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摘 要:语文,是一门类似于工具类的学科,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同时它不只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开拓性等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特性,我们不得不感叹于它的博大精深。可如今社会环境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充满误解与矛盾。小学语文作为这门学科的开端,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上扮演着不容小视的角色。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影响着社会对语文的看法,也影响着其发展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学科现状
学生时代伊始,我们便开始学习语文,时间匆匆流逝十几二十载,语文这一学科早已融入生活中。但大众似乎只是被动的接受对语文的学习,不曾深究过这其中的道理,不知学习语文的原因,甚至于只當语文教学是应试手段。那么语文的学习是否只是为了应试?语文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何改变现今语文学习环境的状况?对此,千人有千种回答千种看法,莫衷一是,本文将从小学阶段性的语文来阐述自身看法。
一、教学课堂不应浮在表面,重视形式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普遍是教师为主导方,学生为接受方——老师在三尺讲台讲授知识,学生在课桌前记下知识。这种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教师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知识,对高效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诚然,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对于语文这一文学类的学科而言更是不利。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篇文章的美好与否、优秀与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而仅仅以教师之口讲出来,是极不客观的做法。且在教学过程中,受教学任务的限制,教师多重于讲述该篇文章的写作技巧、考察重点等技术性的方面,对其文学美感、历史背景等人文性方面往往一笔带过。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切学科都是未知的、新奇的,尤其是语文这一个注重人体验的学科,更是充满神秘气息,像是处于浓雾中的美景,等着好奇的孩子来一探究竟。而这种刻意注重形式的做法无异于是压抑孩子们的天性,令他们难以体会到语文的乐趣,从而产生无趣、无所谓的想法。在当今大众对语文比较轻视的环境下,这会从源头上导致恶性循环。
二、学习语文不应仅在课堂,漠视生活
课堂上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们形成不加思考囫囵吞枣的习惯,这种习惯在懵懵懂懂的小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他们会错误的将全文背诵、生僻字默写当成语文的全部,认为一篇文章等着被老师讲述便是它存在的意义。何不悲乎?
学者周齐在一篇关于教育改革的文章中提过一件这样的事,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名为《和时间赛跑》的课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外祖母去世后十分难受,后经爸爸的点拨开始与时间赛跑的故事。老师给他们讲解了本课的写作手法和名人名言,勾选了必背的自然段以及生字词后便进入了下一篇课文———这篇文章就这样一翻而过,转眼就被抛之脑后。
直到多年以后他被世俗所困扰,一次偶然翻阅该课本重读这篇文章,被文章中对于生命、时间的探讨所震惊!原来早在十多年前,在这篇小学课文里,作者就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举重若轻地向自己讲出了人生的真谛,而他却不曾熟读,未曾加以理解,在老师讲述完该课文后就匆匆遗忘,将这些当成过眼云烟。这晚来的感悟与震惊,让他意识到语文的学习在于理解与留心,在于主动体会。由此可见,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课堂上,还应当在生活中细细品味,才能知晓其深意。[1]
三、大众焦点不应落在应试,忽视实质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快节奏且功利的时代,大众做事情只图快速有效,因此在多数人眼中,相较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过后成效就十分明显的数理化,答案不唯一、给分标准具有可弹性,且需要大量时间积淀才稍见成效的语文就显得十分鸡肋。
根据图文公司和各个辅导机构的统计,理工类的辅导书和家教需求远远大于文史类,其中语文的课后辅导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大众对于语文的不上心,尤其是在备战中考、高考一类上,语文的学习时间往往是被数理化“欺压”的——众人将目光聚焦在应试上,所以默默地选择忽视语文。这种忽视是肤浅的。
语文既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又是我国所特有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学科,涵盖着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现代演变,呈现了人类人文进程与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犹如宇宙星河般浩瀚,又犹如举世无双的珍宝一样珍贵难得。
在了解学习它的意义时,不应仅仅着眼于学校的课堂上,考试的试卷中,更应看到深层次。小学语文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课程之一,更应当受到重视。自学生们儿时期就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告诉他们每篇课文考试知识外的重点,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语文,热爱语文。[2]
四、总结
语文的重要性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小学语文润物细无声的优势更是其他学科比不上的。因此社会各界应当对小学语文给予耐心、信心和关心,一定的重视与了解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对其三观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齐.中国近四十年教育变革与语文的关系.[J].中国教育之小学生语文.2016年12期
[2]陶然.全年度教育机构报告与学术分析.[J].教育研究.201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