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荣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规划策略是一个重要课题,应深入地研究、探讨与实践,且需配合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乡村规划实践的科学性、宜居性、生态性。
在2017年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关系着乡村社会民生、产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并且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决定着我国能否真正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1]。乡村振兴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乃至社会力量也都先后制定、采取了多项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乡村建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就乡村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显然,乡村规划是一切乡村社会建设的基础,不论是基础设施、乡村产业还是其他各项公共服务实施、人居环境,都需要基于乡村规划,因而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就直接决定了乡村社会的建设成效,并由此关系着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地规划是一个必须要被首先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其必须要具备高度的合理性,既要符合当前乡村生活、生产的基本需求,做到规范、有条理,又要具有长远发展的可能性。
如在村庄空间规划中,必须要从生态、生活、生产三个角度出发,进行统筹的安排。《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0》中,对耕地、农田的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规划中应严格落实相关保护制度,对适建、限建和禁建三类空间做出明确的划分,而且需要配合相关的政策及管理制度,确保基本规划要求的落实,提高乡村土地空间的利用率,转变传统粗放型的土地空间利用方式。在村社区建设规划,一方面是需要考虑到乡村自身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农村群众自身的意见,在规划中尽量小改,保护原有基本规划格局[2]。至于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产业规划,则需要考虑到城乡统筹的问题,尽量交通规划先行,实现城乡快速连接,促进经济流动,其他能源、环境设施,要便捷于农村群众的实际生活、生产需求,公园、公共娱乐设施等,须尽可能围绕居住区。
在城乡统筹指导下,对乡村进行分区组织、分类引导、分步实施。分区组织:统筹考虑乡村区域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如地形地貌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点建设要素、经济发展的逻辑性等,考虑中心乡镇的辐射能力与空间分布特点,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并在各个分区内重点组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布局规划,采取专门的村庄规划技术路线;分类引导:综合考虑各村庄发展条件的优劣势,主要按照区位优势、村庄发展规模、村庄治理模式、村庄辐射能力等几个方面对村庄进行评价分类,然后从产业发展方向、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乡村规划布局调整等方面对村庄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分布实施:在实施乡村建设中,要有近期建设规划和中远期建设规划,根据问题的轻重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在具体的乡村规划中,除了要考虑乡村农田、气候、水源环境、地质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参数外,还需要考虑到地方的传统文化、乡风民俗,凸显乡村地域文化特色。
大多数乡村空间布局已经有了上百年历史,形成了独特建筑风貌和街巷空间特色。例如传统村落中的村口、古井、古祠、古树等,其街巷空间形式顺应了人们生活形式[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规划,需尊重传统空间布局,在公共空间布局中融入乡土文化气息,对乡土文化空间予以保护性利用,体现出乡村传统乡土空间特色(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成都道明竹艺村新建见外美术馆
图2 成都道明竹艺村竹编艺术坊入口室内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规划必须要具有长远可发展性和高度的适应性,简单来说就是要全力迎合乡村生活及发展需求,强调结合乡村现状和新的发展形势科学规划。如今,乡村生活需求日趋多元化,传统的乡村空间功能已经落后于人们生活要求,需增设有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实施,增强乡村宜居性。同时,规划中还需要考虑到城乡经济、文化、资源的交流互通,做到城乡统筹规划,为乡村、城镇交流创造便捷[4]。
在迎合乡村生活及发展需求的乡村规划中,第一是应构建人性化、多样化、舒适化的乡村生活圈,健全各项生活、生产基础设施,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满足人们对田园式、慢节奏乡村生活的向往,在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的同时,为乡村旅游的规划创造基础;第二是应在原有传统建筑村落格局基础上,优化原乡居空间规模和集聚形态。实现“组团式、生态化、田园式”的乡村空间模式;第三是应当畅通各个乡村之间以及乡村与城镇之间的交通连接,促进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形成各具产业特色、产业优势,最终形成优势互补的乡村产业集群。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战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在乡村规划过程当中,应当特别强调乡村生态规划。遵循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从原有的污染被动治理转换为主动节省能源,并且使用全新的建设能源,在保护乡村生态与资源的基础上,对乡村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5]。
乡村旅游规划一方面是有利于发展乡村经济,强化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我国乡村的传统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和机械化水平低,而且分散的小农户经营与市场供需不对等,因此乡村的产业发展、经济收入和民生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6]。而在“互联网+”和创新创业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则可以极大地丰富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和收入。另一方面,乡村旅游还能改善乡村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以环境为基础和前提,所以在乡村旅游发展下,乡村的环境便也能够得到同步、有效的治理和改善。既有助于乡村旅游环境提高,同时还可提升乡村的宜居特色(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3 成都道明竹艺村危房改造利用
图4 成都道明竹艺村农家饭
图5 成都道明竹艺村农家茶座
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第一是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以满足地方居民生活、生产需求。如在交通方面,应当围绕各个乡村的旅游景点,实现乡村与城镇的快速互通。同时做好接待、导游、停车、餐饮、住宿等一系列的配套性服务设施规划,为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二是乡村旅游规划应当凸显出当地文化特色,加强对乡村原有古建筑和乡风民俗的保护利用,形成独特的传统文化品牌,丰富旅游体验;第三是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应当慎重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们应重视并切实做好乡村规划工作,如采取合理制定基本用地规划、加强对乡土文化空间的保护、全力迎合乡村生活及发展需求、强调乡村生态规划、注重乡村旅游规划建设等措施,提高乡村规划的科学性、生态性,建成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