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职业差评师,就问你怕了吗?

2019-12-06 02:42司马迹
廉政瞭望 2019年21期
关键词:差评卖家商家

文/司马迹

“就像大战前夕,明知道敌我实力悬殊,但还是要迎头撞上。”对于“双11”的到来,电商周言的心情复杂,她知道,当各大网店摩拳擦掌准备冲销量的时候,一张灰色的网也在伺机而动。

躲不开的“网络碰瓷”

“凭借假账号和十几块的商品,职业差评师几乎零成本就可以完成勒索。但是卖家要解决就要大出血,不解决就会因为差评而遭遇损失。”

“那些职业差评师会精心钻研淘宝规则,浏览、咨询商品情况,在差评里还会写上理由附带照片。这种差评甚至连申诉都删不掉。”周言体会过这种绝望。

周言从平面设计公司辞职后,跟朋友阿岚合伙开起了淘宝服装店,由于多是自己打板设计的款式,又有熟人帮忙推荐,渐渐积累起了客户。开业三个月后的一天,她第一次收到差评,而且一连就是三条,买家称收到的衣服“质量差,做工粗糙,就是地摊货还敢卖几百块”。周言觉得不可理喻,她对面料都精挑细选,下厂时也是亲自把关,之前的买家都是一致好评,还有人说“好到远超预想”,怎么就“地摊货”了?

但在交易平台上尝试与对方沟通时,消息明明显示“已读”,对方却不回复,打电话过去,对方说,“不想要差评,可以啊,你总要给点补偿啊。”周言表示愿意退换货并给对方返10元钱,对方嗤之以鼻,张口要价500元,周言哭笑不得,“我做生意不能亏本还倒贴啊……”谁料对方撂下一句“嘿嘿,那你看着办吧”,就挂了电话。周言再打电话,对方只硬生生说,“要嘛给钱,要嘛等差评搞垮你。”

周言跟合伙人一合计,这才意识到是遇上传说中的“职业差评师”了。

她尝试走投诉渠道,但是对方很狡猾,没有留下聊天记录,没有录音的电话也难以成为被敲诈勒索的证据。合伙人建议“花钱消灾”,因为了解到一些同行的教训:如果选择跟他耗下去,店铺根本经不起折腾。比如一名同行讲道,他家店铺销量和信誉一直都很好,评分都是4.8以上,但突然遇到顾客买了十件商品,全部给了差评,在拒绝了给钱“消灾”后,由于信誉评分被拉低,其商品推荐、橱窗位展示、首页宝贝推荐等推广全部受到影响,销量也直线下降。最终这名同行只能选择妥协,“他打差评只需要一分钟,但你花十倍的精力都不见得能挽回。”

正如一名知乎网友所言,“评价制度就是互联网上的诚信体系,但恶意差评却像毒药,会对网店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些职业差评师,正是摸准了网店经营者的“软肋”。

周言最终也不例外地选择了妥协,而且她知道,在电子商务的洪流中,跟职业差评师的“不解之缘”还没有结束。“不是我愿意纵容他们,而是我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她希望,国家能够从法律和运作机制上给予卖家更多的保护。

“十条差评撸垮一个店”

令电商闻之色变的职业差评师是怎样疯狂敛财的?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几名“业内人士”,试图揭开这个嗜血本性的“江湖”秘密。

程莉是一名小白“职业差评师”,因为想赚外快,经同学介绍进了一个刷评群。入群当晚,她第一次收到群里那个叫汪建(化名)的群主发给她的一个淘宝店铺的链接,按照他的要求拍下商品,就连购买商品的钱都转给了她。然后告诉她,收到货后给这些商家打差评。她看了这家店,还只有两颗钻,是才开没多久的店,评论区里还没有一条差评。有多年网购经验的她知道,这条差评对店铺意味着什么。

汪建承诺,程莉只需要拍下并给差评,后续由他和商家协商“遗留问题”,搞来收入就可以“对半分”。

所谓的“遗留问题”就是在程莉给商家打了差评后,由汪建负责和商家联络,要求商家要么“花钱消灾”、要么让更多人来打差评。

程莉不知道汪建是怎么跟卖家“沟通”的,只记得那一次她分到了350元“劳务费”。“这钱比起工作也赚得太轻松了吧!”尝到甜头后,她一发不可收拾,这以后只要是汪建发来的差评任务,她都如约完成,收入也越来越高,500、800、1500……

程莉的“职业生涯”止步于汪建被抓,因为涉嫌多次敲诈,且累计讹诈金额超过100万元,平台在搜集了大量投诉案例后选择报案,最终联合警方抓到了这个幕后黑手。直到这时她才知道,原来汪建也曾经是职业差评师的受害商家。在数次遭遇了职业差评师的讹诈后,深受其害的他并没有选择报警,而是觉得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门路。

汪建被抓,也让她知道,“差评师没那么好做了。”她听“资深业内人士”阿丧介绍,电商平台有了专门处理职业差评师的“恶意维权”措施,一旦发现恶意维权的账号,轻则封号,重则封IP,相关的账号都会被标记,还有实名上网的规定之下,恶意差评甚至还会被追责。

“不过总会找到漏洞的……”构建起一个庞大职业差评师团队的阿丧(化名)颇有几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得意。

他对“局势”了如指掌:经过几轮整顿和规范之后,现在个人差评师基本销声匿迹,存活下来的都是工作室和差评平台。而他的工作室会通过收号、盗号等方法获得账号,不停使用工具换IP,很多10、20信誉值的小号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性的。“实名认证不是用的自己名字,IP也都是假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招募差评刷手的方式,招来的买家都是自己实名认证的真账号,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刷个几单赚点小钱就撤,金额达不到定罪程度,IP检测也没办法。”

而为了招募到更多差评刷手,他甚至还采用了老人带新人的“师徒系统”,提供代付,在最后还可以替你跟商家协商,真实买家只需要完成购物之后闭嘴就行了。

在有的差评群里,有“十条差评撸垮一个店”的口号。阿丧说,差评团队一般会选择钻石卖家,尤其是宝贝里几乎没有差评的那种。“这种小卖家往往不懂淘宝规则,没精力跟小二申诉,最容易选择破财免灾。”其次会选择深夜下单,没人回复就评价态度不好;指定物流,不发就评价不满足顾客要求;还会专门挑易碎、易过期的商品下单,收到后就评价说是坏的……种种套路,防不胜防,很多中小卖家根本就招架不起。

“阿喀琉斯之踵”怎么破?

恶意差评不仅是淘宝的噩梦,也是所有电子商务平台的“阿喀琉斯之踵”。但好在,随着网络市场的规范和法律保障的健全,职业差评师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从2016年10月起,公安部、工信部等几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只要是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不论金额多少都要列为刑事案件立案。

近日,广东深圳的卖家小童终于松了一口气。第一次遭遇一对买家夫妻以差评相要挟,开口要价8888元时,他没有多考虑,就想破财息事。谁料对方却不断换号,采用同样的方式敲诈勒索,一年内给出三次恶意差评,敲诈勒索的钱也越来越多。小童觉得不能忍了,他最终选择了报警。警方成功抓获嫌疑人邓某和王某夫妻俩,目前,二人已被刑拘。“妥协就是纵容犯罪”,这是小童用金钱买来的教训。

去年底,深圳警方抓获了一个35人的涉黑团伙,该团伙通过恶意差评敲诈全国200家网店7900余单,涉及电商领域包括电子、纺织、珠宝、家居等行业,非法获利500余万元。

目前,蒋某龙等17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押解回深圳。

去年8月,江苏省海门市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关于电商平台诉网络差评师侵权案件。阿里巴巴以侵权为由起诉3名利用恶意差评敲诈商家的“差评师”,请求法院判令赔偿1元,并在淘宝网主页向商家致歉。据悉,此案是阿里巴巴首次起诉差评师,最终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对3名差评师判处刑罚。诚如阿里巴巴集团高级法务专家所言,打1元官司并非为赔偿,而是警示差评师,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希望以此起到震慑作用。

被外界称为电商平台“神盾局”的阿里保障部门,专门用来打击恶意差评、敲诈勒索。在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升级评价规则,协助配合执法机关打击以外,还通过诉讼手段对不法分子进行“围剿”。

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平台体验部恶意防控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恶意差评师”频繁骚扰网店卖家的行为,除了主动报案并配合警方侦办之外,平台也出台了多项措施,包括取消好评率与搜索排名的关联、开通恶拍举报绿色通道等,从规则、制度、技术保障几方面加大力度。

“唯有借助技术防范和法律手段,才会有效打击恶意差评师的嚣张气焰。”这名负责人表示,但如何杜绝恶意差评,依然任重道远。

恶意差评扰乱市场,但并非所有的差评都出于恶意。然而记者发现身边有一个怪象: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的消费者往往不敢轻易打差评。这是因为,打差评的后果有时候很严重——有人收到店家的粪便包裹、裹尸布、寿衣,还有被“呼死你”每天骚扰上千次,甚至有手机订餐软件用户因为打差评被店家持刀砍伤的极端案例。

诚然,一个良性运作的市场,除了应该有杜绝恶意差评的机制,也应该有允许真实差评存在的空间。(受采访者要求,文中所涉人名都为化名)

猜你喜欢
差评卖家商家
从差评垫底到好评第一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买家秀和卖家秀
商家出售假冒商品,消费者获十倍赔偿
不会吃蟹腿的买手 不是好卖家
涉县“差评被拘”是法治中国的反面典型
付款不及时卖家将房卖出,能否解除购房合同?
卖家注意,这15种曾经风靡一时的经典玩具千万别卖!
差评
春节黄金周陕西省商家揽金二百一十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