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磊
摘要 介绍了围场县功能农业(富硒马铃薯)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應的对策,以期为当地功能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功能农业;富硒马铃薯;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河北围场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0-008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功能农业是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农业发展阶段,侧重于增加农产品的健康内涵,目的是解决人们必需矿物质缺乏的“隐性饥饿”,主要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生产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农产品(如富硒、富锌功能农产品),使农产品赋予营养化、功能化。
围场,历史上是清王朝最大的皇家猎苑。清代末期,随着开围放垦的实行,作为“皇家贡品”的马铃薯开始在这里种植。近年来,随着品种改良、技术进步,围场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张,至2018年已达5万hm2,单产达到33 t/hm2;并相继建成了一批育种、研发、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产业产值突破23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 900元,加快了3.8万农民稳定脱贫进程,被评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围场马铃薯”被冠名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围场县具备发展功能农业良好的自然资源、历史沿革、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等多方面条件,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发展现状
1.1 区位交通与自然条件
围场县地处东经116°32′~118°14′、北纬41°35′~42°40′,县城距北京364 km,位于“环首都三小时经济圈”内,是蒙冀交界地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围场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日照充足的特点,是我国马铃薯生产重要优势产区。围场县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优势明显,适合发展功能农业,开发京、津及环渤海大中城市的中高端市场。
1.2 技术支撑
2016年围场县政府与苏州富硒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和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功能农业合作,签订了《十万亩功能农业(马铃薯)战略发展协议》及《十万亩功能农业(马铃薯)技术服务协议》,以富硒马铃薯栽培作为抓手,就此开启围场县功能农业发展的新篇章。经过3年的发展,至2018年围场县已累计栽培富硒马铃薯3 333.33 hm2,经连续3年的检测,富硒马铃薯硒含量在32~197 μg/kg之间,达到了富硒标准,培育出的富硒马铃薯从品质、口感、产量上都在稳中求进,也为围场马铃薯产业发展探索了一条新道路(表1)。
2 存在的问题
2.1 薯农对农业发展的革新认识不足
围场马铃薯产业自大力发展以来,连年丰收,供需旺盛,收益较好。种植主体认为产得多就挣得多,过分追求产量,并没有更多地关注品质、品牌。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实施,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增加,供大于求的情况逐步出现,马铃薯行情在近几年出现走低,尤其是2016年达到历史冰点,部分薯农血本无归,以量取利的时代即将过去。种植主体在农业以质量为根基、品牌化发展、多渠道营销的时代没能跟上步伐,致使在马铃薯品牌创建,用食品改善健康,以生态、绿色、高质、高价的销售模式出现时,多数种植户还因高产的“一叶障目”而不见农业升级的全面貌。
2.2 种植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县内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40%以上,适宜耕种马铃薯的土地由于效益驱动,出现了无地进行轮作的情况,加之倒茬作物效益不及马铃薯,绝大多数种植户不愿进行轮作,土地条件大不如前。水、肥、药使用控制技术片面,例如近年来推广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户大多数片面地理解为灌溉技术,未能注重高效施肥、用药的功能,使这项种植技术在水肥药精细化控制上发挥作用不全面,效益提升效果受到影响[1]。
2.3 龙头企业不强
县内马铃薯龙头企业规模小,设备改造更新滞后,尤其近年来环保要求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成本变高,利润空间变小,市场竞争力弱;产品主要集中于淀粉、全粉、粉条、薯条,主食化研发产品薄弱,精深加工产品占比不高,初级加工品利润不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企业营销能力不足,产品营销人才团队建设不成体系,营销思路保守,产品产出受销售渠道开拓缓慢限制。
2.4 市场品牌不响
现阶段,产业发展缺乏系统化的、全局化的品牌意识,政府、企业、农户对于品牌建设的思想还不统一,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建设不足,企业培育区域品牌的意识、主动性不高,企业品牌受企业发展的限制,企业绝大多数精力仍放在产品生产环节,企业品牌培育投入不足,产品品牌的培育虽取得长足进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但离做大做强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3 对策
3.1 高標准示范基地建设
富硒马铃薯作为一种农业发展进阶的产物,应注重其产品品质、产品功能、产品销路。全覆盖的模式难以进行精细化生产、质量把控、产品分装,应该通过近3年的试验示范确定优势地块,科学规划基地面积,参考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规程,完善技术服务全程跟踪,以此确保生产出的富硒马铃薯在品质、营养上胜出一筹,走精细化管理、绿色科学种植、产地直采直销的发展模式。
3.2 坚持“两减一增”,确保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推行中央关于农业工作提出的“两减”政策,即: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在此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料,通过“两减一增”改良土壤,维持土壤肥力,稳定产量,提高品质。统筹协调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立生态保护和产业协调发展,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发展的模式,走生态、安全、高效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2-3]。
3.3 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龙头企业
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现阶段围场县域内主要种植的鲜食型、加工型、兼用型马铃薯品种都可以用来培育富硒马铃薯。因此,在富硒马铃薯品种选择上就应该注重结构优化、品种齐全。前期以鲜食型为主,以加工型为辅,稳定产品品质,完善种植技术;后期以提升马铃薯企业加工工艺和产品研发能力为抓手,鼓励产能升级、产业链条延伸,完善产品体系,在改造提升淀粉、全粉产品的同时,探索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市场对路的主食产品,开发适合中国人消费的加工产品,拓展市场空间。通过种植结构优化、产品升级、产品链条延伸、产品体系完善来调整加工产品所占比例,最终实现以加工产品为产业发展支撑。
3.4 鼓励人才培养
积极鼓励企业实施科技战略、人才战略,政府可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县内几家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往往集中于生产环节,营销、策划、推广类人才欠缺,应着重加强企业科技体系、人才体系建设,在好产品的根基上,通过科技创新、人才能力发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竞争力,提升产品溢价,创造更多利润,实现高质高值,做强做大企业,以此实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
3.5 加强品牌创建力度
加大富硒马铃薯品牌培育和创建力度。坚持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作用,努力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产地标识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发展格局。在富硒马铃薯产品创建过程中,发掘皇家、生态、民俗等区域特征,策划统一宣传语,集中推介县域整体品牌形象和名优标识。支持企业利用本土文化元素、地标品牌标识,包装策划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质量过硬的品牌。完善激励政策,大力支持市场主体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4-5]。
4 参考文献
[1] 张振清.围场胡萝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2010(6):42-43.
[2] 吴晓辉,张国臣,李大永.胡萝卜生产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种业导刊,2010(9):17-18.
[3] 李庆全,盛万民,李凤云.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克新19号产量影响[J].中国种业,2010(7):64-65.
[4] 谭宗九,丁明亚,李济宸.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5] 王莉莉.围场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