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征宇
一年一度的“双11”又来了。今年的消费总额有可能再创全球新高。中国人有能力消费,乐于消费,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必要进一步思考:一个全球性大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消费观?
目前看来,中国的年轻一代已习惯于“提前消费”和“信用消费”,不像老一辈那样更注重储蓄。
支付宝“花呗”2017年的调查显示,近1.7亿中国“90后”中,平均每4人中就会有1人使用“花呗”分期付款,提前消费。
这样的习惯健康吗?我们不妨来仔细研究一下美国人的花钱细节,作个比对。
确实,美国人有爱“剁手”的一面。一到“黑色星期五”——11月的第4个星期五,即感恩节之后的一天,美国一年中最大的线下商家打折日——“剁手族”就会通宵达旦在各大百货公司门口排队,等到开门,就一涌而入疯狂扫货。
“网络星期一”——“黑色星期五”之后的下一个星期一,美国线上电商的大折扣日——则是美国版的“双11”,各大电商平台也会推出大力度的促销活动。尽管其成交量已经远远被“双11”甩在了后面,但仍然不失为美国“剁手族”的另一个狂欢节。
爆买的结果,自然是变成“负翁”。据统计,有近三分之一的美國家庭资产为负数,即家庭负债超过家庭财产。另有统计说,只有31%的美国成年人银行账户里有超过1000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元)的可支配存款。
这些都是事实。但我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美国人爱买愿花,只是事实的一部分。
我在美国认识的多位理财师朋友都告诉我,在美国,过度和超前消费的,往往是年轻人和中等收入以下的人群。中等收入以上的美国家庭,消费习惯恰恰相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简朴、节约的,更关心子女教育和养老这些重大和长远事项,以及如何通过投资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据美国经济学家近期对美国家庭支出的调查,较高收入阶层对家庭成员教育和养老的投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4%和16%,较低收入阶层在这两方面的投入比例则只有1.5%和2.6%。
这样看来,美国主流和精英阶层在消费上,其实是很有“忧患意识”和长远眼光的。
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人在提升购买力的同时,也应该建立起更成熟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