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杰
摘 要: 建构主义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方法涵盖了对课程和教育教学的全面阐释,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突出学生“学本位”主体作用,理念与目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高度契合。
关键词: 建构主义 中职语文 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作为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前沿理论,思想内涵和理论方法涵盖对课程和教育教学的全面阐释,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改革以来,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建构主义高度契合。
一、建构主义简述
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广泛吸纳提炼历史文化心理学、意义学习理论及发现学习理论等理论精髓,清晰地阐释学习的系统认知过程,引起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学习主体,个体的认识思考过程与学习实践密切关联,突出“学本位”作用,强调作为认知个体的学习者开展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建构内在心理认知的过程,学习并不是把知识生搬硬套到记忆中,而是将认知与经验高度融合,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获取、建构新知识,这些理论思想对后来世界各国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中职语文现状分析
相对基础教育新课改日臻完善,目前中职公共课课程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探索进程较缓慢、内容幅度较小,大多数课程仍停留在讲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加之中职专业门类繁多、中职生源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学生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教育教学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显见,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运用,中职学生具备语文综合能力,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成为适应工作岗位的合格劳动者,成为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如何结合实际,改变以往的中职教学模式,在教材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方式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思考和协作领悟的能力,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解决的重难点。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中职语文特征
(一)学习主体。建构主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体和主动建构者,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究法、分析法建构知识体系;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对于中职生而言明确了学习的主体是谁的问题,可以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角色转换。变教师单纯的讲授灌输为主为以辅导启发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幕后导演”,通过预设教学情景和提示所学知识内容之间联系的线索,辅助学习者建构所学知识的体系。中职语文教学因为教材的周期长、种类庞杂,且多注重技能培养,长期以来使学生在学习运用中失去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针对目标投入建构语文知识体系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方式方法探索。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对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结构不再追求“广”和“深”,而追求“精”而“实”,必须对教材做一些“微调”,打破原有教材模块、单元、章节格局,把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联系,建立新的学习体系,在教学中融入听说、阅读、赏析、判断、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中职语文课程应以问题作为学习的“核心点”,围绕这个“核心点”发散各环节,通过创新“预设情景”“教学资源”“方法策略”“认知工具”“评价总结”等方面进行学习认知建构,形成一个放射状态,共同作用于由教学目标、学生、认知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报告),从而构建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认知系统整体。
(一)教学目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目标相关内容,避免将教学目标简单化的倾向。采用认知目標分类的层次标识,建构多层次、多元化目标以供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在教学《人生的境界》时,除基本目标之外,确定可选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2)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阐释,筛选关键信息;(3)结合自身的感受,理解文中的四种境界。学生可以在三个目标里任选其一探讨理解,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可以学习共同的认知内容。
(二)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建构主义关注到具体的认知学习过程,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攻克一个个实际任务达到预设的学习目的,但真实任务能否充实体现教学目标,怎样体现,这就需要对具体内容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必须明确学习的知识内容间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这样在设计学习问题(任务)时才能建构教学目标所预设的知识体系,将认知学习结果融入建构主义情境的各个要素中,如对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的方式提供,而思考性的知识则可通过设计自主学习实践开展。
(三)计划学习任务。建构主义倡导通过问题学习,学习是为了找出、理解、解决问题。将文本内容、交流实践、阅读理解、写作运用、口语交际等学习环节作为一个问题、案例、项目、报告或讨论主题,都代表相关联的复杂问题的过程,需要在学习的横向和纵向等不同维度上加以完善。在对学习任务进行设计时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实际,不能“越界”,随意拔高标准,对其知识能力要求太多。对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和预设,鼓励学生用多样化认知和思考,从而达到一定的结果,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强制学生一定要达到某种预设的完美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某个领域掌握相关知识。
(四)学习情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创造条件让学习置于一个真实的情景中,尽可能地接近文本涉及的情景,调动学习者进行互动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进行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除在PPT演示“荷塘”图片外,还要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公园观赏荷塘,增强身临其境的感知能力;在教学《口语交际·演讲》时,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应聘现场,有“考官”“评委”,组织学生纷纷登台竞聘演讲,增强现场效果;在教学《雷雨》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人物和场景,截取一个片段现场表演,通过实践活动营造自主学习思考的氛围。
(五)學习资源。建构主义的中职语文学习认知需要大量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视频音频、实景情境、文本资料等方式进行,还要注意怎样才能从大量信息中分析甄别有价值的信息、摒弃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教学设计中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提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
(六)自主学习。主要是考虑学习认知的主、客观因素。客观指知识内容本身,决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和具体问题,从主客观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为杜绝这方面问题产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注意对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这样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方式方法学习同样的教学内容,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学习的多样性。
(七)指导与管理。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任何情境下,教师都有管控和指导的责任,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指导和辅导,启发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对学习目标、过程中发生“错位”的现象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
(八)小结与练习。对开展的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小结能有效促进学生将自学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教学完成后为学生提供一套可多选的、带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不断检测、巩固、拓展学生所学知识。例如教学《窦娥冤》时,先前注重对曲牌作者、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唱词动作的学习和理解,到学习后期增加元曲基本知识、古代戏剧句式、重点字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方面补充知识加以巩固,达到筑好知识学习“防火墙”的效果。
(九)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者通过自主建构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习质量,完善和改进学习方法。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除对林黛玉进行人物分析外,还要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模式,只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在贾宝玉、王熙凤中任选其一进行分析并谈感受,最后加以评价指导,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五、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职语文具体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理论并非一蹴而就的“万能药”,要根据教学环境和学生条件予以适当调整,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切勿因学就学、刻意勉强消化某些知识点,造成学习过程中的断层;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三是必须认识到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对学生有帮助,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提高思考和运用能力;五是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开发自主建构的潜力;六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把握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指挥者,力求“让位”而不“越位”。
建构主义理论对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有利于开发中职生的潜力,培养自主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积极性,从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思考理解、实践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张雅军.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芦苇.试述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5]王雅,郭全艳.语文教学与建构主义理论[J].河南农业,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