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芬
苏明良(1682~1742),字虞廷,号省斋,福建漳州海澄虎渡人(今龙海市东泗乡虎渡村)。曾随南澳总兵蓝廷珍、提督施世骠攻克收复台湾有功,是第一任台湾总兵官,中国禁毒史上倡导禁毒第一人。其人为官期间细心勤政、“洁己奉公,清誉甚著” 。
漳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漳州苏姓,亦可称虎渡苏氏,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和龙海海澄。海澄,地处九龙江下游汇海之滨,史称“月港”。明代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著名港口、闽南一大都会,素有“小苏杭”之称。海澄置县于明隆庆元年(1567)。从海澄镇向南,一直到漳浦县界,绵延十几公里,聚集着四十余个苏姓村社。这就是虎渡大宗族群,自古有“海澄三十六社半”之称。
虎渡苏氏祖庙,堂号“虎溪堂”,就在虎渡村虎山中部,与慈福山祖茔遥相呼应,一条溪水在两山之间缓缓地流向远方。从这里曾经走出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武大员,他们是督理河坝安抚使苏美,巡按御史苏信,淮府长史苏任,两淮运判苏殷,户部主事苏民俊,湖南洞庭水师副将苏侃,福建陆路提督苏明良……
在虎渡村岭头自然村的正中央,坐落着一座故居,背靠虎山,面朝北方,古朴典雅,颇具特色。“当朝一品,指日高升”的对联令人肃然起敬。这便是福建陆路提督苏明良故居。故居分成前后两座,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距今已有270多年了,在后代宗亲的保修下,依然保存完好。村民说,“早时,流芳‘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事,即当时文武官员路过岭头村都要下轿下马,以示对苏明良将军及家人的敬重。”
据清乾隆二十七年修编的《海澄县志》人物传记载:苏明良,侃子行伍,本省陆路提督,特授荣禄大夫。侃即苏侃,清朝武职二品,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清康熙年间历任山西灵邱路参将、浙江台州副将、湖南洞庭水师副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告老还乡,次年谢世。苏明良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苏侃次子,历任漳浦守备、泉州参将、广东碣石总兵官、台湾总兵官、福建陆路提督。
苏明良年幼时思维敏捷,身体强健,思想进步,心怀壮志。他的父亲苏侃任湖广洞庭湖水师副将时,经常带他外出巡视。受父亲的影响,他擅长射箭,骑马,饱读兵书史策,过目不忘,为日后的从戎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07年,明良随父归乡,1718年,担任漳浦守备。后随南澳总兵蓝廷珍、提督施世骠克复台湾有功,官升至右营游击。
清雍正五年(1727),任广东碣石总兵官。上任伊始,苏明良就收到雍正帝给他的五个奏匣,并口传旨意:“以后应奏的事,总督近呢交与总督代奏,巡抚近呢交与巡抚代奏,若有机密要紧的事,再差家人来奏。”(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3册727页)
第一次上奏,苏明良把他到任就发现的沿海一带吸食鸦片成风问题奏报皇上。在奏折中他大胆地谈到鸦片问题,提出“严禁贩卖鸦片,以拯民生,以息盗源”,还详细描述了鸦片制作和吸食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此事,比林则徐禁烟还早一百多年。他是中国禁毒史上,倡导禁毒第一人。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
苏明良一生曾三次获得雍正帝亲笔手书“福”字联。现在,在岭头社祖厝正堂横梁悬挂的“福”字匾,就是雍正帝于清雍正七年三月初二日钦赐苏明良。在“福”字匾左右,还有“奉旨葬亲”牌坊。这一“奉旨葬亲”讲的是,苏明良在清雍正十年向皇帝请假三月回乡安葬父亲。也正是这次回乡葬亲没几天,雍正帝又旨令他立即接任台湾总兵官。
1733年,台湾因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地域辽阔,海盗活动十分猖獗,雍正皇帝特地授予苏明良总兵官印,前往台湾任职。
台湾镇,又称福建台湾镇,初设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为清代臺湾最高军事单位,其内主官则是台湾镇总兵。台湾总兵是外海总兵中最要缺,兼辖陆海军务。原是特旨拣选,后由闽浙总督决定人选,奏请皇帝派任。原先台湾总兵并非挂印之缺,清雍正十一年(1733),福建总督郝玉麟于台湾善后事宜等事案内,题请台湾镇照西陲边疆之例,才改为挂印总兵官,使其加重权责,可以行使审判刑事,径奏权或便宜行事,也因此位高权重。而据刘良璧编纂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载,首任台湾镇挂印总兵官正是苏明良。
苏明良上任期间,深入调查,亲自带兵演练,不久便平息战乱。又发动当地农民开荒种田,农民一时丰衣足食,大力号召兵民团结,其乐融融。在《苏明良奏报巡查地方回署日期及风雨调和二麦丰稔情形折》里,他还谈到轻骑减从,前往地方巡查,并受到“各社番黎老幼,悉皆欢迎道左”。据墓志铭记载,苏明良在台湾两年半的为官期间“洁己奉公,清誉甚著。”离任时,群众跪满一地,请求不要离开。
在《苏明良奏报沙里与土著人等归化折》里,也谈到台湾原住民的归化问题。“兹幸沙里与社生番席由敏等男妇,计壹百玖拾玖名口,相率向风,愿归赤子,年贡鹿皮拾领,折饷贰两肆钱,照民交商供役听令。虽云寥寥几番,不足以供齿数,然既喁喁向化,亦可以验时盛平之景象耶。臣随即委员前往该社,宣布圣德加意,抚恤赏给盐糖烟布等物,以慰归诚番黎。”(见《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334页)
对台湾原住民的安抚,雍正明确谕示,对表示顺从前来归化的,务必“施恩布教,令其心悦诚服”。如果说,康熙在统一台湾问题上写下了值得称颂的一笔,那么,雍正的治台措施,更有益于台湾的稳定与发展。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台湾原住民先后三次赴大陆贺寿朝觐,其缘由、背景虽然不同,但均属清代台湾“理番”事务中的重要事件。
苏明良在台湾当总兵,只有两年半时间,却写了三十多篇奏折,史料相当丰富、翔实,小到一担米卖多少钱,都写得一清二楚。看他的奏折就知道,总兵不好当。不仅要带兵巡视海疆,维护社会治安,还要时时注意天气变化,收成如何。从1986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苏明良写给雍正帝的54篇奏折中,我们隐约看到了一位细心勤政、在“理番”事务中富于举措的台湾总兵的身影。
苏明良为官清廉,皇帝也亲有体会。相传,有一次皇帝来视察,苏明良等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在皇帝下轿后走到府内的路段全铺上地毯,上面挂上布帆。看到此情景,皇帝很生气,认为苏明良如此铺张浪费,肯定是个腐败分子。过后便派钦差来调查。钦差大人暗访时,看到苏明良将军所住的房子只有几间,随侍也没几个人,他的夫人在家中纺纱,儿子还到山上割草,以添补家用。而当时迎接仪式用的钱,是他向朋友借来的,并且用自己的俸禄去还。皇帝了解后大为赞赏,之后“住厝没几间,赚钱没上千,人没上百丁,公子在山上割草,夫人在后房纺纱”的佳话就在民间传开,并相传至今。
清雍正十三年(1735),苏明良任福建陆路提督。清乾隆七年十月(1742),谕调苏明良为广东提督。苏明良未及就任于十一月病逝于泉州提督官署,享年61岁。“哨练谨严,兵民安堵八载,卒于官。封三代,诰授荣禄大夫。”(清乾隆《海澄县志》)赐葬于葬于泉州市旅游胜地清源山支脉朋山岭南麓。
纵观苏明良将军一生,他官至一品,显赫一时,但还是朴素待人,洁己奉公,捐钱修建祖厝,帮助宗亲,救助贫民。为后人留下了一种十分珍贵的精神遗产: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