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发展定位的再思考
——以《滁州学院学报》近5年载文计量分析为基础

2019-12-05 02:42:32罗亚玲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载文滁州发文

罗亚玲

1 引言

地方高校学报依托地方高校,自诞生之初便有来自地方高校的学术和资金支撑,不少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利用本校的重点学科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的学术信息平台,在设置栏目时尽量向重点学科、学术人才倾斜[1]。立足地方,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依托本校的学术资源,创建特色栏目,打造地方高校学报的品牌,是地方高校学报生存发展的一道曙光[2]。

《滁州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82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滁州学院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现已成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学报》多次被评为安徽省、华东地区和全国优秀学报,2010年、2014年和2018年连续3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所办栏目“皖东文化研究”荣获特色栏目称号[3]。为使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学报》,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学报》2014年—2018年的载文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总体变化特征,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的发展定位 。

2 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研究学术史回顾

曲晓红和王艳探讨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报的发展路径,认为其应该依托自身地域与学科优势,在栏目建设上下功夫,为高校教学、科研及地方社会服务[4]。张晓军[5]和仲圆[6]都对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进行了相关研究。郎禹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在学校转型发展的道路上,适宜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路径[7]。罗传清对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本然和角色偏离进行了分析,并对角色回归作了应然展望[8]。韦杨波和韦志巧在梳理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关系稿”来源和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为先”、“灵活对待”和“集体审读”的处置策略[9]。

3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的期刊库作为数据源提取样本数据,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24日。构造检索式:“刊名=滁州学院学报”,检索年限设定为2014年—2018年,共检索出1092篇文献,通过手动剔除教授风采、征稿简则、歌曲和绘画等,最终得到1061篇有效文献,并将所有文献记录以Refworks格式下载保存。本文主要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载文量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分析《学报》近5年的载文情况,笔者统计了2014年—2018年各年的载文量,经计算可知,《学报》近5年的平均载文量约为212.2篇。由表1可以看出,2014年—2016年的载文量比较稳定,分别为216篇、219篇和218篇。《学报》每年出版6期,近5年共出版30期,每期平均载文量约为35篇,2014年—2016年的期均载文量都在36篇以上,而从2017年开始,期均载文量逐渐减少,到2018年达到最少的33.3篇。《学报》每期正文136个版面,每版平均1750个字符,每篇文章平均7000字。一般而言,学术论文需要一定的字数才能做到一定深度的论述,一篇文章信息量过少,大体上,学术价值不会很高。 一般社科论文要7000字以上才能基本上论述清晰。按照这个标准,在单篇文章的字数上,《学报》发文的质量基本上得到了保证。

4.2 下载量分析

下载量能在第一时间对文献使用情况作出反映,论文下载量越高,说明期刊或论文受关注程度越高,期刊或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越大[10]。根据表2可知,2014年—2018年《学报》论文的下载总量为110014次,篇均下载量为103.7次,说明《学报》受到了一定读者群体的关注。2017年、2018年《学报》刊发论文的下载量还不够大,这是因为新近发表的论文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下载量的峰值,2014—2018年的论文篇均下载量逐年减少,也与这一规律相吻合。

笔者还统计了《学报》近5年所刊载论文中下载量排名前10的文章信息,见表3。在下载量排名前10的文章中,有4篇均出自滁州学院本校的老师。

表1 《滁州学院学报》近5年载文量

表2 《滁州学院学报》近5年载文下载量统计

表3 《滁州学院学报》近5年载文下载量前十名统计

4.3 被引量分析

被引次数是论文被其它论文引用总次数,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一般情况下,被引次数越多,说明论文影响力越大,学术价值越高[11]。由表4可知,2014年—2018年《学报》论文的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都是逐年递减的,这并不代表《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质量在下降,而是与期刊论文影响力发挥时效性密切相关。

另外,笔者统计了《学报》近5年所刊载论文中被引量排名前10的文章,见表5。在被引量排名前10 的文章中,有5篇均来自滁州学院本校的老师。

表4 《滁州学院学报》近5年载文被引量统计

表5 《滁州学院学报》近5年载文被引量前5名统计

4.4 栏目分析

根据《学报》目录中对载文栏目的归类,该刊近5年的载文涉及80个栏目,笔者通过统计并分析数据得到《学报》近5年载文量排名前10的栏目,如图1所示。其中,“皖东文化研究”是《学报》推出的两个特色栏目之一。说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该《学报》的一个重要职能。

图1 《滁州学院学报》近5年栏目载文量前十名统计

4.5 作者分析

4.5.1 作者的地区分布情况

2014年—2018年,《学报》刊发的1061篇学术论文共有作者1922人(包括独立作者和合著作者)。由表6可知,《学报》所有作者的地区分布广泛,遍及我国20个省、4个直辖市、3个自治区(内蒙古、广西和新疆)和4个其它国家(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但总体上看分布并不均匀。其中安徽省内的作者最多,所占比例超过了80%;而就省外作者来看,来自江苏、辽宁、北京、福建、广东和山东的作者数量几乎是其它地区作者数量的2倍,这个数据体现了《学报》明显的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的办报特征,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是以本校为核心呈波纹状分布,距离中心越近,作者群越多,反之就越少。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学报也能收到国外的论文,说明《学报》的影响力已经超出本省和华东地区。

表6 《滁州学院学报》近5年载文作者地区分布

注:对于同一作者有多个署名机构的情况,笔者仅以记录中的第一个机构为准。

4.5.2 作者所属单位分析

2014年—2018年《学报》刊发的1061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分属243个工作单位,平均发文量约为4.37篇,涉及高等院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笔者统计了发文量排在前10的单位,见表7。由表7可知,这10个单位全部来自安徽省内的各个高校,安徽大学的发文量多,说明《学报》在很大程度上被安徽大学认可,也说明《学报》很好地控制了论文质量。除此之外,发文量<16篇且≥4篇的单位有33个,发文量<4篇且>1篇的单位有50个,也就是说在平均发文量以上的单位有43个,说明《学报》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表7 《滁州学院学报》近5年载文第一作者单位前十名统计

注:对于同一作者有多个署名机构的情况,笔者仅以记录中的第一个机构为准。

4.5.3 作者合作分析

表9 《滁州学院学报》近5年载文作者合作情况统计

作者合作与学科性质相关,一般而言,人文社会科学作者相对不喜欢合作,更倾向于独自完成,合作的情况大多数是老师带学生,或者学生跟辅导教师的合作,而自然科学科研成果更需要团队的支撑。由表9计算可知,2014年—2018年,《学报》刊发的合作论文共有529篇,合著率为49.86%,可见《学报》近5年论文的合著率总体上保持稳定。全部发文中有50.14%的论文为独著,说明该刊发文中社科类论文较多,这同上文所统计的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栏目基本属于文科类的结论也相吻合。

5 讨论

2014年—2018年,《滁州学院学报》载文量总体保持稳定,总下载量可观;被引频次有待提高;作者群遍及我国大多数地区,且以省内为主;作者合著率呈曲线波动。从计量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近5年《滁州学院学报》有相对稳定的稿源及稿件质量,且作者群范围广泛,这些均说明《学报》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滁州学院作为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其主办的《学报》在保持地方办刊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更高层次定位的发展要求,建议《学报》编辑部应与核心作者群保持密切联系,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可不定期积极主动进行约稿。对于高质量论文的作者可免收版面费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励作者投稿高水平论文,从而提高《学报》的办刊品质。

猜你喜欢
载文滁州发文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海洋通报(2022年3期)2022-09-27 02:46:38
《滁州西涧》(草书)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海洋通报(2022年2期)2022-06-30 06:07:32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海洋通报(2021年3期)2021-08-14 02:21:00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社会科学(2021年7期)2021-07-08 02:28:30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6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