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芳
[摘 要] 创新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背景,在向省内外高校学习的基础上,立足本系学生情况,探讨研究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为学院及系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及创业实践提出参考建议。
[关 键 词] 创新;创新思维;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006-02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院创新创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了9项举措,全国各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取得的一些成果。我院作为国家骨干示范院校,积极响应号召,自2015级开始,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的创新创业实践尚薄弱,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也有一定局限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及帮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人于2016年9月起接受了管理工程系2016级10个班级、2017级14个班级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一些调查和思考,在本文中一一阐述,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提升有所帮助。
一、“双创”背景下国内发达地区及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2016年10月,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立,是服务国家“双创”战略的核心计划之一,在寸土寸金的北大校园内占地近5000平方米,宗旨不仅为了培养学生开办公司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中心定期举办开发活动,邀请投资基金合伙人、海内外企业家举办分享讲座。
(二)云南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根据国办发[2015]36号的部署,教育部办公厅2016至2018年每年推选产生年度50所全國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云南上榜院校为云南农业大学,2017年为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1.昆明理工大学
2009年昆工就成立了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2016年,昆明理工大学“创客空间”成立,“昆工创客孵化器”已孵化出一些优秀的创客产品,比如“watch me”聋哑人智能穿戴设备,斩获2015年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项目已获初期投资200万及后续1300万元的投资,已搬入北京中关村落地。2018年云南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名单中,昆明理工大学获批120个项目,获批项目数量居云南省高校第一位。
2.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云南省民办高校中最具创新创业影响力的创业型大学,也是云岭大学生创业的典型。2013年10月,学院挂牌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牵头成立3D打印工作室、太阳能电动机工作室以及智能机器人工作室等,指导学院师生在相关领域获得20余项专利和知识产权。2015年5月,经云南省教育厅红头文件批复,学院在全省各高校首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
二、“双创”背景下管理工程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管理工程系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创新能力水平较低
从调查数据统计和访谈结果来看,学生大多数能够比较积极客观地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创新能力水平,大多数学生有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意愿,但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说明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却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学习氛围不浓厚
我院的新图书馆宽敞明亮、藏书众多,每个学生可以同时免费借3本书,但就我所教学的班级来看,超过80%的学生从来没有到图书馆借过书和学习过。
3.年轻人经不起网络化时代的吸引
我系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大班教学,3个或者4个班合并成一个大班上课,多的时候有160人左右,少的也有110人,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戳手机,互动效果不佳。
(二)管理工程系创新教育问题分析
1.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但要给学生提供业务能力学习的场所,还要为学生提供宽松、开放、安全、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因此学校应从管理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创建轻松、方便、适宜的学习环境。
2.校园文化
活跃的校园文化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众多年龄相仿的年轻学子在一起策、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系部应大力提倡学生自主社团的建立,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并经常举办各类竞赛与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学生本身也应积极参加各项校园活动,锻炼和发展自己。
3.课程设置
在创新课堂中设置创新思维的问题与模式,让学生努力并主动进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尝试,让学生与创新近距离接触,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实际的锻炼。
4.师资力量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引导者而不是主体,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由于高校教师长期在校内工作,接触面受限,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缺乏。
5.关于创新的实践与实习基地
校外实践与实习基地数量不足,为数不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
(三)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
1.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平等合作關系
首先,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学生的角度体验课堂教学,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活动。这样,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关系,而是互相学习、尊重、信任、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关系。
2.培养学习兴趣,开导创新意识
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院使用的职教云课堂教学互动系统中,我设置了很多的讨论和头脑风暴,比如“如何在规定时间内用5元启动资金去赚500元?”“自信心训练:仔细回想一下从小到大让你感到自豪和有成就感的事情,写得越多越好。按自豪程度排序,最自豪的排在最前面。”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进行互动、思考。
3.尊重学生个体,确立主体地位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课堂呈现百花齐放局面,教师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和鼓励,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挥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4.营造多问氛围,提高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发问环境,引导学生多思善问。比如针对“如何在规时间内用5元启动资金去赚500元”,有些学生的回答简单粗暴“买彩票坐等中奖”,老师不急于去反驳他们,而是询问其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购买过彩票,中过几次奖,再来论证该方法的成功率与可行性,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5.改革考试方法
首先要改革考试方法,其次是改革考试内容。我们这门课程采用“团队实训方式”完成考试:
题目一:制作机器人
题目二:寻找生活中未被满足的商业机会
题目三:创业实践挣钱
题目四:创业计划书
每个项目设立完善的评分标准,请各班班委作为评委打分,取平均分加上平常考勤及课堂互动表现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有效防范了教师一人评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6.创设实训基地
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了要在思想上达到一定认识以外,实际的操作与实践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想法的正确与否是需要实践来验证的。学生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是需要自己动手去验证的,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可供他们自己动手去实践自己想法的地方,实训基地就是一个绝佳的场所,而这也正是我们学院目前所或缺的部分。
三、为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及创业实践提出参考建议
(一)提升授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委派教师到国内比较权威的机构或高校进行培训和学习。
2.加强教师的企业顶岗实习的锻炼,最好能自上而下有相应的奖惩激励措施;让教师不再停留在过去的闭门造车,接触企业最新的管理咨询,让社会和课堂建立起链接。
3.把合适的教师放到恰当的位置,教授最强项的课程,同时领导可以考虑把创新创业课程授课任务交给年轻的教师,因为他们的思维活跃,年龄相差不大,更容易在“同一频道”,方便沟通交流及学习。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推行使用的“云课堂”就是很好的工具,学生喜欢低头玩手机,那就让他们在云课堂上实现和老师的互动交流。但提一点意见,因为学生的成绩最终是录入AIC系统而非职教云课堂,云课堂里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评分能否单独生成,作为学生的平时参与成绩。
(三)出台调动学生使用图书馆的鼓励政策,营造勤奋敏学的校园氛围
问卷调查显示,54.7%的学生认为影响我院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氛围不浓厚。学院新图书馆位于教学楼旁,布局典雅大方,楼内设施完善、两层主书库与阅览室同层高,设计藏书可达30万册以上;有大小阅览室3间,设阅览座位240余个;电子阅览室,每位学生可同时免费借阅图书3本。可每次见到阅览座位空荡荡的,鲜有学生去阅读学习,深感可惜。
(四)合理利用现有实训室,若条件允许的话申报更多的实习基地
我系现有学院医务室旁边“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一个,内部配置格局和小型公司类似;1栋4楼“企业沙盘模拟实训室”一间,对接云南高职技能沙盘大赛,选拔优秀苗子,我系学生曾取得过省赛二等奖。
我院有部分闲置的临路铺面,若政策许可的话,希望领导酌情考虑,能否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些高校一样,为我院应往届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广大师生,以便提高就创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宇,朱勇刚,蔡向阳.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01-01.
[2]董坤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刘淞麟.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0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