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琴
摘要 蝴蝶兰商品化大规模栽培非常成功,在花卉市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了在国内生产环境下生产出更高品质的蝴蝶兰商品花,本文从品种、温度、光照、水分、气体、肥料等方面对蝴蝶兰成花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解决营养生长、昼夜温差等因素对成花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蝴蝶兰工厂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蝴蝶兰;成花品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S68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0-013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Commercialized large-scale cultivation of phalaenopsis has been very successful,accounting for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in the flower market. In order to produce higher quality phalaenopsis commercial flowers in the domestic production environmen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lowering quality of phalaenopsis from variety,temperature,light,water,gas,fertilizer and so on,aiming to solve the influence of the vegetating growth,day-nigh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flowering quality,and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actory production of phalaenopsis.
Key words phalaenopsis;flowering quality;influencing factor
我国蝴蝶兰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较快,近年来,一些高档蝴蝶兰品种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南北方均有大面积种植,年生产量已突破3 000万株,已成为优质高产的现代花卉产业之一。在日益激烈的蝴蝶兰市场竞争中,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笔者从品种、温度、光照、水分、氣体、肥料等方面对蝴蝶兰成花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旨在解决营养生长、昼夜温差等因素对成花品质的影响。
1 蝴蝶兰生长特性
蝴蝶兰最初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欢高温、多湿、散射光及通风良好的环境,忌闷热和强光。花芽分化主要受温度调节,成熟植株花芽分化和发育所需的昼夜温度分别为20~25、15~20 ℃。在中国南方,蝴蝶兰生产中多采用高山低温诱导的处理进行催花。
2 蝴蝶兰花芽分化期间的生理变化
蝴蝶兰花芽分化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同的影响因素使花芽分化呈现不同的状态。一般低温引导15 d就可完成诱导,表现出一定的效果。另外,花瓣中的RNA/DNA值、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可具体显示花芽分化所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3 蝴蝶兰成花质量影响因素
3.1 品种选育
花色是衡量蝴蝶兰成花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蝴蝶兰品种选育的一个育种目标。一般北方市场比较偏好深红色品种,主要有大辣椒、0436等。生产中通过杂交育种改变蝴蝶兰花瓣厚度、花径、花色、花梗长度、花朵数目,其中花色、花斑等性状容易出现分离,还会出现有一定梯度的花色变化。花瓣厚度也可以选用纸质品种和蜡质品种杂交的方法进行改良,从而显著增加花瓣厚度,延长蝴蝶兰的观赏期。
3.2 营养生长状况
蝴蝶兰度过营养期的速度与叶面积、高度成正相关,叶面积越大、抽梗率越高,则开花品质越好。叶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蝴蝶兰的生长速率。研究表明,叶面积大的蝴蝶兰植株即使未接受25 ℃以下低温诱导也具有开花发育能力,蝴蝶兰叶片的厚度与花朵数、花瓣厚度都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第2片叶的厚度对花朵数和花瓣厚度都有影响。利用叶片厚度可以初步估计蝴蝶兰的成花品质[3]。
3.3 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内源激素和多胺与植物的成花过程关系密切。经低温处理后,叶片中GA3和ABA含量较低,对成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含量的ZR有利于蝴蝶兰成花;低水平IAA有利于蝴蝶兰花原基分化的启动,高水平IAA则对花原基的启动有促进作用;对植物生理现象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绝对含量的高低,而且与各种激素间的相对比值密切相关,高ZR/GA3和ZR/ABA比值有利于成花。
3.4 二氧化碳的影响
研究表明,增施二氧化碳可以使花期提前5.4 d,并且可促进花序侧枝的形成,增加了花序轴的长度,从而使蝴蝶兰花朵数目增加66%,花朵的横径和纵径也有显著的增加(大约增加了6%),花梗粗度增加了18%,花梗长度缩短了10%,花序长增加了31%。另外,增施二氧化碳对花色也有显著的影响,使花瓣的花色素苷增加了31%。
3.5 光照强度及光质
光照是影响蝴蝶兰成花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光照强度、光质、光周期都会影响蝴蝶兰的生长发育状况。Wang研究指出,在温室内对蝴蝶兰进行昼夜交替处理可延迟其花期;Konow等将出瓶苗移栽至温室后,发现强光照处理的植株花期比中度光照和弱光照处理早14 d,最终开花数量是中度光照处理的2倍以上,花朵直径也较大;曾爱平等研究指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蝴蝶兰抽梗率增加、花梗生长加快、花朵数量增多、始花期提前,但如果花芽分化期光照不足,抽梗率降低、花梗增长缓慢、花期延迟;有研究指出,在蝴蝶兰生长期间每天给予20 h或更长的光照时间会严重影响其花芽分化,抑制开花并缩短蝴蝶兰花期。
戴艳娇研究指出,新型光源LED辐射的蓝、红光进行不同光质配比组合后,对蝴蝶兰花朵数目、花瓣厚度、花序长度、花径等形态指标有很大的影响。花瓣中可溶性糖、蔗糖在单色蓝光下均高于单色红光处理。
红光、蓝光有利于促进与成花有关的营养物质的形成,因而经红、蓝光处理的植株成花率都较高,但红光下花径较小、营养物质的消耗相对较少,故花期较蓝光处理长[4-6]。
3.6 氮、磷、钾的不同施肥配比
花朵数和花朵大小是衡量蝴蝶兰产品质量等级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认为,高磷处理对蝴蝶兰花序抽出时间、开花时间及花径大小没有影响,连续施用足量氮肥的处理开花效果显著好于低氮、高磷处理;随着氮肥比例的增大,蝴蝶兰营养生长期的株高、叶片数、轴茎直径、叶面积、两叶距、花朵数、花梗长度等性状均呈上升趋势。因此,蝴蝶兰营养生长期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植株体内养分积累,易形成健壮植株,利于提高花朵数量[7-9]。
3.7 温度调控
蝴蝶兰的花芽分化与温度密切相关,催花处理前合理的昼夜温差及持续时间对蝴蝶兰成花品质至关重要。适宜的催花温度一般低于25 ℃,>25 ℃有利于葉芽形成而阻碍花芽形成,甚至导致已经形成的花芽转变为叶芽。研究证实了在蝴蝶兰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内,增加昼夜温差利于营养物质和同化物向花瓣中转运,提高蝴蝶兰的成花质量,昼夜温差过高或过低不利于花瓣营养物质及干物质积累。
福建等地会通过空调降低温室温度,或者进行高山催花。由于空调降温催花成本较高,所以北方地区一般采用风机湿帘催花,但是易出现不能按时抽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双层覆盖+双层降温技术,以研究此种改良生产模式对蝴蝶兰正常生长以及花梗发育的影响,能够实现蝴蝶兰生产环境温度的精确可调,植株完成花芽分化较为集中,可以提高后期开花的整齐度,缩短低温催花时间,降低能耗,蝴蝶兰双梗率大大提高,还可精确控制蝴蝶兰上市日期[10-12]。
3.8 水分
潘静霞[5]研究表明,红龙、火鸟2 个蝴蝶兰品种,随着浇水量增加,花梗平均长度有递减趋势;火鸟双花梗率随浇水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花梗1和花梗2的平均长度则随浇水量增加而呈递减趋势。红龙和火鸟花径的大小、花朵的间距都随浇水量增加而减小,而火鸟的花径宽度、花朵间距都较红龙小。
4 参考文献
[1] 羊金殿,邢增俊,张孟锦.三亚地区蝴蝶兰空调温室花期调控技术[J].热带林业,2012(1):49-51.
[2] 张波,祖兆忠,郝婧,等.蝴蝶兰智能温室花期调控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15(11):51-52.
[3] 郭文姣,张英杰,刘学庆,等.蝴蝶兰‘大辣椒和‘0436杂交后代花部性状分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0):55-60.
[4] 张京伟,孙纪霞,郭文姣,等.蝴蝶兰叶片生长曲线与环境积温的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通报,2016,32(1):113-117.
[5] 潘静霞.不同水分处理对蝴蝶兰开花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3):159-162.
[6] 郑金生,甘惠芳,吉 群,等.低温条件下不同激素组合对蝴蝶兰开花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32-133.
[7] 刘晓宏,潘百涛,岳玲.北方地区蝴蝶兰设施栽培催花调控关键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2012(3):86-87.
[8] 张文波,侯倩茹,董燕,等.双层降温催花技术对蝴蝶兰抽梗时期及双梗率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4):79-82.
[9] 温永刚,李丽芳,于学斌.植物工厂蝴蝶兰催花生产模式的初步研究[J].北京农业学院学报,2017,32(1):68-72.
[10] 郑金生,甘惠芳,吉群,等.不同栽培基质在蝴蝶兰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85.
[11] 范郁尔,郑金生,张正球,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蝴蝶兰生产测控系统[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369-371.
[12] 李奥,宫子惠,孙纪霞,等.‘V3蝴蝶兰叶片性状与开花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6):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