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商业时报》网站12月4日文章,原题:中国的消费需求之谜大约一个月前,我和一位朋友参观了蒂芙尼在上海举办的一场大型展览。即便提前在网上预定,排队等候的时间仍超过了一个小时。然而,没有人因此不耐烦。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国年轻女性耐心地排队与那些稀有的钻石合影,试戴珠宝首饰,朋友断言,蒂芙尼成功地“洗脑”了中国消费者。
蒂芙尼为筹备该展花了两年,在上海再造了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旗舰店,即奥黛丽·赫本在电影《蒂芙尼的早餐》中的驻足处,甚至还有纽约街景。这都表明,蒂芙尼高度重视中国市场。
全球各地的企业聚焦中国市场,这不算什么新闻。然而,在中国生活了两年之后,我对这一情景有了另外一个视角:中国的消费市场是一个谜。
中国有约14亿人口,其中大约4亿人属于中等收入群体。尽管中国多次强调“消费升级”以及市场无尽的潜力,公众却时常感叹“消费降级”“吃不起猪肉”。然而,上海人均最低消费500元人民币的餐厅却一位难求。那么,中国的消费市场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在中美贸易战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被视作中国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意愿的参照物。最终,当天的销售额超过了去年的纪录。然而,有媒体对比过去几年的数据,发现“双11”的销售仅仅是在整体销售额中的占比提升了,替代了线下消费主义。
中国有其有利的方面,如庞大的市场基础以及高购买力人群的高占比。有着不同消费习惯的“00后”或“Z世代”也被视作确保中国市场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另一方面,消费扩张和升级的障碍也不容忽视。包括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高负债可能会给消费、通胀、经济放缓带来“挤出效应”,进而影响就业市场。▲
(王晓雄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