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
摘 要: 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日益重要。本文分析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及教学难点,指出任务教学法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结合具体案例对任务教学法在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大学英语 任务教学法 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一门语言,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英语本身即是以其为母语的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英语交际同时产生的还有不同习俗、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人们在彼此交往中由于误读对方文化而导致的冲突屡见不鲜。高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早已不仅着眼于单词、语法等基础层面的理解与应用,更重要的是应对语言负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母语及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并进一步了解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从而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从容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问题。教育部2017年最新修订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因此,笔者拟就任务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难点
1.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意义
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意义重大。首先,它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目前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多为英文教材,课堂授课以英文为主,教师同时会布置大量延伸阅读。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语言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语言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言语交际这一部分,直接在日常言语交际、文化负载词、习语、禁忌语、文化思维模式等方面进行中英文对比,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其次,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传承本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学生在对中外思维模式、价值观、世界观等全方位对比过程中,对本国文化的特点及优势有更透彻、更客观的了解,有利于培养民族自信心,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最后,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了解他国文化,进而取长补短,学会批判性思维。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全球多元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尽量避免立场的预设,不盲从、不自卑、不骄纵,塑造包容、开放的跨文化人格,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现状与难点
在全球多元文化互相交流、融合乃至冲突日盛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是实践性与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但目前我国高校具体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授课方式较为传统,学生参与度不高。
目前高校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有时仍然采用以往的授课模式。部分时间由老师在台上讲授、灌输知识点,学生相对而言较为被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有较多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与思考,而跨文化交际课程侧重的是引导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与学习中,总结、体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非言语模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产生的文化背景,从而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仅仅作为一名被动的课堂听众。
(2)学生中存在对跨文化交际課程重要性认识的不足,认为课程不实用。
跨文化交际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类课程有所不同,侧重于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属于文化拓展类课程,短期内对学生就业不会有太大帮助。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这门课程不实用,对四六级考试及各类证书的考取并无帮助,因而学习起来敷衍了事。
(3)部分教材内容较为陈旧,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文化是动态的,不会停滞不前。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一方面,不同文化在彼此接触、共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各自行为方式、礼仪习俗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青年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机会日益增多,对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曾经产生的某些文化误读可能随着彼此交流的扩大逐渐减少。但目前高校跨文化交际教材中的一些案例比较陈旧,甚至有些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人与国人交流的案例,放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直接导致其缺乏学习兴趣。
(4)不少教师缺乏实际的跨文化交流经验,缺少相应的系统培训。
我国目前高校从事跨文化交际类课程的授课教师中有一些因条件所限,欠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实际经验,也较少受过这方面的系统培训。导致老师在授课时局限于课本知识点和教材中的案例,难以进行较多的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思考与总结。
此外,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可能还面临班容大、课时紧、内容多等问题,种种客观条件导致教师教学自由度不够,难以充分开展课堂活动,给予学生较多实践、思考的机会。
二、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家David Nunan将任务语言教学中的任务定义为“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产出与互动的任一课堂活动,而且学习者主要关注意义而不是形式。任务应该具备完整性,本身就是一项交际行为”(Nunan,1993)。Peter Skehan(1998:122-126)对“任务”有五点定义:①以意义为主;②需要通过语言交际解决任务中的问题;③任务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有相似之处;④首先需要完成任务;⑤需要根据结果对任务进行评估。从上述对“任务”的定义可以看出,作为任务教学法的中心,“任务”的建构围绕意义的表述展开,具有目的性、开放性、真实性、交际性等特点。任务的重点不在于语言技能的操练,而在于意义的表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任务的完成需要有明确的结果。
在任务驱动型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任务的设计者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层次精心设计难易适中、操作性强的任务。Willis(1996)将教学任务按难度分为六大类,分别为:列举型任务(Listing)、排序和分类型任务(Ordering, sorting, classifying)、比较型任务(Comparing, matching)、解决问题型任务(Problem solving)、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和项目型任务(Projects/creative tasks)。教师在任务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取或设计不同层次和梯度的任务,尽可能让全部学生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教学法通常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包括语言材料的选取和导入,任务背景的介绍,相关知识的准备等;任务中阶段包括任务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以及对任务难度的把握等;而任务后阶段则需要评估任务是否圆满完成,并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和总结,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巩固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指导者,学生为学习任务的主导者,学生间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任务教学法将知识的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最大限度地弥补课堂学习时间不够的不足,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三、任务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教学法中的任务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交际性。任务教学法将知识的学习融于任务的解决之中,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交际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了解并学会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包容、开发的心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并根据交际情景和交际对象的不同,恰当地使用交际策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容应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任务教学法在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按任务的三个阶段进行细分。
任务前阶段:学生自行分组,自选组长。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学生明确任务需实现的目标,进行组内分工,明确每个学生在任务中的定位。同时,教师应就布置的任务进行知识的导入,文化背景的简单介绍,或提供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理解并规划任务。
任务中阶段:①制定阶段性目标并将任务细化,明确各时间节点。前期资料搜集完毕后,小组组内交流汇报,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梳理清楚观点,并最终形成报告。②小组进行班级汇报,在班级范围内与其他同学互动、讨论。
任务后阶段: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解答学生的疑惑,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与任务相关的跨文化知识点。随后,小组同学再进行总结,争取对相关知识有更清晰、更系统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探讨中美友谊观的差异作为一次项目型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展开:
①以四到五人为一组,做好前期任务分工,如案例的搜集、信息的查找、问卷的设计(如幽默感、智力,忠诚、热情、独立性、教育背景、信仰在中美友谊观中分别所占百分比)等,并要求学生将任务细分到各组员。
②前期任务完成后,组员进行资料的讨论或案例的分析,并以采访等形式完成设计的关于中美两国各自友谊观的调查问卷。随后,小组就得出的数据进行总结,找出两者的差异。第三步,小组成员将各自讨论后的观点形成文字,结合各项资料、数据,以PPT的形式进行班级汇报,教师随后引导学生进行班级范围的讨论。
③在任务后阶段,班级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打分、点评及总结,并结合学生的讨论内容与案例进一步引导班级学生交流、思考并总结中美友谊观的异同,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客观、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类似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中美友谊观的差异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调查探究,交流讨论,并用报告的形式向班级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任务完成后大部分学生对中美友谊观的异同有了一定的理解,最终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堂师生互动性更强,讨论氛围更为浓厚,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更易获得满足感及成就感。
四、结语
任务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其在探索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协作精神。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小组成员之间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层次存在差异,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敷衍了事,或过于依赖他人,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随时与学生沟通,提供帮助,在学生制订、分配任务的过程中亦可以加以指导,尽量使每位学生充分参与任务,提高跨文化认知与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7.
[2]汪桃红.多元文化观下的任务型英语教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93-94.
[3]金香兰.构建“跨文化交际學”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新西部,2016(21):152.
[4]承晓燕.从任务驱动法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院学报,2018(3):38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