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程剑
摘 要:现今,探索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内涵正成为本土建筑师在设计时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一直从不同方面或深或浅地影响着当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和建设,如建筑中造型的象征意义、造型构成的空间视觉效果、空间中的运行秩序等基本元素在环境中的运用。这既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沿袭。文章将针对当代人居环境对传统建筑中造型、空间、秩序这三大基本元素的利用与营造作为切入点,对传统居住空间与当代人居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出具体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造型;空间;秩序;传统建筑;当代人居环境
现代生活中的大量“现代建筑”,在满足人口居住和基本审美需要的前提下,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几乎再无涉及。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的本土化是必然的趋势。而从传统居住空间中寻找设计语言时,就需如一切技法都遵循的规律——回归本质,围绕其最朴质的元素开展。接下来,开展将就造型、空间、秩序三种元素,在人居环境中的运用规律进行逐一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积极反思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变化,同时结合当代居住环境的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一、造型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
(一)造型
造型包括建筑的体量、色彩、材质和形状。
体量:体量的大小决定了造型长、宽、高的尺幅,不同尺幅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环境布局规律的一部分。
色彩: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受能影响人的联想,随着环境场景的不同,颜色也需随之发生变化,颜色的色系搭配能够对人体感官产生一定作用。
材质:材质在触感和视觉上起到作用,触感上的软、硬、细、糙,视觉上的反光、哑光等给人以最直接的环境场景的特性变化。
形状:形状是最易分类造型的原则,也是传达意义的关键。外轮廓的形状变化与特性是我们对造型最基本的认知,也决定了所在环境被认知的大部分因素。
(二)造型在空间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中国文化的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儒家以“礼”为社会标准的核心思想,具有秩序严谨、等级分明的文化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有着重要的表达形式。[1]以下将以基本形状为主,综合说明造型在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运用体现:
1.以方形为代表的基本形状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
方形代表着理性与秩序,具有对称的性质,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中以一种围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内外有别、宗法等级等观念的产物,通常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严谨的秩序感。
(1)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传统山西民居
平面布局上采用方形布局,通过方形层层延伸的组合关系表达院落进深关系,体现了家庭中的等级观念和人文思想观念,间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家庭相处方式。
颜色上讲究用彩。传统山西民居地处黄土高原,为了在辽阔的黄土地里体现差异和烟火气息,总是会在建筑上加以不同色彩的点缀。材质上,因地制宜地使用了当地优质的泥土资源加以烧砖技术形成的砖石。这不仅为古代因处于多战事的北方的居民营造了有利居住条件,也体现了地方建筑特色的表现手法。
在现代空间应用中,方形少了那么一点等级形式感,更多地继承了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虽然建筑的形制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定的转变,但长久下来形成的居住观念却是一直跟随着人们的居住习惯而发展的,并影响着现代人的居住空间。
(2)现代建筑空间案例——阳澄湖别墅设计
外观造型上以现代化的手法打造,但在总体规划上借鉴了传统的结构。建筑由底部的砖墙体块和上方白色的墙体(分别是建筑的一层与二层)两个元素构成。材质上,通過砖墙与乳胶漆的上下层表面材质的分界,区分了内部空间的公共与私人区域。颜色上,室内空间综合运用了白色漆料、透明织物等浅色材料,打造出柔和的居住环境。[2]可以看出现代建筑空间的设计更专注于生活品质等各个细节方面的提升,注重颜色、肌理等细节对居住环境的影响。结构规划上,以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为基础创造了一个适应于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全新范例。
它打破了现代典型的独立家庭的固态和单独性,创造出更多的户型。不同于传统建筑的是它的方形结构布局是纵向发展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能感受到同传统建筑不一样的对家庭、邻里、自然以及自身的复杂关系的处理,并能反映出我们看待事物或被别人看待、处理不同生活方式的习惯。
这些在建筑造型、结构上的传承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的居住习惯,也是通过这点,形成了建筑空间的元素传承。
2.以圆形为代表的基本形状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
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初,人们对天体的崇拜就已经存在了。圆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其独特含义,象征着圆满,是自古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尚的形状,浸透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哲学。
传统建筑北京天坛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古代,圆与封建思想的关系。天坛的外形源于古人的“天圆地方”观,是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之情的体现。除了直接将圆形运用到建筑造型上的方式,古人更擅长的是将圆形融入到居住环境的每个空间去,如园林中的窗。圆形的窗洞将室外空间的景观延伸到室内空间中,既丰富了室内空间的层次,展现了圆无限性与可能性,也体现了圆本身具有的圆满的精神含义。
现代的人居环境设计中,也经常运用这种方式来体现中式风,而在这背后也是对圆形圆满、圆融精神的一种传承。传统建筑中的洞门、花窗等,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体现大多是被抽象、简化了的,如室内屏风、隔断,甚至是一些舞台设计。简化的是其形式的表现,继承的是一种极简、极静的意味。
二、空间在传统及现代建筑中的表现
点、线、面的表达是多样的,它们在空间中的作用,主要是分别对应于空间的各个元素,由小见大,帮助我们归类空间中体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排列布局。
点:空间中的点可以代表位置,但单一的点不具有方向性,可以借助线来表达。
线:线与点的结合可以表示方向性,如路段、柱子等,还可以表达特殊的空间。线本身在空间中就具有多样的表达性,如建筑的支撑结构,连接空间的桥梁、过道等。[3]
面:点、线共同构成面,面与线共同形成空间的体量,就如同墙与柱。面在空间中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面与面可形成封闭空间,面与线的结合即可以打破规矩的空间形式,形成含蓄却活跃的空间形态。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游廊绝不会是面与面结合的封闭封空间,而是通过顶与柱的结合,将行走空间融入到自然的园林空间中去。游走在这样的空间中,释放了人们亲近自然的习性,也和谐处理了人居空间与自然环境共存的方式。
现代生活中,人们热爱自然的心理依然存在,但大工程量的亭台建筑几乎不会出现在城市生活中,而玻璃等新兴材料出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为空间环境的营造提供了更优良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基础上,点、线、面在空间的表达形式更为灵活和多变,钢、铁、铝制的结构让柱的表达更为轻盈,玻璃等材质让墙、面的表达更为通透。这样既可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又能使行走空间与自然景观协调,达到相融的状态。
三、秩序在建筑空间的运用
(一)秩序
秩序是隐藏于事物背后的原则,建筑家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在《秩序的本质》中写道“秩序是一种整体性,是构成本质东西背后的秘密”。秩序通过含蓄的手法来体现空间、环境中的美学,并以不同的表现组织空间的形态,[4]如对称、阶层、间隔、密度等。
(二)路径与动线
路径与动线是秩序在空间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人们依此在空间中活动。是否可以提供正常的使用、活动功能,甚至是高效、合理的动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空间的设计的成败。[5]
合理与科学是路径的必备条件,此外,从中还可看出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文特色。如南北文化差异,北方文化多是直爽,南方则委婉,这种区别也映射到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布局中。将北方民居平遥古城和南方民居宏村比较,从平面布局的路径分布就可以看出平遥古城的道路方正笔直,简单便捷,呈网格形状,而宏村里的路径分布则呈现出一种复杂、弯曲、不规则的状态。北方的刚硬、南方的碧水柔情从中表现得一目了然。
路径背后蕴藏的是一些特定情感的输出,人在空间中的游移状态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人与空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当以人为主体,空间为客体时,人的路径塑造空间形成形态;反之,空间则影响人的行为,以达到对人的引导作用,也就是空间想让人在产生怎样的活动状态。现代建筑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路径设计大多运用了偏向后者的设计手法。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合理性,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建筑对于情感的传达。馆内的行进路线,给人们传递了如何正确面对历史潮流的观念,并通过馆场的次序的设置让游览者的心情产生起伏变化。这都是设计者通过利用空间中的动线与路径的设计,达到让参观者产生一种特定状态效果的目的。
四、结语
无论是在室内空间还是室外空间上,造型、空间、秩序在空间环境中的表达规律及形式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共同组织、形成了空间应有的基本要求。这些元素的运用一直贯穿在空间的形成形制上,虽然根据时间的推移,表现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当阅览过这些传统与现代的案例后,不难看出,传统与现代之间一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或是思想的传承,或是生活方式的沿袭。
新时代已经到来,创新和文化已经成为现在的大趋势。面对这样的新环境,我们应该掌握好基本元素的运用,并牢牢地扎根于本土文化,建设出一种真正属于中国却又创新化的居住形式。
参考文献:
[1]余剑锋.中国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对当代住宅空间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04.
[2]如恩新作:阳澄湖别墅设计[EB/OL].[2019-08-31].http://loftcn.com/archives/85055.html.
[3][5]FRANCIS D.K.CHING.建筑:造型、空间与秩序[M].4版.台北:六合出版社,2015:31,66.
[4]张喜枫.基于“美在关系”说的建筑形态构成秩序探讨:以博物馆建筑为例[D].南昌大学,2018.
作者單位:
淮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