奖或完成任务的,可折算为学分。 实施弹性学制,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开展创新创业。 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行业信息支持,加速创业经验的积累,积极为他们寻找合作伙伴。 对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在创业课程、创业政策、创业技能、创业实践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 四是注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建设。 加强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崇尚创新、勇于创业、敢于担当的价值取向。 积极宣传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积极营造、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