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摘 要: 独立学院本科生的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其成长与成才,更关系到“脱贫攻坚”和“教育公平”等关键社会问题。资助工作的本质在于育人,因此资助育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独立学院因为性质特殊,生源层次有所不同,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有更大的难度,对探究独立学院资助育人的体系建立和品牌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资助育人 品牌建设
从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至今,包括奖学金、勤工俭学、助学金、助学贷款、补助金、“绿色通道”和相关费用减免等内容在内的相对完善的高等学校资助体系已基本形成。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国家在大学生资助方面的政策逐渐完善,资助力度逐年增大,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但是资助育人的结果却不符合预期。家庭困难等级认定不严格、资金分配不均,私自克扣助学资金等现象偶有发生。独立学院因为性质特殊,生源层次不同,资助育人工作难度更大,因此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立和品牌建设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一、完善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管理体系
1.现有资助管理体系
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促使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逐渐从学生工作中独立出来。独立学院的学生约占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的三分之一,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当前民办教育资源有限,解决这个弱势群体的经济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成长与成才,更关系到“脱贫攻坚”和“教育公平”等关键社会问题。目前民办高校无论资助体系还是机构建设都是形式大于实际,未能真正从自身特点角度分析大学生的资助需求[1]。独立学院的资助育人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新路径。
2.资助管理工作困境
在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资助覆盖面有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模糊、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紧缺、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而且独立学院自2008年以来刚刚发展十多年,资助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没有条件形成一套完善的资助管理體系,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都设有“学生资助管理处(部)”,但该部门绝大多数仅是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处下属科室,甚至少数学校的资助科室职能由其他部门兼办,并无专职人员,显然难以充分发挥其在资助工作中的统筹协调职能,难以保证资助管理工作高质高效地开展。虽然独立学院的领导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任务重,各院(系)难以抽出专职人员负责资助管理工作。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更少,导致资助工作效率低、模式陈旧等问题。
3.如何完善现有体系
纵观现状,部分独立学院的资助工作管理方法只是向公办高校看齐,照搬国家的贫困生认定标准,不乏照搬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文件、公办高校自主制定的政策规章的现象,缺乏实践性和指导性。部分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仅是完成省级资助管理中心布置的工作任务,最终完成每年度的绩效评价考核。独立学院如果没有明确的资助工作体系,就难以指导具体工作的落实。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当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校学生需要,满足学校管理要求,促进学校积极发展的工作体系。
(1)拓宽资源渠道
独立学院不能照搬公办高校的资助管理模式,资助育人最重要的环节是育人,独立学院面向的是与民办高校不同类型的本科生,因此必须有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特征的具体方式,才可以真正做到资助育人。首先独立学院的助学资金来源不能仅局限于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国家拨款。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掘社会资源,紧密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利用学校的办学优势与社会资源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2)完善制度体系
独立学院应当根据生源分布不同,建立健全助学资金管理制度和评选规则,评选时严格按照规定,认真审查资格,精准发放补助,给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合理申请的机会,保证公平性,扩大资助覆盖面。制度建设是必要前提和有力保证,贫困生认定、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勤工俭学规章等都应当形成规范的文件。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要制定更完善、更规范、更健全的政策,要符合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符合生源特征,以便在独立学院资助管理部门的工作过程中成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依据。
(3)专业化管理
独立学院要真正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需要独立的管理机构。资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体系的构建,首先应当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行政部门负责牵头,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小组领导下制定全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完善人员配置,加大资助力度,加强教育管理,保证对学生资助管理科学化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
二、推进独立学院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体量不大,在校学生总数普遍在6000人—15000人,大部分独立学院不会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投入太大的成本,例如购买专业的资助信息化系统。一般这样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会要求学生入学时在线填写个人信息,其中包括家庭经济情况等,但是由于学生对家庭信息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此类系统在设计时对填写内容没有格式的限制,管理部门在审核时发现一些学生的信息不全面,容易出现各种错误,甚至一些学生不会如实填写家庭经济情况,导致管理部门需要组织学生重复修改。这些复杂烦琐的操作不仅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精准度产生影响,而且违背信息化建设的初衷。
2.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系统管理工作方面,很多公办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运用大数据系统,结合“互联网+”进行大数据管理,以往的资助工作模式逐渐发生转变。目前一些独立学院存在的体制、办学经费等问题制约独立学院资助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落实,笔者分析认为,独立学院要做好高校信息化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不管是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家庭经济情况部分,还是专业的资助管理系统中,信息真实完整是一切的基础。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信息统计,实施单独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依托信息化系统设立专门的数据库,掌握这部分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民主测评、心理健康、学业规划等多方面信息,提高这部分学生群体管理和资助的专业性、科学性。
(2)独立学院的资助管理工作需要一支水平高、业务强、见识远的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管理队伍,不能仅将这些工作布置到院(系),再布置给辅导员,只依照“按要求挑出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资助经费发下去”这样简单的逻辑完成资助工作。对数据管理的要求直接导致高校资助工作量剧增,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培养和引入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才能适应资助工作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2]。
(3)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并不是购买一套资助信息化系统就可以。高校资助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各个院系辅导员和系统管理方应当做到三级管理、三方沟通。硬件及时更新,确保信息流通顺畅、保证管理效率;管理人员要和系统维护人员及时沟通,反映系统需要加强的功能,如在系统中增设某个指标或选项等;此外,还要赋予院系辅导员部分权限,第一时间更新家庭发生突变的学生情况,标准学生困难等级和民主评议、学生在校表现等。
三、突出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功能
1.资助育人的重要性
1997年党和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如今高校从保障型资助逐步走向发展型资助,学生资助从扶贫已经发展到扶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在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要把育人始终贯穿资助工作中[3]。
2.资助育人的瓶颈
从2007年起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奖、贷、助、补、免”的资助体系,资助的经费和种类逐年增加,高等学校的资助工作获得了一些成绩,帮助很多贫困学子走出生活困境开启崭新人生。但由于众多原因和客观现实,资助育人工作并未跟上经济扶持脚步。独立学院的资助育人工作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无偿资助形式弊端多[4]。独立学院虽为民办高校,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标准相同,数额较大。独立学院的学习氛围与公办高校相比仍有差距,学生可能不需要在学习方便表现突出,只须家庭经济水平达到受助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的奖助学金。第二,资助工作重资助、轻育人[3]。高校资助工作过于强调政策的落实,疲于应付上级任务。一些独立学院把准确无误发放国家的拨款视为完成资助工作的最高要求,对学生的精神帮扶与资助育人功能的关注度不高。部分独立学院对资助育人工作理解片面,认为资助育人工作只是提高学业成绩,诚信还款等,误解资助育人的本质,缺乏对学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引导和帮扶。
3.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在完善制度建设基础上,资助育人工作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1)开展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首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的本质在于育人,资助育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
(2)独立学院在完成评审认定工作后还可以对受助学生进行实践教育。通过义务劳动或者有偿劳动,强化思想教育成效。例如,高校可以在科研、管理、后勤等方面设置相应勤工俭学岗位,也可以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引导贫困生参与义工服务等服务,通过实践服务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其学会感恩,并将感恩付诸行动[5]。
四、加强独立学院资助品牌建设
1.宣传层面
优秀的资助品牌建设离不开扎实的宣传工作。独立学院在完成资助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应当思考如何做好资助育人的宣传,如何形成“人贫志不贫”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资助品牌。宣传优秀的资助典型案例在资助育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朋辈榜样力量的感染,努力强化资助形式的奖优励志导向,帮助困难学生确立远大志向,做到人穷志不短,确定学习和发展目标。
2.合作层面
由于現有人员体系约束和办学模式的局限性,独立学院的资助管理人员主要忙于完成学生工作管理中的其他任务,资助育人的活动容易走“开大会”“树典型”的以往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实际资助育人需要。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当注重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获取社会资源,高效利用社会资源,以此推动资助育人工作。要把握社会热点和自身专业特点,挖掘出新意和亮点,搭建合适其他部门、企业展示风采的平台,促进合作与共赢[6]。
参考文献:
[1]李志锋,文碧兰.论民办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及提升[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60-61.
[2]毛秀元,贺孝忠.高校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7(33):178-179.
[3]顾延欣,易宏波.精准资助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00-101.
[4]刘苏州.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文化视野,2017(34):431.
[5]郭红洪.工业机器人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65.
[6]曹玲.助学工作的品牌建设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