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范龙,王长军,董 辉,修建军
(1.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264003;2.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济南251400;3.山东省立医院医学影像科,山东济南250021)
脑脊液循环流速慢且复杂,MRI 相位对比成像(PC-MRI)适合于检测缓慢流体,既能显示流体管道形态,又能提供流体动力学信息[1],在脑积水诊断及术后评估、蛛网膜囊肿性质判断的应用中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2-3]在脑脊液流动曲线、流速编码(VENC)值、导水管扫描位置及ROI 面积的选取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应用PC-MRI 技术对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检测,进一步分析流动曲线形态,并探讨上述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2018 年6—9 月共纳入30 例志愿者,其中10 例(第1 组)行不同VENC 值(5、10、20、70 cm/s)的脑脊液参数测定,ROI=0.03 cm2,男6 例,女4 例,年龄21~60 岁,平均37.4 岁;10 例(第2组)行导水管不同位置(导水管上口、中段、下口)扫 描,ROI=0.03 cm2,男5 例,女5 例,年龄21~48岁,平均31.9 岁;10 例(第3 组)定位导水管中段、VENC=20 cm/s,行不同ROI 面积(0.01、0.02、0.03、0.04 cm2)扫描,男7 例,女3 例,年龄21~48 岁,平均31.6 岁。入选标准:平素健康,心率60~80 次/min,先行常规MRI 平扫除外颅脑病变。所有受检者均知情同意,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3.0 T Ingenia MRI及头部16 通道相控阵线圈,先行常规颅脑MRI 平扫,脑脊液流动检查序列包括相位图像(CSF-PCA)序列和流动定量(CSF-QF)序列。CSF-PCA 序列参数:TR 21.0 ms,TE 7.9 ms,FOV 250 mm×227 mm,层厚10 mm,无间隔,矩阵384×384;CSF-QF 序列参数:TR 12.0 ms,TE 7.4 ms,FOV 150 mm×150 mm,层厚4 mm,无间隔,矩阵256×178,NEX 1。编码方向足侧向头侧,重建相位13。使用外周指脉门控、呼吸及流动补偿技术。
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选择CSF-QF 序列,电影模式观察CSF-PCA 图像;应用Q-FLOW 分析软件包处理,于中脑导水管勾画ROI,系统自动生成1 个心动周期内的流动曲线和脑脊液的多项动力学参数。先分析相位图及流动曲线,后对比分析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绝对每搏输出量(ASV)及回返系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 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数据先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采用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
30 例均表现为1 个心动周期内导水管区脑脊液呈往复交替式流动,相位图呈黑白交替变化(图1)。导水管区脑脊液流动曲线形态多样,呈正、余弦波和“U”型波(图2~4)。
第1 组VENC=5 cm/s 均出现相位混淆,相位图呈白色中间黑色影,流动曲线呈无规律波浪状;VENC=10、20、70 cm/s 时相位图像均无混淆伪影,流动曲线呈规律正、余弦曲线(图5);VENC=70 cm/s 组幅度图脑脊液信号明显较低、流动曲线较10、20 cm/s 局限轻度变化。VENC 不同各测量值均服从正态分布,平均流速及ASV 方差不齐行秩和检验。VENC=5 与10、20、70 cm/s 时的峰值流速和ASV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10、20、70 cm/s 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图1 男,36 岁 图1a,1b 正常脑脊液流动相位图呈黑白交替 图2~4 应用相同门控和编码方向、采集重建相位数情况下3 例志愿者(均为男性,分别为21、42、36 岁),出现3 种波形 图5 男,25 岁 图5a~5d 流速编码(VENC)分别为5、10、20、70 cm/s,VENC=5 cm/s 时曲线不规则,后三者呈基本一致的正弦曲线
第2 组导水管上口、中段、下口测量的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及回返系数,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
第3 组不同大小ROI 时的测量值均服从正态分布,平均流速方差不齐行秩和检验。ASV 随ROI 增大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ROI 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及回返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3)。
表1 10 例定位导水管中段、不同venc 取值、ROI=0.03 cm2 的测量值比较(±s)
表1 10 例定位导水管中段、不同venc 取值、ROI=0.03 cm2 的测量值比较(±s)
注:VENC,流速编码;ASV,绝对每博输出量。
表2 10 例定位导水管不同位置、VENC=20 cm/s、ROI=0.03 cm2 时的测量值比较(±s)
表2 10 例定位导水管不同位置、VENC=20 cm/s、ROI=0.03 cm2 时的测量值比较(±s)
表3 10 例定位导水管中段、VENC=20 cm/s、不同ROI 时的测量值比较(±s)
表3 10 例定位导水管中段、VENC=20 cm/s、不同ROI 时的测量值比较(±s)
3.1 PC-MRI 原理 PC-MRI 是一种既能显示流体管道形态,又能提供流体动力学信息的无创检查技术,是目前唯一无创、全面、定量流体分析的技术[4]。流体与周围静止组织相位差值的定量化可推算出其流速、流量及每搏流量[5]。PC 序列采集数据经后处理得到2 种图像:幅度图和相位图,前者反映解剖结构,后者含有流体的方向信息,且信号强度与流速成正比[6]。
3.2 脑脊液流动特性 正常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在1次心动周期内呈双向振动流动,这种振动式流动来源于心动周期内脑血容量的变更,即在颅骨完整的前提下颅内容积及脑内动脉、静脉、脑脊液总量均恒定,心收缩期动脉血入脑,脑组织扩张而颅骨坚硬不具备缓冲能力,扩张的脑组织挤压脑室系统使脑脊液通过中脑导水管向下流动,以此缓冲升高的颅内压;相反,舒张期脑脊液又可通过导水管向上回流脑室系统以维持颅内压[2]。
3.3 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曲线 PC-MRI 图像经后处理得到脑脊液流速-时间曲线,可直观显示脑脊液往返流动的特点,脑脊液流动曲线呈现3 种形态,分别为“正(余)弦波”、“U”形波、倒置“U”形波[7]。对比观察以上3 种曲线形态、结合数学中正余弦波形特点和曲线对应的数字,笔者认为这3 种曲线是因扫描触发点的不同造成的,在反映脑脊液流动特性上本质是一致的,均反映双向往复波动式流动,延长诸波形具有一致性。
部分报道[8]认为在中脑导水管区测量脑脊液流速-时间曲线的类型与所使用的门控类型、重建相位数及流速编码方向有关;笔者应用相同门控和编码方向、采集重建相位数情况下出现了2~3 种波形,说明流动曲线波形与门控类型、编码方向、重建相位数及方向触发方式中的单一因素无关,推测可能与触发点选择或上述因素的不同组合有关。
3.4 PC-MRI 法测量中脑导水管区脑脊液流动的影响因素 不同学者对正常志愿者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速、流量等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表明PC-MRI 法可能存在较多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使得PC-MRI 脑脊液流动分析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9-10]。
3.4.1 VENC VENC 是指运动质子达到180°相位位移时的速度,流体速度范围在VENC 范围内,信号强度与流速成正比;理想的VENC 值应与真实的流体速度尽可能一致,小于实际峰值流速会产生“混淆”伪影并低估流体流速[11],过高则会因测得相位改变的质子减少使实际测量值较正常值偏低。因此,实际测量中VENC 应取值适当。
本研究设定VENC=5、10、20、70 cm/s,VENC=5 cm/s 时均出现混淆伪影,时相-流量曲线不规则、波动明显,测量结果亦偏低。VENC 取10、20、70 cm/s时,各测量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VENC=70 cm/s 时未引起相位的明显丢失,但使测量结果出现偏低、流动曲线出现轻度波动。因此,笔者认为在应用PC-MRI 进行流速测量前,须对被测量流体的最大流速进行大概判断,取等或稍高VENC 值以求测量结果的准确。
有学者[12]认为VENC 的设定值应尽可能接近流体的峰值流速,尽量在无伪影基础上选择最小值。车英玉等[13]发现流速为10 cm/s 时,图像在1 个周期中的变化最明显,并将VENC 设定为12 cm/s。钟熹等[3]研究显示VENC=60 cm/s 时,并未对较低流度脑脊液的测量产生明显影响,认为VENC 有“宁高勿低”的取值原则。
结合以上观点及本研究认为,当VENC 设置到混淆伪影消失时的最低值时测量结果最准确,由此可认为VENC 取值应稍高于10 cm/s。
3.4.2 中脑导水管定位 中脑导水管解剖上由2 个生理狭窄分成3 段,分别为入口段、中间段、出口段。PC-MRI 中脑导水管脑脊液的测量结果及解剖定位存在较大争议,至今仍无统一的扫描定位标准。Kapsalaki 等[14]发现正常成人导水管上述3 处位置测得的脑脊液的不同,导水管入口段、中间段、出口段平均流速依次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bey 等[15]认为不同解剖部位间脑脊液流速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3]发现导水管中间段测量结果可复性最佳,可作为理想的测速位置。本研究结果与Abbey 等[15]的相似。导水管中段面积相对较大且流动模型更稳定,上下口处可能存在更明显涡流,另外,导水管中段易于检查定位及ROI 的界定,有利于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对结果的影响。
3.4.3 ROI 面积 中脑导水管直径较小,绘制ROI时需适当放大以利于观察及手动绘制,但同时也会放大导水管内脑脊液与管壁间的部分容积效应,使边界模糊,因此ROI 的设置并不精确;幅度图像上管腔断面与周边组织对比度较好,在绘制时应选择导水管幅度图像较亮的图像,图像放大应适度,窗宽、窗位应适当调节,以利于ROI 的绘制。总体数据的分析应尽量贴近管壁边缘但应避免过度,否则会增加管壁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使测量数据不准确。
研究[2]发现,不同ROI 面积导水管中间段脑脊液流速测量无差异,而ASV 与面积呈正相关。本研究绘制4 个不同ROI 面积对导水管中间段进行测量对比,脑脊液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流速随ROI 增加而减小,符合层流中间快、周边慢的特点。
总之,脑脊液流动形式复杂,PC-MRI 检测时导水管区脑脊液流动曲线形态多样,但均反映脑脊液流动的意义具有一致性,且流动曲线波形与触发方式无关。VENC 取值、导水管选定部位及ROI 面积对检测结果有影响,应综合分析流动曲线及测量参数反映脑脊液流动的生理病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