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传播,新闻背景呈现真的可有可无?

2019-12-06 02:33张红艳徐晓飞邢小军
中国广播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报道受众

张红艳 徐晓飞 邢小军

【摘要】新闻背景的呈现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新闻背景往往被记者所忽略。本文从实例出发,分析了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可替代性,强调新闻背景是受众读懂新闻必不可少的元素,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好的新闻作品的增色剂,是提升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新闻报道  新闻背景  新闻价值  受众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时代,由于碎片化传播的需要,新闻作品往往追求短小精悍,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背景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少,呈现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没吃饱”“不解渴”的感觉。新闻背景材料还要不要?以笔者的新闻工作实践来看,强调新闻背景的运用还是非常必要的。应用新闻背景或在新闻报道中多些解释性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受众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更可以提高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

一、新闻背景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诗歌贵在含蓄,而新闻报道则贵在明确。新闻报道要明确告知受众新闻事件的完整内容。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挖掘和采访新闻时,要尽可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最终向受众展示出新闻的内在要素和完整的外在关系。新闻背景具有解释疑惑的功能,能为受众揭示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和可能的发展方向。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缺少了新闻背景等辅助内容,不利于受众深入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缘由。

如《深圳商报》有这样一则题为《天津“狗不理”大酒楼在深圳开业》的新闻,这则新闻只是简单告知了酒楼开业的具体时间。按理说,天津的饮食品牌企业落户千里之外的深圳,新闻报道至少要让受众明白这样几个问题:天津“狗不理”为什么要开拓深圳这个市场?深圳这家酒楼为什么要以“狗不理”命名而不自起名号?这是不是意味着“狗不理”开始了异地连锁式经营发展?这些问题需要记者在经过实地采访后,给受众一个明确的解答。回答出这些问题,指出这家酒楼开业与其他商家开业有什么不同之处,受众才能明白记者报道这件事情的意图,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也才能体现出来。

二、新闻背景是恰到好处的资料

当然,本文强调在新闻中交代新闻背景,但并不是绝对的,更不能让新闻的主要信息淹没在次要的背景描写之中。因此,新闻的背景内容呈现应该选择得恰如其分,不能喧宾夺主。如天津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专题报道《能让旧书市场成为城市一景吗?》中,以片花的形式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就比较恰当,简单明确又印象深刻。

津城旧书市场散发着翰墨书香,为城市保存了一缕文脉,也承载着天津人的几多回忆和文化情怀。颠沛流离多年的天津旧书市场能否找到一个温暖的家,让它不再漂泊而成为城市一景?

这段文字中,既介绍了天津人的文化情怀,又介绍了旧书市场的现状,这样处理既节省了笔墨又增添了新闻的背景这一新闻元素。

三、新闻背景是新闻的增色剂

准确的新闻背景材料会为新闻作品增色,其直接效果就是让新闻变得完整。如新华社稿件《惟其勇毅笃行,方显英雄本色——2019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辟新境界》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前行路上,矗立着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两座里程碑。曾几何时,内忧外患激荡起全民族的搏击之力。”①看似基础知识一样的背景资料,能让这条新闻更有可看性、可读性。这段背景材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历史征程的伟大意义,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所作所为的出发点。

四、新闻背景是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手段

背景材料使用得当,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这就是说,新闻背景在注释、提示、点染、阐述和剖析新闻事实及其意义方面,能使主题深化,让受众更准确地了解新闻报道内容,拉近受众与新闻报道的距离,从而产生更好的报道效果。例如,中国新闻社有一篇题为《黄河水奔流千里到达天津》的新闻,稿件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资料:“由于路远,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水到津后每立方约花一元多,市民用水每立方才收八分八厘。”这一背景资料是可以帮助受众理解新闻收尾时提出的论点的:“节水仍是天津当务之急。”②由此可见,新闻背景是深化新闻主题的有力武器。

五、碎片化传播也要有适当的新闻背景

运用新闻背景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功,但在实践中恰当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由于新闻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很高,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既需争分夺秒,“倚马可待”,又需敏于联想,“一触即发”;其次,记者要根据不同的新闻加入适当的背景内容,这要求记者既能如实反映事实,又能恰如其分地选取内容,记者要增强新闻敏感,把握受众的心理,选准表达的角度,抓住新闻中需要解释的关键问题,阐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如2019年8月9日“界面新闻”刊发文章《搜狗携手新华社、咪咕、掌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用人工智能构建网络文娱新模式》,③这篇文章来自网络,是典型的碎片化信息源。文中写明了“第三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着重突出‘+的概念,旨在运用网络文学与IP融合的衍生形态,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在创作导向上的积极正向,促进良好的网络文学生态构建”。这段背景资料的运用,给文章确定了基调,为下文进行了有利铺垫。接下来的文字开始介绍“‘互联网+推动了产业跨界融合,催生多种突破常规的行业新模式”。

当然,强调运用背景材料,并不是说可以在新闻中滥用背景材料。有些事情的背景不言自明,可略而不述,增加介绍信息反而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如《中国水利报》刊发的消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输水30亿立方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水源保障》中这样写道:“从2014年12月引长江水进入天津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平稳运行1300多天。截至目前,累计向本市(天津)输水达30亿立方米,910万市民从中受益。”④南水北调工程利国利民,对人们社会生活所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这些既成事实已被大众认可,无须多言。文中没有讲南水北调给天津人民带来多少好处,只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讲出了南水北调对于天津市的重要意义,既避免了冗长叙述,又增加了文章的信息量。

新闻背景是新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倘若缺乏必要的背景补充,犹如人体缺乏某种维生素一样,会引发疾病,带来健康隐患。可是为什么仍有些新闻缺乏必要的背景要素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受众观念。新闻报道要树立受众第一的观念,因为报道是为了向广大受众传递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动态和信息,让人看得懂、听得明白才会有价值。我们在报道新闻时,只有了解受众的心理、满足受众的需求、设法引起受众的共鸣,才是有意义的传播。

注释

①郝薇薇:《惟其勇毅笃行,方显英雄本色——2019年上半年習近平主席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辟新境界》,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02/c_1124829849.htm.

②孙志民:《黄河水奔流千里到天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00-10-23/26/52115.html.

③《搜狗携手新华社、咪咕、掌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用人工智能构建网络文娱新模式》,界面新闻,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1623720093406646&wfr=spider&for=pc,2019年8月9日。

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输水30亿立方米》,《中国水利报》,2018年8月23日。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新闻报道受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