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建
[摘 要]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双重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职业学校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新时期智慧校园大力推动下,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以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为抓手,客观地分析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明确智慧校园与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关系,结合当前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智慧校园背景下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策略,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关 键 词] 智慧校园;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6-0130-02
智慧校园建设与智慧教育是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种颠覆传统校园建设与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与方式。智慧教育是立足信息化建设的一种前沿教育模式,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教育发展方向[1]。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强调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是教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重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育改革是新时期教育发展与教育创新的重要模式。因此,重视新时期智慧校园与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与人才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新时期促进教育发展与教育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课大多属于开放性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化同步发展的模式。网络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目标,重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形成教学资源共享与远程教育的格局,构建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与理念。与智慧校园建设下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相比,职业學校计算机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计算机课堂教学规模与受众的限制
职业学校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相对固化,在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导向下形成了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直接受到传统时间、空间等多重影响因素的限制,教师与学生在相对封闭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计算机知识的传递与习得。
(二)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传统
职业学校计算机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基于当前的职业教学大纲,强化技术运用与知识理念导向等层面综合运用。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综合推进、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格局。但是传统的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层次教学不足和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对固定两个层面,无法将计算机课堂教学纳入生活化发展进程。
(三)传统课堂教与学定位相对局限
职业学校计算机职业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是计算机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计算机学习主要以知识讲授和应用技术操作的形式开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因此,传统课堂中教与学的知识定位与教学局限相对明显。
二、智慧校园下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打造工作、学习与生活一体化的校园环境,在一体化进程中充分融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将高校科研、教学、管理和生活化发展等充分融合。2012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智慧校园”蓝图。打造新时期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现代化网络技术打造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文化,构建安全、稳定、节能与环保的校园环境[2]。2018年6月7日《智慧校园总体框架》从国家标准层面明确了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智慧校园主要有三个特征:(1)为学校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感知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2)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服务运用到学校建设与发展各环节,实现互联协同发展的目的;(3)通过智能化的感知系统与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学校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互相感知的目的。
智慧校园背景下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1)智慧校园打造直接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计算机教学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实现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利于师生、学生之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实现教学资源运用最大化发展;(2)智慧校园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为根本理念,能够全面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知识转化,全面感知个性化教学信息化评价、分析,将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特色与知识需求深度融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进程。
智慧校园背景下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与改革实施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智慧校园下的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智慧校园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在互联网技术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为智慧校园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教育改革的推进。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加速,智慧校园作为教育育人的重要目标与阵地,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不断完善教育设施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3)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具备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必备的计算机运用技术,具备独立操作使用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推动智慧校园现代化发展与计算机教学深度融合,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掌握形式与条件,直接促进计算机教学的综合发展[3-4]。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发展的现状
智慧校园背景下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已经逐渐实现了网络教学的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多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运用,强化信息保障与信息发展成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主流。但是在智慧校园背景下,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智慧校园认识理念缺失
当前,很多职业学校在智慧校园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也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未系统性地開通智慧学习管理系统[5]。智慧校园建设与智慧教学成为教育教学中的摆设,利用率并不充分,很多教师、学生对智慧校园与智慧教育的理念认知相对欠缺,没有从根本上明确智慧教育对在教育中的形式与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依然沿用相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教育改革与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职业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但是很多办学基础力量相对薄弱与地区相对偏远的区域中,智慧校园与计算机教学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网络全覆盖的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智慧校园完善的网络技术需求背景下,计算机智慧教学无法精准、有效地推进。
(三)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智慧校园在当前高校建设进程中尚处于探索阶段,智慧校园建设与智慧教育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在计算机智慧教学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直接造成职业学校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理论缺失与教学不规范的情形发生。因此,在智慧教育教学中存在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资源共享与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四、智慧校园背景下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强化智慧校园建设与智慧教育理念深入
智慧校园背景下必须让教师充分地掌握智慧校园建设相关知识,掌握运行方法与运行策略,在智慧校园教育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必须掌握其运行和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深度融合到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实施进程中,强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从学校层面上来讲,必须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制定相应的组织保障实施计划,强化计算机教师的创新改革能力;从教师层面上来讲,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智慧教育手段与计算机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强化理论研究,推动智慧教育理念纵深发展
完善的理论基础保障是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职业学校顺利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保障与基础,进一步总结与深化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理论基础和成效,强化智慧校园建设与计算机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格局。以新时期智慧校园建设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正确认识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计算机教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加强关于智慧校园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实施的理论研究,为其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同时,必须制定合理的应用计划与实施政策保障。职业学校计算机智慧教学必须制订相应的计划保障,从智慧校园建设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分析可以看出,重视智慧校园与计算机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强化内外环境分析,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与途径,职业学校在实现“智慧校园”背景下高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之前要制定合理的应用计划,可以促进智慧校园在高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积极性,最大化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增大资金投入,强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智慧校园背景下职业学校实现计算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与途径。要想实现智慧教育就必须推动职业学校智慧教学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学校网络全覆盖资金投入,同时增强学校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职业学校在教育发展中必须不断强化自身教育资金预算,通过合理的预算确保教育资金与教育资源向智慧校园建设倾斜。同时,加大国家教育专项资金申请力度,打造智慧校园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共同促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教学资金投入与保障。
当前,职业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与智慧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长期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存在。职业学校在实现智慧校园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发挥智慧校园教育教学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宏宇.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0):203.
[2]吴志福.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3):59-61.
[3]薛应苹.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思路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2):130,132.
[4]姜峰,石晓玲.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探析与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4):26-28.
[5]李英杰.“智慧校园”背景下高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7,4(9):49-50,58.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