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时代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

2019-12-06 08:49廖代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才发展

廖代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来的。自此,创新成为一个热词,创新创业迅速席卷了中国大地。各行各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也提出要探索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高新技术发展受限。近年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频繁,在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特别是在中国最薄弱的芯片领域,力图延缓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为什么中国一直在高科技发展方面举步维艰?这其实有一定“内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理因素导致中国人更注重人文领域的问题,忽视自然和科学知识,不注重科学精神;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重农抑商”,给技术发展和进步拴上了“笼头”。到今天,中国GDP为全球第二,人口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对世界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也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家之间的竞争长远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

国家发展呼唤创新人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到来,人类迎来了一个大时代,我们需要迎难而上,抓住时代赋予的契机,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习近平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在北京召开;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首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召开。国家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人工智能建设与应用的热潮,人工智能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我们需要体系化构建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生態。在传统的班级制授课和刷题应试场景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短时间难以克服,我们到底该施以哪些策略呢?

一是强化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意识。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于基础教育的目标都是唯考试、唯升学、唯就业,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重视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认识不足,没有在观念、意识上真正注重这项核心素养。需要逐步引导、强化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真正重视,把这项能力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据悉,到2021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将被纳入PISA测试评测内容,由此说明,创新能力培养也被各国所重视,成为国家未来人才建设所必须的。

二是强化课堂和课程建设。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教育才能真正发展。现在的课堂和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培养出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要求在教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技术、教学行为等多方面进行“革命”。师生在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与相互评价、课堂中教情学情的及时掌握和反馈、个性化学习的开展等等课堂教学行为都会对学生高阶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普融合。目前,国家正稳步推进高考改革,自主招生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会是国家选拔人才和高校录取的主要途径,竞赛、科技创新、专利发明等项目是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条件和砝码。做好高普融通,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高校低阶课程下沉到高中,高校专家资源指导高中学生开展人工智能等课程学习,一方面高校可以发现优秀高中学生,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另一方面能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支撑和依据,可谓互惠互利。比如,2008年北京市教委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启动“翱翔计划”,采取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值得借鉴。

四是分层次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教育部门要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创设环境,在义务教育段、高中段加大人工智能教育力度,逐步实现全员普及和覆盖,全面培育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体验和感知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图形化编程;中学阶段注重理解、学习人工智能原理,体验人工智能应用,开展PYTHON编程教育并完成作品设计制作等;学校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还必须重视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伦理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重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中小学开展一定范围的人工智能竞赛活动也是可行的,既为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提供一定载体;也为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爱好,及时关注、干预促进人工智能早期人才培养打下基础;还能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参考和依据。

五是强化人工智能教师的培养。人工智能教育跨越了教育、计算机等多个学科范畴,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广泛的知识面。目前,中小学严重缺乏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大部分学校创客教育、STEAM教育、机器人教育都是由信息技术或其他学科教师担任,这部分教师在大学阶段并未接受到完整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专业教育,很难把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涉及的相关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进行统整融合,再开展教学;许多中小学干脆就把这部分教育的任务外包给了校外第三方机构。殊不知,第三方机构教师在上述方面同样也存在短板,只能实现把课开起来的阶段性目标。2018年《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自评非常胜任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教师仅占11.4%。在人工智能教学工作经验方面,42.9%的教师不到1年、18.6%的教师不到2年。国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迅速决策部署。2018年4月,教育部、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资助,计划5年内培养500名教师和5000名学生。自2019年开始,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在内的35所高校新开办人工智能专业,这也意味着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将步入新一轮高速发展的轨道。

六是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无人驾驶、平安城市建设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重要场景。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正是要依托于这些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来聚集、训练、培养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也能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培育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对于职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提前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方向和路径。

七是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进行评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18条明确提出,要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发展、学校办学质量等进行评价。因此,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在顶层设计上就要设置评价环节,(1)对课程开设进行评价,确保教学目标准确、教材内容和课程质量可控;(2)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育和提升;(3)对教师专业能力和课堂执教水平进行评价,确保教师能胜任人工智能教育;(4)对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开展评价,确保体制机制、环境创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条件保障能适应人工智能教育需求。2018年5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STE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试行)》,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评价提供了样例。

八是构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协同机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等,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人工智能产业成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符合国家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政府主导下,要实现多方参与,全社会要为人工智能创新人才的培育建设良好的生态和环境,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研究机构、家庭等都要参与进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为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情景、师资、资源、展示平台、人才通道等内部环境,学校间建立区域或跨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家庭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意愿、动力保障;企业、研究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体验基地、实践场所、产业渠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各行各业需要协同起来,构建好生态圈、朋友圈,共同推进中国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育!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数读人工智能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