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宁
摘要:天台山佛宗道源,人杰地灵,干漆夹苎技艺作为天台山独有的民间手工艺术,凭借绝伦的技艺使得佛像穿越千年时空而神韵犹存。由于干漆夹苎工艺难度大,对工匠技术要求较高,学艺周期长,再加上该技艺主要靠口传身教,因此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人们对这一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义不容辞。文章从干漆夹苎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干漆夹苎;现状;传承;和合文化
浙江天台三国时立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儒、释、道文化都在这里交融撞击,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济公传说”、“漆夹苎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这个暑假我对家乡的干漆夹苎技艺的现状与传承进行了调查。
调查要点:
1.干漆夹苎技艺的历史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我知晓了干漆夹苎技艺主要原料如生漆、苎麻、桐油和五彩石粉都是天台的特产。远在东晋时期,就有匠人将这一技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夹苎”佛像。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技艺逐步走向成熟,传到天台的周边地区,并且扬名海外,在唐朝中期传至日本,依靠干漆夹苎技艺所制的鉴真坐像被日本奉若瑰宝。在宋代,利用干漆夹苎技艺所造的“伏填王释迦瑞像”现今仍供奉于日本清凉寺。由于干漆夹苎技艺的传授靠的是师徒口传身教,没有形成文字,因此这门技艺一度陷入失传的窘境,20世纪80年代,高级工艺美术师汤春甫组织工匠,对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用于该工艺的13种原材料,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并总结出48道工艺流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
2.干漆夹苎技艺的现状
通过与天臺县非遗保护中心孙明辉主任的面谈,我了解到现在干漆夹苎技艺的境况不容乐观。由于干漆夹苎技艺流程复杂,学艺周期长,干得又都是手工活,青年人不愿学,随着老艺人的陆续退休,继承已成为干漆夹苎技艺这门绝活一个沉重话题。我也通过向路边的年轻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会去学这门手艺,因为利润低,耐不住性子,当今社会节奏太快,极少有人耐心去琢磨透这48道工序,因此干漆夹苎技艺方面的人才始终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技艺一旦没有了传人,传承就会很艰难。
3.干漆夹苎技艺的发展
2012年9月份天台职业中专开设漆艺专业,这是浙江省中职开设漆艺专业的唯一学校,负责人是漆艺首席技师庞军平老师,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天台漆艺发展方向上作了很多创新,利用天台造像艺术的深厚底蕴,将干漆夹苎与金缮技艺应用于茶具制造上,将传统技艺与地方旅游产业相结合,并在设计素材上加入和合文化元素,将地方文化融入漆器中,创作出有天台文化特色的漆艺旅游工艺品。填补了天台高端旅游特色工艺品的空白。目前学校共有30多名学生在学习漆器制作。2018年5月18日,职业中专成立和合文化创意创客中心,集中学校人才优势开发和合主题漆器和小工艺品。2018年12月6日—8日,庞军平老师带着他的“和”系列茶具亮相“2018上海台州周”优秀非遗项目展示活动,引起很大轰动。2019年的7月12日,天台职业中专首个研学基地正式落户平桥镇张思村古民居益华楼,这所基地将学校手工扎染蜡染、蓝印花布服饰、漆器、剪纸等产品推向市场,使得教学育人与文化传承融为一体,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学习路径,又培育了技艺的接班人,使漆艺专业开枝散叶。
调查目的:
我认为干漆夹苎技艺能与家乡的和合文化结合起来,增强生命力。把干漆夹苎技艺应用到生活中,除了茶具,还可以用于碗、碟子、桌、椅等,并且与和合文化结合起来,做到既能传承又有创新,做成天台特有的文旅产品,使漆艺产品走向产业化,并推向全世界。当人们看到干漆夹苎技艺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时,应该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它,学习它,探索它吧,更不用担心干漆夹苎技艺会失传了
调查之后的反思:
单纯的技艺失传非常容易,但若背后有文化和信仰的力量做支撑,就能生生不息,流传千秋万代。所以,我真切的希望干漆夹苎技艺能与天台和合文化更好的结合起来,研发出更多好看而实用的工艺品,使得干漆夹苎技艺成为天台和合文化的物质代表。最后,我希望干漆夹苎技艺能够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释普义.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20-25
[2]小徐,鲁飞舟.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进入国家图书馆专题资源库[Z]中国天台新闻网,2013-06-06
[3]陈雅洁.浅谈天台干漆夹苎工艺的保护与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第06期
[4]汤春甫,罗超英.工艺大师与干漆夹苎法[J];浙江档案;2007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