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雄
摘要:读懂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起点。本文通过三个案例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读懂教材对有效教学所起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教材;有效;起点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9-086-2
不同的教师面对同样的教材,常常会有不同的解读,由此,他们为学生设计的探究路径不尽相同,实际教学效果也不一样。笔者现以最近听的3节课为例,谈谈教材解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3位教师执教的均为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圆的周长”一课。
[案例1]
师:同学们,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呢?请大家看屏幕。
多媒体课件演示:
直尺量出圆片一的直径是2厘米,圆片二的直径是3厘米。
将两个圆片分别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它们的长度分别为6.3厘米和9.4厘米。
师:你能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吗?用计算器算一算。
生1:6.3÷2=3.15
生2:9.4÷3≈3.13
师:你发现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大约是几倍呢?
生3:大约是3倍。
师:对,都是3倍多一些,其实,每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总是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板书:C÷d=π。
……
[分析] 本案例中呈现的教学片段,乍一看好像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教师就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并且用较短的时间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课后,我问执教教师:“为什么不按照书上的例题,放手让学生探究?”执教教师认为,书上例题代表的教学方法太复杂,没有必要带领学生绕了一大圈才揭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采取多媒体演示的办法,比较省时、省力。该教师的想法确实代表了一些一线老教师的真实想法。他们认为学生动手实践太麻烦,说不定动手实践得出来的结果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会浪费太多时间,不如让教材“靠边站”。那么,笔者不禁想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难道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本节课唯一教学目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数学例题承载的不只是数学知识,它们同时还承载着数学思想以及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但应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这样的“简单”教法要不得。
[案例2]
师:同学们,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1:与半径有关。
生2:与直径有关。
师:说对了,圆的周长确实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那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圆片和细线,像老师一样,先用细线绕圆片一周,拉直细线,量出细线的长度也就是圆片的周长,再量出圆片的直径,最后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填在表格里。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我们用量出的周长6.4cm除以直径2cm,得出3.2。
生2:我用周长9.2,除以直径3,得出3.07。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商都是三点几。
生2:我发现了商都是三多一点。
师:是的,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板书:C÷d=π。
……
[分析] 执教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时,一句“像老师一样,先用细线绕圆片一周,拉直细线,量出细线的长度也就是圆片的周长”,为全班40多名学生的探究活动规定了整齐划一的“必选动作”。课后,我与该教师交流时,她认为示范用细线绕的方法,为学生测量圆周长的长度指明了方向,这样操作起来就比较简单易行,何况又是教材提供的测量方法之一。殊不知,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做了一回“操作工”,使得原本有趣的数学探究活动变得索然无味。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长期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教学将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
[案例3]
说明:课前,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材料袋,材料袋里有4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一些细线、一些细铅丝、一把直尺、一把剪刀、一个计算器。
师:请你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
生2:可能与圆的直径有关。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多媒体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直径的自行车车轮各滚动一周的动画。
师:哪一种车轮行的路程比较长?
生1:直径长的车轮行的路程比较长。
生2: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长度有关。
生3: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长度有关。
师: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交流,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来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学生小组合作后全班交流。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得圆的周长长度的?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分别是多少?你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1:我们组是用绕细线的方法测得圆的周长长度的,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如下,我们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
组2:我们组是用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的方法测得圆的周长长度的,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如下,我们發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
……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独立探究,合作交流,都得出了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实际上,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固定不变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板书:C÷d=π。
……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教材,先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进而通过多媒体动画的优势来验证学生的猜测。在学生明确了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后,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通过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一起来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个环节,教师教学的特点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喜好,选择适切的方法进行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为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可能用到的学具,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正是由于授课教师独特而开放的教学理念,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多彩。从反馈的情况看,不同的方法折射出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这恰好是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通过交流,引发了学生思维的有效碰撞,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变得鲜活而灵动。这个教学片段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希望自己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使用教材时喜欢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改编或重组或直接运用。但教师读懂教材既不能简单地让教材“闲置”,也不能“盲从”,而应该在透彻研究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并且把握好活用教材的度,这才是我们对有效教学的不懈追求。
(作者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