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数据处理”的策略

2019-12-06 08:00颜雅雯
关键词:数据处理

颜雅雯

摘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难免会因为观察、调查问卷、测量等活动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内容、形成事物的科学结论提供了依据。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高效、合理地引导学生利用数据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本文提出了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反复练习、验证客观规律、利用数据、回看数据这六项策略。

关键词:数据处理;利用数据;分析数据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9-071-2

数据是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信息,包括心得体验、文字等。无论是观察某项事物,或者是开展某项实验,亦或是最终的实践汇总,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实践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数据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老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良好、合理地处理好数据。然而,在实际观察中,有的老师在指导数据应用时,存在指导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数据教学缺乏针对性等多种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数据采集不全面、数据分析不科学、数据利用不彻底等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提出了下列策略,仅供教育同仁参考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数据处理

教师在刚开始让学生接触数据处理时,最好选择学生喜欢的主题。兴趣来源于喜欢。只有牢牢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或者爱好,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才能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此,可以让学生调查班上同学喜欢看的动画片、零食、玩具等方式,使其参与数据处理活动,并把调查结果汇总成简单的表格。

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对此,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类素材,比如让学生记录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种类,调查父母以及亲朋好友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引导学生有序地收集与整理数据。

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好胜心,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因此,老师还可以采取“比一比”、“赛一赛”的方法,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数据处理的积极性。比如,针对“校园垃圾分类调查实践活动”中,则可以把学生分组,通过“比一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收集与整理数据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此提高活动效率,培养学生数据意识。

二、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选择合适方法处理数据

学生在收集了大量数据后,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分析。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数据统计、整合环节缺乏指导,或者指导方法不规范,这导致大部分学生整合与统计的数据不全面、不清晰,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基于此,教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数据指导方法,要启发思考,鼓励与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比如在“双休日同学收看电视情况的实践活动”中,面对着海量的数据,笔者便指导学生采用“正”字统计方法,以此更加清晰、明确地呈现各个题项的统计情况。这种方法简单迅捷,而且学生也很容易上手,更重要的是,这种统计方法也不容易重复与遗漏。

此外,在“同学近5年近视数据实践活动”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到班上学生的近视情况,笔者指导学生采取“折线统计图”方法,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学生近视率的变化趋势。

不仅如此,在“同学视力数据分布情况的实践活动”中,笔者还指导学生采取“扇形统计图”,根据调查情况,以扇形的形式较为清晰、准确地呈现了不同程度视力的比例大小。

综上所述,不同的数据统计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统计方法时,不能够以偏概全,也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以此选择最适宜的统计方法,从而获取更全面、更细致、更准确地统计数据。

三、反复练习,培养学生数据意识

数据分析是数据处理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把握事物客观规律,掌握数据分布特征的重要手段。因此,老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针对性地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逐步地培养与强化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数据分类、数据类比,从而使其多角度、深层次地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最终养成良好的数据分析意识,形成科学的数据分析观念。

比如,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校园植物生长情况调查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入校园,对每一棵植物的粗细、高度等进行测量,并让学生把植物按照不同指标逐一地填写、分类,由此获得了一份较为全面、准确的校园植物数据表。在此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形成了数据分析能力。

此外,我还开展了“家庭成员每日开销的实践活动”,鼓励与支持学生每天记录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員的生活花销,并引导学生按照一日三餐、交通出行、购物、生活用品等顺序逐次有序地填写与分析数据。这项实践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了节约用钱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其数据分析能力。不少学生反映此次实践活动让其收获颇丰、感触颇多。

笔者通过这种方式,启迪学生思考,并通过反复的训练与实践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意识。

四、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验证客观规律

综合实践活动既要求学生体验实践过程,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的本质与规律,又要求学生重视实践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鼓励学生利用数据来形成对事情的科学认知,把握数据的客观规律。基于此,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合理、科学的分析数据,加深学生对有效数据的认识,并通过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数据潜在的信息与规律,从而对事情或某一科学现象作出客观解释。

比如,我们曾经开展了一项关于“24h气温变化研究的实践活动”,笔者把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其发放温度计,要求学生测量早上6时、上午10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以及晚上的气温,同时指定了特定的场所,分别为教室内、教室外,以及操场大树下。此外,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笔者还要求各小组学生做好记录,并对数据进行汇总。除此之外,笔者还有意识地让学生画折线图,使得一天气温变化情况一目了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笔者还向学生设问,让学生根据这些图表,回答“一天气温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学生对气温的变化情况形成了更深、更客观的认识。

五、利用数据,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实践的欲望

数据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元素,是学生了解客观事物,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因此,在具体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还需要利用学生所收集的数据,指引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分析,利用数据来解释与解答问题,证明科学结论,以此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践活动中,部分数据一目了然,能够直接地反映科学规律,呈现科学结论,然而有些数据则需要细致、缜密、深入地分析、探究,才能够挖掘出科学的本质,把握科学的内涵。

比如,在“南京公共自行车租赁调查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问卷与收集有效问卷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35%左右的南京市民没有使用过公共自行车。针对这一发现,有不少学生想要更进一步地探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还没有租赁过公共自行车的原因。对此,我就进一步组织了“街头采访”活动,鼓励学生向市民提问,了解一些实际情况,以此发现与探寻部分市民不租赁公共自行车的根本原因。

六、回看数据,增强学生反思意识

弗莱雷表示:对话是交流的关键,而交流则是教育的基础。教师的全盘传授,其实并不利于学生成长,反而会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对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要有所保留,要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有效对话,倾听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刻意识科学现象。比如,老师可以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交流汇报活动,让学生针对所收集与分析的数据,去感悟、去思索、去回溯,并逐步形成“对已有的思维结果进行检讨性的再思考”的反思意识。

比如在开展“南京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现状调查的实践活动”中,曾经在不同的地方发放调查问卷,从调查数据来看,这些地方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情况千差万别。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向学生发问,为什么这些地方公共自行车租赁情况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之所以如此设问,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并不局限于“不同地方公共自行车租赁差异大”这一结论。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给出了如下回答:

学生1: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不同地点调查问卷数量发放不一致。

学生2:部分地方处于老城区,周边住宅较多,人流量大,所以公共自行车租赁情况好。

学生3:不同区域的生活水平不同,对公共自行车的看法也有所差异。

綜上可见,如果老师重视数据,而且愿意在“数据”方面下功夫,则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数据”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事物的客观认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缜密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郭元祥主编.综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2]田慧生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4).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支持儿童创意学习的学校课程变革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BHA160145)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数据处理
一种稳健的高动态GNSS干扰抑制算法
电容式传感系统数据处理电路的设计
基于ARCGIS 的三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效率对比研究
贵州开建FAST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视频大数据处理的设计与应用
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关键技术研究
大数据时代电力运营监控数据处理技术
浅谈军事物流数据处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