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康
摘要:本文从高三期末考试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出发,运用认知地图的概念,指导学生绘制“区域认知地图”来破解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实践中使学生感悟到绘制“区域认知地图”需要体现四个要点:一是一定区域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二是某一案例区域显著特征的放大;三是映射某一区域认知的逻辑过程;四是个体表达的不完整与多样化。本文最后对绘制“区域地理——认知地图”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绘制;区域认知地图;地理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9-128-1
2017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地图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思维结构以各种直观、形象和清晰的结构图示表现出来,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区域认知地图不仅能直观生动地描述信息,而且允许人们的大脑“看到”信息的形态和关系。
一、关于“区域认知地图”的有关概念
1.定义。
“认知地图”(cognition map)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它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2.特点。
区域认知地图主要的特点有:①不全面性。区域认知地图是学生的主观认知,因此认识存在不完整,有偏差。②直观性。区域认知地图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地理空间形象而直观的再现。③科学性。区域认知地图是对区域地理本质属性的的反映。④可操作性。区域认知地图能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3.组成要素。
区域认知地图有以下三个要素:①边界。区域认知地图是要反应不同区域的之间的界线,即边界线。②区域。区域是包含自然和人文经济要素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内容。③节点要素。学习者要有可进入的节点和围绕某一区域节点的呈向心状或放射状的要素。
二、绘制“区域认知地图”的教学建构
1.区域认知地图建构的方法。
区域认知地图包括两种建构方法:一是绘制某一区域最为基本的区域属性,包括该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区域定位,即“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二是绘制区域地理认知的一般方法,即区域要素的综合分析,要对一定区域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进行多个角度思考的认知过程。
2.区域认知地图建构的模型。
区域认知地图建构模型是围绕用空间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按照经纬度位置构建认知地图,通过长期绘制学生能掌握某一区域的绝对位置;二是围绕海陆位置构建认知地图,包括人文和自然要素等。
三、绘制“区域认知地图”的实践策略
笔者通过基于学生学习作品的系列化研究(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地图进行收集整理,包括笔记、作业、操作方法、实际案例、学生作品,然后归类形成系列)和跟踪我校2017届高三地理班学生考试成绩,现对指导学生绘制“区域认知地图”提出以下四点教学策略:
1.一定区域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
区域地理的表达离不开系统地理,区域应该是一定空间内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例如,农业生产是高中阶段重要的人文地理模块,在绘制“我国农业分布图”时,需要在图中表达我国不同区域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对我国农业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某一案例区域显著特征的放大。
影响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很多,但具体到某一个区域,总有一个要素起着关键作用,它使整个区域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绘制“区域认知地图”时要将案例区域显著特征放大。例如,我们在绘制“我国的西北地区图”时,要突出“干旱”这个总体特征。西北地区的内流河、荒漠广布、灌溉与绿洲农业、城镇分布等等,都要围绕干旱这个核心展开。
3.映射某一区域认知的逻辑过程。
区域地理—认知地图不仅要体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更要能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演变的逻辑过程。例如,绘制“黄土高原区域认知地图”,不仅仅是在图中标出黄土高原的经纬度、边界范围,更要表达黄土高原是全球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那么,黄土从哪里来?怎么到这里?为什么千沟万壑?这些地理信息都可以用图的形式在认知地理上进行表达。通过这样的绘制学生对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个体的表达的不完整与多样化。
由于个体学习者的差异和个体学习的阶段性,在绘制同一主题内容图幅时,学生的表达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第一,认知地图都是不完整的;第二,图幅样式丰富多彩。例如,在绘制我国人口迁移圖时,有的学生以时间为线索进行表达;有的学生以空间位置移动为线索进行表达,其实两者都没有对错之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
教师在指导学生绘制区域认知地图实践中,有两个问题仍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第一,如何指导学生在基于绘制认知地图下解构“地理过程”、掌握和巩固自然地理基本原理、促进地理综合思维的发展?第二,如何在基于绘制认知地图下建立区位因子的分析模型、学会评价某地理事物区位选择、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鉴于此,教师下一步还要继续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并丰富高中地理认知地图系列,使其真正成为高三学生夯实地理“双基”的抓手。
[参考文献]
[1]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刘义龙,王仲智.认知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2(10).
[3]林玉莲.认知地图的研究及其应用[J].新建筑,1991(03).
[4]张桂兰.如何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07).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平望中学,江苏 苏州2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