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锦鹏
[摘 要] 在中职教育实践中,要将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作为教育主要目标,加快教育改革进程,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型人才。以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为主,探索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途径,旨在通过课程教学丰富学生微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 键 词] 水处理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212-02
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可系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能在理论知识引导下,锻炼实验技能。为了突出水处理微生物学课堂开展优势,应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科特点,推进教学的改革,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以便优化教学课堂结构,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一、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水处理微生物学是中职学生必修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是针对环境水体净化和水处理工程中的微生物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开设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加大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微生物形态结构、种类以及水处理中生物技术应用原理等。在教育实践中,要明确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微生物专业理论、实验方法和水处理技术原理等,将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发挥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1]。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掌握微生物领域发展趋势和相关技术应用前景等,逐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水平,并能在实验教学中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其能从事水处理、环境治理等行业工作。近年来,微生物学有关知识不断丰富,以及水处理中微生物技术的改进,为微生物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因此,需要尽快完善教材内容,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优化调整生物学教学体系,确保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同时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由此可知,加快水处理微生物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
二、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不当
部分中职院校将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安排在二年级学习,理论课时设置为48学时,而实验课时设置为8学时,实验教学存在不足。由于水处理微生物教学具有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的特点,因此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并且实际进行教学讲解时,教师要对学生专业中涉及的微生物学知识进行重复讲解,由此出现课时安排和教学需要相冲突的现象,无法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另外,实验教学课时较少,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使其知识学习效果低下,对水處理工艺过程和杂质处理等没有深刻体会。并且课程设置不当,在课堂实践中不利于延伸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到限制,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容易出现理论和实际不符的现象。
(二)教师配置不当
水处理微生物教学开展中,要求配置相应的教师资源,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微生物课程主要安排教授或博士来讲解。教授教学经验丰富,对知识有自己的见解并有着水处理流程设计经验,可结合水处理实际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培育,但还存在师生交流少的问题。博士相对来讲和学生更容易沟通交流,可结合学生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方案,但是由于授课经验不足及实践经验有限,因此课程教学效果差。应尽快解决这一状况,如采取教师协作的授课模式,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要求,安排相应的教师资源。
(三)教学方法
目前,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开展中,还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采取知识讲解为主、多媒体资源为辅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点,使教学知识具体化。但是由于学生更多注重考试有关知识点的学习,对其他知识内容的探索程度不够,由此导致学生对微生物知识学习不够系统,不利于学生能力提高。而在实验环节,教师讲解占据课堂较大比重,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培养不到位,是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
三、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从中职教育实践来看,尽管学校加大了对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使微生物学改革进程缓慢,教学内容单一和教学手段落后,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本文加强了对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路径的探索,结合当前中职教育实际问题,提出可行性改革措施,以便加强教育实践和学生素养培养间的联系。
(一)丰富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的改进和丰富角度出发,推动微生物教学改革,能发挥教学内容的指导作用,促使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确定课堂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最新理论知识,提高知识应用性,促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并且将水处理厂工程案例添加到教材中,可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微生物学有关知识[2]。水处理微生物学和微生物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有机化学等学科间有着一定关联性,可通过引进这些学科内容、提高水处理微生物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加强知识间的逻辑性拓宽学生视野。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将课程重点理论、新型微生物处理技术及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旨在促使学生对知识应用场景有所了解,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在有限时间内掌握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时,会进行上网搜索,收集关于这方面知识的教育资源和优质课件,提炼其中有教育价值的信息,进行信息整合后制作完整的教学课件。同时多个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将学生专业知识自然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通常来说,应将教学内容分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三个模块,各模块有效衔接,形成完整课堂。在理论教学环节注重讲解血液功能和成分理论知识,之后鼓励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组成,使其对知识有深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