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文术
【摘 要】房屋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地质活动,所以在房屋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地震等地质活动科学地设计房屋结构,房屋使用的安全性和房屋自身的质量才会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在设计房屋结构时,有关人员需要积极利用抗震技术,一方面,抗震技术的利用能够提升房屋结构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抗震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实现设计的优化,这对于建筑整体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论文对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为抗震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Abstract】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needs to consider many factor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geological activity.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scientifically for ge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earthquake, so the safety of building us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itself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t present, in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 relevant personnel need to actively use seismic technology. On the one hand, the use of seismic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safety of building struc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technology in the design can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of desig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technology in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 aiming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technology.
【關键词】房屋结构;设计;抗震技术
【Keywords】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seismic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35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10-0185-02
1 引言
地震活动对于建筑安全的威胁是巨大的,所以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建筑的抗震性。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地震在我国具有高发性特征,尤其在西南地区地震的发生频率较高,破坏性比较大,所以对建筑的抗震性要求也比较高。基于这种情况,要真正地实现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升,必须要在建筑设计时运用抗震技术[1]。因此,在设计房屋结构的过程中,基于抗震技术的设计分析工作十分必要,简言之,对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技术应用展开讨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2 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原因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房屋结构抗震设计情况来看,当前国内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两方面:①城市房屋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考虑比较多,农村比较少。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城市建筑的设计通常是由专业的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专业性较强,考虑全面,但是农村的建筑设计多为自主设计,考虑的内容比较少,尤其是对抗震的考虑严重不足;其二是城市房屋建筑和农村房屋建筑的标准不同,监管情况也存在显著差异,所以这种情况比较普遍。②地震多发区的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考虑比较多,其他地区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考虑相对较少。我国西南地区的地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新要求,所以西南地区的房屋抗震设计为最高级别。相比于西南地区,对东部一些地区的建筑抗震等级要求比较低。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地质环境不同,所以相应的抗震要求和目标便有了显著的差异[2]。
3 房屋结构设计的相关原则
从目前的房屋结构设计来看,要实现建筑的抗震效果提升,在设计中需要强调几方面的原则,以下是具体的介绍。
第一,房屋的高度要适中。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当建筑达到一定高度时,地震发生后会出现下部承重失衡的情况,这种情况会造成建筑的倒塌。因此,在房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出于抗震的考虑,需要科学计算房屋的高度,确保其高度适度。如果房屋的高度比较高,需要对地基承重以及下部的荷载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实现对上部结构的有效支撑[3]。
第二,房屋的结构设计必须要符合房屋设计的一般规则。房屋设计有固有的规律,所以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基于一般的规律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使得房屋设计的完整性得到保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失误或者是内容遗漏问题会得到解决。简言之,在房屋设计的过程中,基于一般的规律进行结构的设计、优化,最终结构设计的目标就会实现。
第三,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对防震缝的处理。防震缝的利用主要是为了实现建筑结构抗震效果的提高,但是如果防震缝的布置不合理,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就会下降。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基于结构稳定性进行防震缝的布置分析;另一方面需要基于防震缝的利用效果对其大小、位置进行计算优化,从而显著提高建筑结构的合理性[4]。
第四,在房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房屋之间增加间隔墙体。间隔墙体的增加,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承重墙体之间的碰撞,而且间隔墙体还能起到承重的效果,这对于结构稳定来讲具有重要的价值。简言之,在房屋结构设计中增加间隔墙体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应用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实践中,为了使房屋具备更高的抗震性能,需要积极地利用抗震技术,以下是在具体性能提升过程中的抗震技术利用分析。
4.1 房屋内部结构抗震效果增强中的技术利用
为了有效地规避地震对房屋造成的巨大损害,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需要从内部结构抗震力提升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规划与分析,然而此项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从现阶段的实践情况来看,要求房屋内部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做好如下工作:
①需要对地基设计进行规划与加强。地基是房屋建设的基础,是房屋结构的基本支撑,其稳定性和抗震性对房屋整体的影响显著,所以在结构设计中,基于区域环境特点和地质现状,设计有效对抗地震的地基结构,从而为房屋结构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
②需要基于房屋整体强度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在地震中,房屋整体的抗震强度越高,房屋倒塌的可能性会越小,所以出于增强结构强度的考虑,对结构设计进行整体性优化十分必要。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各项细节问题,进而提高结构优化的效果[5]。
4.2 防止房屋间出现碰撞
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在地震中,如果房屋之间出现了碰撞,那么地震带来的破坏效果会更加显著,所以为了规避房屋间的碰撞,在房屋结构设计时,需要对房屋的结构进行优化,以此来规避可能存在的碰撞情况。就房屋碰撞的具体规避方法而言,需要强调两方面的具体工作:①需要对房屋各个墙体的结构,如墙体厚度、宽度、高度等进行分析与计算,从而保证各墙体在相互支持的基础上不发生挤压、碰撞。②在房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反摆法”。“反摆法”在减少房屋碰撞概率方面有突出的效果,所以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强调此种方法的利用非常重要。
4.3 提升房屋的坚硬度
房屋的堅硬度对于房屋的抗震效果提升也有显著的作用,所以在房屋结构设计过程中,为了强化房屋的坚硬度,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①提升结构材料的坚硬度。在房屋建设时,建设材料的性能对于房屋自身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所以出于性能考虑,在设计中需要基于抗震最高等级对房屋的材料性能提出要求,基于材料要求选择材料,保证材料本身的坚硬度,或者是利用特殊的方法处理材料,材料的坚硬度可以达到抗震的要求。②基于坚硬度提高的目的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实现结构的坚硬化处理。总之,强调结构的坚硬程度,并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优化,使其坚硬度满足要求,进而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会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6]。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是否科学对其抗震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基于区域抗震目标和要求结构的相关参数等进行分析。从目前的资料研究来看,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与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显著的关系,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实践中,首先应明确抗震的要求,然后基于要求布置设计工作,如此可以实现抗震设计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孔沛兴.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17,15(5):348.
【2】赵玲.房建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2018(8):132.
【3】竖向收进顶层门式刚架钢框架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7.
【4】钱进.建筑设计中多层框架的结构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6):704.
【5】裴建伟.探析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技术[J].房地产导刊,2017(20):90.
【6】陈惠书.探讨抗震技术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2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