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与质量提升

2019-12-05 02:42:34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办刊学术期刊学术

李 敏

1 引言

高校学术期刊是指那些由高校主办的以学术交流、展示学术科研成果、发布学术信息为主的理论刊物[1],它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高校报刊的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98年发布《新闻出版署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新出报(1998)324号)。这一举措把高校报刊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使高校学术期刊由“内部准印”变为全国统一刊号,高校学术期刊的合法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权威认证,促进了高校学术期刊的迅速发展。随后,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一规定明确了高校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迅速发展,从其数量的变化可见一斑。从1977年到1987年学报数量增加了约2倍,而1988年到2008年高校学报数量迅速扩张,达到了10倍以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至今,规模不断扩大,质量逐年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2]。对于期刊来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和互联网工具,这对高校学术期刊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面对全新的媒体传播方式和期刊发展环境,高校学术期刊如何更好地发挥期刊功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如何应对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充分了解当前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清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不断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质量。

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

2.1 高校学术期刊数量较多,影响力不断提高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9种,而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和2017年分两批开展的学术期刊认定工作中,共认定学术期刊6449种,学术期刊占期刊总数的比重约为63.61%。可见,学术期刊在我国期刊总数中占据半数以上。我国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约为2500种,占学术期刊总数的38.77%左右。另外,在最新的C刊目录中共有554种期刊,按主办单位进行统计,由高等学校主办或参与办刊的期刊约为260多种(其中高校综合性学报共70种),高校学术期刊的数量约占C刊总数的46.9%。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和质量。以C刊中的75种经济学期刊为例,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主办的专业类期刊已经进入经济学C刊的前20位,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2 高校学术期刊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办刊水平有待提高

除了部分优秀的高校学术名刊之外,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学术期刊而言,不同程度地面临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比如很多高校学术期刊优质稿源不足,且稿件质量下降[3];刊物缺乏特色,没有结合该刊物所在高校的科研与学科优势,栏目设置不合理,专业性不强,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千刊一面”;没有及时反映学术前沿以及研究热点问题,难以发挥高校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研究,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目的;另外,很多普通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手不足,且在专业、学历、年龄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不合理现象,编辑整体学术水平、编校水平、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2.3 新媒体冲击巨大,高校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一变化对高校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以我国的期刊出版为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期刊的总印数、总印张数以及定价总金额都大幅度降低,具体见表1。

表1 2015-2018年期刊部分重要统计指标的变化

注:资料来源于2015至2018年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其中,期刊品种、总印数、总印张数、定价总额的单位分别为:种、亿册、亿印张、亿元。

从表1中可以看到,2015年至2018年,我国期刊总印数降低了约20.43%,期刊总印张数降低了约24.42%。这两个指标反映了期刊的发行量情况。可见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对期刊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虽然从发行量看,新媒体对学术期刊的冲击不大,高校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比较特殊,主要是一些高校、图书馆、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机构的科研人员,但是高校学术期刊应抓住新媒体发展的契机,进行媒体融合,促进期刊的转型。

目前在各高校学术期刊中,关于媒体融合发展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目前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很多期刊仅仅是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以及编辑部网站,没有真正发挥新媒体传播渠道的作用。

3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术期刊功能与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期刊发展的内外环境、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与作用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如王新娟[4]认为高校学术期刊在高等教育办刊实践中始终与学校教学科研两大核心使命深度融合,彰显出重要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范维等[5]认为高校学术期刊应具备信息和思想传播、学术引领和规范、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和科技人才培养等四大功能。由于高校学术期刊与生俱来的特殊性,其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殊使命应该一直保持并强化。只有定位好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顺应时代潮流,提高其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力。本文认为新时期,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与作用如下:

3.1 服务于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1998新闻出版署发布设立高校报刊系列刊号的通知,其目的就是为了使高校学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因此,作为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其与我国高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除了一般学术期刊的功能之外,高校学术期刊应该强化服务于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功能。高校学术期刊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学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高校学术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双一流"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6]。通过搭建学术研究的平台,在资源、人才等方面与高校互动,为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师资力量的扩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3.2 展示最新的优秀科研成果,促进社会创新

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所依托的高校平台,而高校具有人才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对外交流广泛等特点,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7]。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研究能够深刻影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8]是高校的光荣使命。因此,依托高校平台的学术期刊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学术研究的动态,对学术成果应持有更加敏锐的识别能力,及时关注研究热点,引领科研方向,及时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交流,不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关于科研成果的展示,有学者通过对104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数据采集,发现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比率在20%—60%之间[9]。但从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仅服务于所依托高校的观念在某种程度是有局限性的,高校学术期刊不能仅仅成为本校科研人员发表文章、职称评聘的工具,应开阔视野,加强与其他高校以及其他高校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利用自身优势,紧跟学术前沿,发表所在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出现之初,学者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在纸质期刊上公开发表并向社会发行而传播的,通过获取并阅读期刊,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但在当前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使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更加便捷,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提高了传播速度、范围和效率,加强了作者、读者和期刊之间的交流。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应加强媒体融合发展,通过优秀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

3.3 引领学术研究,提高学术质量

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展示的平台,要求发表的内容具有专业性、学术性以及规范性特点。因此,其对学术研究内容和形式的把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的引领与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内容上,通过研究主题的选取、特色栏目的设置等,引领学术研究方向,把握学术前沿问题。其次,从学术规范上,引导研究人员,做到学术表达与格式的规范,提升科研水平。

高校学术期刊应注重审稿流程的建设,因为三审三校的过程,既是按照期刊标准对学术成果评价的过程,也是帮助作者提升文章质量的过程,而往往后者更为重要。在审稿的过程中,编辑人员通过其专业素养,关注并挖掘文章的亮点和价值,对论文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学者提高文章质量,突出文章的贡献。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高校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的引领与提升作用,不断提高我国的科研质量与水平。

4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策略

高校学术期刊"全、散、小、弱"的局面由来已久,关于如何促进高校学术期刊的专业化、特色化以及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即“布局结构调整”的转型发展路径与“转企改制”的体制改革路径。然而,实践证明,两条路径皆因各自局限而无力继续推进[10]。学术期刊的特殊性,使其完全市场化不可行;而各个期刊的实际情况不同,又使盲目的专业化面临困境。在当前的期刊评价制度下,高校学术期刊一直保持现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为求生存发展,高校学术期刊应充分认清当前的环境变化,努力寻求突破的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充分认识到高校学术期刊功能的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具体策略。如李艳[11]认为转型期高校学术期刊管理部门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高校学术期刊走出去;积极搭建传播平台,提升高校学术期刊传播能力。林雪漫[12]认为保持内容生产力优势,在纸质期刊基础上借力新媒体,强化传播效应是高校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能途径。赵林平[13]则指出高校学术期刊既要坚守传统的学术品味,又要主动适应各类评价体系的客观环境并奋力突围,从而在多元发展的期刊竞争中找准定位,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对策:

4.1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与科研力量,实现与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高校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积极搭建学术研究平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同时提高刊物自身质量。比如依托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通过专业化发展或者开辟特色栏目,为高校师生提供科研平台,展示科研成果,扩大期刊影响力。同时,高校重点专业的发展以及科研人员能力的提高,也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稿源、高水平的审稿人以及优秀编辑人员;通过强化高校学术期刊的平台作用、评价作用和指导作用,在高校育人功能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学术精神以及写作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14];依托高校平台,举办期刊学术会议,加强交流,进一步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4.2 立足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走专业化与特色化之路

在目前的高校学术期刊中,综合性学报占有很大的比重。高校学报之所以栏目众多,与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有很大的关系。高校学术期刊在专业化与特色化发展的同时,要考虑自身的独特性,要结合自身的刊物级别、所在高校的特点、稿源的数量与构成等方面做出选择。对于高校学术期刊来说,最根本的目的是获得优质稿源,提高期刊的他引影响因子,进而提高其传播效率和社会影响力。目前,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学术名刊,依托高校资源和影响力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刊物质量不断提升,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名刊;还有一些刊物通过特色栏目的打造,提高其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知名度,进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大多数期刊,应立足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栏目,积极采取措施约稿,把握好文章的选题导向,认真把关刊物质量,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编校质量、运营能力逐步提升。

4.3 加强媒体融合,利用新媒体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在传统媒介下,期刊的传播主要靠纸质期刊的发行量,发行量低,期刊的受众就少,新媒体的出现对于高校学术期刊来说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机遇,一些学者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如钟秋波[15]指出纸质内容的数字化、期刊数据库模式、高校学术期刊媒体化、新型数字化平台构建、高校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创新都是高校学术期刊应对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探索。对于高校学术期刊,尤其是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高校学术期刊来说,便可以利用新媒体渠道传播期刊的优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纸质期刊学科、栏目的限制。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的方式,提高编辑人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更进一步加强期刊编辑部与作者、读者的互动,提高运行效率,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和社会影响力。

4.4 尝试在可行的规模下联合办刊,缓解高校期刊“小、弱、散”的局面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规模小、人员少、办刊能力有限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学者提出联合办刊的观点以实现高校学术期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冯民等[16]认为高校联合办刊能改善办刊机制和用人机制,并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通过扩大横向规模,有效解决了期刊的“散、弱、小”和同质化问题。但从实践来看,办刊机制和用人机制涉及的问题较多,改变起来并非易事。另外,如果联合办刊涉及的编辑部太多,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很难组织。因此,结合高校专业设置、期刊研究领域以及特色栏目设置等因素,探索由几家在学科类别、研究方向等方面具有合作可能性的期刊联合办刊。例如可以建立共同的审稿专家库,共享审稿专家资源,定期召开编辑研讨会,互相审读校样,把关编辑质量等,这些合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编辑部人员不足的限制,有助于提高刊物质量。

4.5 坚持内容质量为本,注重编辑工作流程的优化和编辑人才的培养

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刊物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应积极开拓优质稿源,严格把关审稿流程,努力提升文章质量;应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对编辑工作流程进行改造,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应注重编辑人员的培训与编辑能力的提升,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编辑水平以及运用新媒体工具加工稿件的能力。高校学术期刊应充分依托高校平台的优势与资源,不断发掘、培养优秀的编辑与作者,从根本上提高期刊的质量,才能使期刊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办刊学术期刊学术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术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
世界科学(2013年6期)2013-03-11 18: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