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学报》1956—2018年学术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9-12-05 01:22耿庆斋程晓陶张伟兵
水利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水利论文

耿庆斋,程晓陶,张伟兵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信息中心,北京 10003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史研究所,北京 100038)

1 研究背景

《水利学报》创刊于1956年12月,其前身可追溯到1931年创刊的《水利》杂志,是水利行业办刊持续时间最长、在国内外水利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1]。《水利学报》的成长与共和国共命运,创刊初期为季刊,随着“向科学进军”高潮的兴起,1959年改为双月刊,1960年改为月刊。但受“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学报于1960年7月停刊,到1962年复刊后改回了双月刊;其后受“文革”影响,1966年3期之后,学报再度停刊,直到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重返正轨之后,学报才于1980年再度复刊。1982年,学报由复刊后的双月刊再次改为月刊。截止2018年底,《水利学报》已出版49卷511期(含8期增刊),共计刊登7200余篇论文。《水利学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传播科技成果,弘扬严谨学风,引领学科发展”的办刊理念,严把论文质量关,在水利工程类中文核心科技期刊评价系统排名中长期以来名列前茅,2018年度的综合隶属度为0.8134、被引量3386、期刊他引率高达80%。在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指标检索报告》中,《水利学报》在23种水利工程类期刊中核心总被引频次排名第一,核心影响因子排名第二,综合评价排名第一。《水利学报》是体现我国水利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重要学术期刊[2],所刊论文基本反映出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前沿水平。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水利学报》1956年创刊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回顾期刊成长过程和取得的成就,对于认识水利学科发展与水利科技论文产出间的内在规律,了解水利科技进步对支撑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是传播最新科研成果、反应学科前沿动态、推动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3]。自创刊以来,《水利学报》在活跃我国水利科技领域的学术气氛,反映该领域的新成果和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和发现水利科技人才,引导学科建设,传承优良学风和开展学术评价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水利学报》是新中国70年来水利学科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成长历程的见证者,为了进一步论证《水利学报》在水利学科发展和水利科技创新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利用文献的特点和规律,从发文量、作者单位分布、作者地区分布、核心作者分布、论文合著情况以及论文的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展示水利科技创新对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贡献,揭示水利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趋势及客观规律。通过对《水利学报》论文作者进行定量分析,可大致了解我国水利科技人才队伍的分布情况,从而反映出各地区、各单位的水利科技研究水平。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4]。国外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始于1917年[5],直到1969年,英国计算中心学者Alan Pritchard首次提出文献计量学术语(Bibliometrics),文献计量理论与应用研究迎来了迅猛发展期[6]。我国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起步较晚,始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7],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8],有大量学者利用文献计量学理论研究学术期刊的论文发布规律,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洛特卡定律。洛特卡定律是文献计量学的三大定律之一[9],可用来描述作者数量与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探讨科学论文著者的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广为引证,揭示科学家的活动规律和著者特征[10],如赵良英等[11]通过对《水利学报》1980—1999年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作者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水利学报》论文作者的洛特卡分布规律;王正兴[12]研究了《水利学报》自创刊至1989年出版的155期论文著者分布规律。为揭示我国水利学科研究的现状,杨凤兰等[13]对《水利学报》1980—1993年间发表的论文、引文及作者作统计分析,肯定了该刊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水利类)核心期刊的合理性。为探究湖泊科学研究的发展与研究前沿,陈俊梅等[14]对《湖泊科学》创刊30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我国湖泊科学近30年以来的研究发展特点。这些研究为深入了解《水利学报》的发展历程与地位作用提供了研究的基础。

本文利用《水利学报》自创刊以来所发表的7200余篇论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充分挖掘科技论文产出的客观规律,对其载文量、著者分布、合著程度、研究主题等衡量刊物质量与办刊水平的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可直观地反映我国水利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还可以充分了解水利领域科研工作的概况及水利科技人员的分布特征,对今后水利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和该刊的发展及文献的科学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2 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按照科学生产率的概念,发表文献的科学家,是衡量一门学科发展的重要参数之一[5]。论文作者可反映我国水利科学队伍的成长和分布情况,因此,对论文作者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2018年底,《水利学报》共发表论文7288篇,其中有署名作者的论文7238篇,占论文总数的99.31%,其余为集体作者或无署名作者。本文以有署名作者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署名作者发表论文数量情况见表1。

表1 署名作者发表论文数量的年份分布情况

表2 第一署名作者的发表论文情况

2.1 第一署名作者发文情况表2为第一署名作者发表论文的情况,共有4062位作者,其中,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最多,有2763人,占作者总数的68%,发文量占论文总数的38.17%。发文量为1~2篇的作者人数共计3436人,占作者总数的84.56%,发文量占论文总数的56.77%,说明《水利学报》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作者队伍,他们为该刊持续稳定的办刊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同时,该刊能够广泛吸引作者投稿,并且注重新生力量的培养,这对于一个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培养新人,期刊才会更有生命力。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水利学报》自创刊以来,有多位作者为高产者,发文量在15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5人,其中发表论文数最多的是52篇。表3列出了发文量为15篇及以上的第一署名作者,这些作者全部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科研院所8位、高校7位。这15位高产作者中有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倪晋仁)、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伯芳、陈厚群、胡春宏),他们潜心钻研、严谨治学,不仅是水利学科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而且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为我国水利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由表3中可知,朱伯芳是《水利学报》最高产的作者,因此,下面着重分析朱伯芳在本刊的发文情况。朱伯芳是我国坝工方面著名的科学家,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奋斗在科研第一线,至今已在水利水电领域工作60多年,对我国和世界大坝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坝工事业也由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到引领世界发展[15]。他在我国开辟了混凝土温度应力[16]、混凝土徐变[17]、拱坝体形优化[18]等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19],并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科研论文。1957年,朱伯芳在《水利学报》发表第一篇科技论文《有内部热源的大塊混凝土用埋设水管冷却的降温计算》时,年仅29岁,最近一篇论文是在2013年发表的《关于“混凝土高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的三分区算法”的讨论》,此时,朱院士已85岁高龄。多年来他在《水利学报》共计发表以第一署名的论文52篇,图1是朱伯芳院士在各年代发表论文数量的统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朱院士1980年代发表论文数最多,共计发表17篇,是朱院士在本刊发表学术论文的高峰期。1980年代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是很重要的时期,尤其是1978年3月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它不仅标志着我国科学的春天来了,而且标志着我国水利科学的春天也来了。我国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以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新投入到水利科技工作中,潜心开展科学研究。《水利学报》也在这一背景下于1980年复刊,这对水利科研成果的刊载传播,以及对当时水利领域科学氛围的构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3 第一署名作者发表论文量在15篇及以上的作者

图1 朱伯芳院士在《水利学报》各年代发文统计

2.2 核心作者群分析按照美国科学家、科学计量学奠基人普莱斯的理论,在某一期刊发表的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被称为核心作者群[20]。普莱斯认为最低产核心作者撰文数量的下限N与核心作者撰文数量的上限ηmax之间存在如下近似关系[6]:

按照文献计量学分析惯例,以第一作者作为统计对象,由表2可知ηmax=52,代入式(1),计算得出N=5.4(N的取值为最大整数值,估N取为6)。由此可知,发文量达到6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水利学报》的核心作者,他们是一群活跃在该刊的杰出研究者,因此又称为活跃作者群。由表2的统计结果得出该刊的核心作者数为146人,占作者总数的3.59%,他们发表的论文数为1385篇,占论文总数的19.14%,即约有五分之一的论文是由核心作者撰写。通过分析核心作者的单位属性(见表4),可以发现核心作者群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中,其中86位来自高校,占比为58.90%;55位来自科研院所,占比37.67%;只有5人来自其他单位,占比仅2.21%。表明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水利学报》最活跃的主力军,他们拥有大量水利学科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为该刊提供了稳定的作者队伍,他们也是水利科学研究发展方向的引领者,使该刊的学术水平、论文质量都有可靠的保证。

表4 核心作者的单位属性

通过分析核心作者人数居前十名的单位分布情况(表5),可知核心作者人数排名前十的单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高校66人、占比55.93%;科研院所52人、占比44.07%。核心作者数量最多的单位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水科院),共有44人,占比为37.29%,所发表论文数为454篇,占比为39.72%。这既说明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高产作者的集中地,又充分体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水利学报》一方面可为已形成的核心作者团队提供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又见证了核心作者及其团队的成长历程,助力其成为我国水利界颇具影响的学术群体。

3 论文合著情况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现代科学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涉及的面也愈来愈广,科研难度也不断加大,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特征使得科学家越来越倾向于以团队的形式互相合作[21-22]。科研合作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见、最主要的形式,科研合作最显著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合著论文[23-24],在这一大趋势下,自然科学领域中由一位作者独立完成的论文已越来越少,一篇论文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已然成为学术界的一种新常态,这即可发挥团队智慧和优势,也可对科研产出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分析每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对于揭示科研工作者科技论文的生产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表5 核心作者人数居前十名的单位分布情况

合著率和合作度是文献计量学用来衡量论文作者合作程度的两项重要指标[25-28]。通过这两项指标可定量描述文献作者数与文献间的关系,合著率、合作度的数值越大,说明所刊论文的合作程度越高。汪冰、钟旭、韩秀兰等对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进行研究,发现自然科学期刊的合著率可高达80%[29-31]。由此可知,自然科学期刊具有较高的合著率,这是由自然科学科研课题的特点决定的。科研是一项集体活动,每一项科研课题都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需要多位研究者就某一课题提供资料、共同探讨和协作完成。一篇科研论文有适量的合作者,可以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在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等方面相互补长取短,提高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的质量[32-33]。

3.1 合著率合著率是指某一特定的时段内某种或某类期刊发表的合著论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合著率一般用DC表示[34],公式如下:

式中:s为合著论文的数量;S为论文总数。

根据式(2)计算得出《水利学报》历年的合著率(见图2),由图2可知,《水利学报》的合著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创刊之初,合著率较低,低于20%,1958年最低,只有11.54%,1985年之前,合著率在50%以下,1986年之后,合著率开始超过50%,并逐年提高,2013年合著率98.15%,达到最高值,预计未来的合著率还将持续保持在90%以上的水平。

表6 不同作者数量发表论文情况

表6统计了不同作者数量的发文情况,论文中署名作者有4位的论文2014篇,占论文总数的27.82%,所占比例最多,署名最多的作者数量有9位,但是只出现过一次。署名作者数量不多于4位(含4位)的论文共计6802篇,所占比例为93.98%;署名作者数量多于5位(含5位)的论文数量436篇,所占比例为6.02%。由此可知,在合著者的数量上,合著者5位及以上的论文是很少量的,作者数量不多于4位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93.98%,这也从另一方面可反映出本刊论文的最佳合著作者数量为4位以内[35-36],同时,论文署名及其排名顺序,也体现了他们在学术研究及其成果中所做出的学术贡献量。《水利学报》不同时间段的合著情况见表7,在论文作者署名数量上,独立完成的论文有1359篇,比例为18.78%,合著论文有5879篇,平均合著率为81.22%,说明《水利学报》具有较高的合著率,超过了80%。

表7 《水利学报》不同时间段的论文合著情况

图2 《水利学报》历年合著率变化图

3.2 合作度合作度是指某一特定的时段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水利学报》不同时间段的论文合作度见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合作度早期是比较低的,说明《水利学报》早期的作者多数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但是随着科研合作越来越普遍,同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的合作和交流提供方便,合著论文越来越多,独著论文的比例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合著论文的比例则呈增长之势。尤其近十年的论文几乎都是合著完成的,已经很少为独著完成,如在2010—2018年的114期(含6期增刊)中,只有60篇轮文为独著,平均约每2期仅1篇为独著。《水利学报》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度,且随时间逐渐提高,2010—2018年度的合作度为3.66人/篇,即约4位作者合作完成一篇论文,这也与上面分析的最佳合著作者数为4位是相吻合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的6210种科技期刊平均作者数(合作度)为2.72人/篇,由表8可得出,《水利学报》的平均合作度为2.83人/篇,高于自然科学类的学术期刊,再次证明《水利学报》具有较高的合作度。

表8 《水利学报》不同时间段的论文合作度

4 作者的单位统计分析

4.1 论文作者的单位分布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折射出一个科研单位的研究水平。通过对作者所在单位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了解《水利学报》的稿源主要来自那些单位以及各单位从事水利科学研究的活跃程度。表9是对所有论文的第一署名作者所在单位的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刊的论文作者单位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发表论文6670篇,占论文总数的92.15%,表明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术创新氛围浓厚、科研能力强,是我国水利科研队伍的主力军,其中又以高校的论文最多、占比为63.04%。《水利学报》主要是为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37],同时他们又是稿源的主要提供者,这种服务对象和稿件来源基本一致的现象,表明《水利学报》所刊论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我国的水利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教学工作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表9 论文作者的单位统计

图3 科研院所和高校各时期发文量对比

为清晰地了解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发文情况,将两类机构在不同时期的发文量进行了对比分析(见图3)。在创刊的前10年和1980年代,科研院所的发文量高于高校,尤其是前十年远远高于高校,说明这个时期科研人员更多地集中在科研院所,他们为《水利学报》贡献了大量的科技论文。1990年代以后,高校开始更多地将科研融入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科研重心开始逐渐向高校转移,其在《水利学报》上的发文量已超过科研院所。可见,高校已成为水利科技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这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1990年代末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吸引和凝聚了大量的人才;(2)高校具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充裕的科研经费,为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3)高校在办好教学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科学研究,鼓励原始创新;(4)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校要求在校研究生毕业前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论文,是高校发表论文数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论文高产单位的发文情况为了进一步分析作者单位的分布情况,特列出了发表论文居前20名的单位,其中高校有16所、科研院所有4所(见表10)。在16所高校中,有11所入选“985工程”。这些单位在水利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优势,集中了大量的水利科学研究方面的技术人才[13]。由表10可知,发文量居前五的单位分别是中国水科院、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水电大学于2000年并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这些单位培养了一大批水利科技人才,产出了大量地具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5个单位在各个时期发文情况如图4所示,无论是论文作者人数还是论文数量,中国水科院都是最多的,说明中国水科院在水利水电行业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中国水科院是我国从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承担了许多国内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任务,为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水利科研人员,先后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

5 作者的地区分布情况

作者的地区分布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38],国际上也普遍将反映科学研究水平的科技论文产出作为衡量国家和地区总体科技水平的两类科技产出指标之一[34]。通过对作者所在地区的统计分析,可了解我国各地区水利科学研究的分布状况,《水利学报》第一署名作者的地区分布情况见表11。由表10可知作者的地区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只有海南、西藏和澳门除外,另外,还有18篇论文由外国作者撰写,说明该刊的影响和辐射面较大,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从表11中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地区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发表论文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湖北、陕西、辽宁、天津等地,其中以北京、江苏、湖北三个地区的论文比例最高,分别占33.31%、14.00%和11.31%,三地区的发文量之和占全部论文的58.62%,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地区的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比较发达,从事水利科学研究的人才密度高,有较多涉水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如北京的中国水科院、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南京的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大学,以及武汉的武汉大学、长江科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等(见表12)。这些单位科研实力雄厚,具有较好的科研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又是人才、知识密集之地,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出,成为《水利学报》稿件的主要来源地。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科技人才及研究成果的数量与各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程度成正比。表13为本刊核心作者的地区分布情况,可见核心作者的地区分布也是十分广泛的,遍布在16个省、市、自治区,核心作者较多的地区为北京、江苏、湖北、辽宁和天津,说明这些地区是《水利学报》论文来源的核心地区。

表10 论文作者发文量居前20的单位

图4 发文量居前五的单位各时期发文情况

表11 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

表12 发文量居前三的地区高产单位分布情况

6 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

科研论文的研究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某学科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方法和新技术,揭示相关研究的进展状况,代表某学科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39]。因此,本文从论文的研究内容探讨该刊的研究主题分布情况,可更好地了解水利学科发展方向、研究主题演变特征和规律。《水利学报》刊登的论文从研究主题的角度来看,包括:水文水资源、防洪减灾、灌溉排水、水力学、河流泥沙、河港水运、岩土工程、水工结构及材料、水利水电施工、水力机电、水利经济、水环境、水利史研究等[1]。

6.1 研究主题分布情况通过展现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和特征,深入挖掘期刊的研究主题分布规律,可定量地把握水利科学研究的发展特点。本刊发表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情况如图5,按照各研究主题的发文量多少可分为三组。

表13 核心作者的地区分布情况

图5 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1)第一组。包括水工结构及材料、水力学、岩土工程和水文水资源4个主题,各主题每个时间段都有大量论文发表,且每个主题的论文总数都超过了1000篇,其中论文最多的是水工结构及材料,共计1197篇,占比为17.4%。长期以来,这4大主题一直是该刊的研究热点,它们既是我国水利行业的传统学科和本刊长期以来的优势学科,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相关主题的研究前沿,在我国有大量的研究学者从事这些方向的研究工作,他们持续为《水利学报》贡献了丰富的稿源,因此成为比较活跃的研究主题理所当然。

(2)第二组。包括灌溉排水、河渠泥沙和水环境3个主题,这3类也是本刊比较热门的研究主题,其中,灌溉排水的论文数为755篇,占比为11.0%,河渠泥沙的论文数为652篇,占比为9.4%,水环境的论文数为465篇,占比为6.9%。

(3)第三组。包括水力机电、地下水、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施工、水利经济、河港水运、防洪减灾、水利信息、水利史等主题,这些主题的论文数之和占所有论文的10.6%,说明在《水利学报》近6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是本刊不太活跃的研究主题。

通过对《水利学报》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可得出《水利学报》的研究主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多主题性,论文的研究主题几乎涵盖了水利学科的所有研究方向,说明《水利学报》的研究主题丰富;(2)相对集中性,《水利学报》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7大研究主题,不仅论文数量多,而且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热点。

总体而言,《水利学报》的覆盖范围广泛,尤其研究热点集中在水工结构及材料、岩土工程、水力学、水文水资源等7个主题,今后,为继续扩大《水利学报》的影响力,应对研究主题进行拓展,并不断挖掘新的研究热点。

6.2 主要研究主题的年度分布由上一小节分析可知,《水利学报》的研究主题是十分广泛的,同时又具有研究内容分布的不平衡性,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的7个研究主题的论文所占比例为89.4%,说明这7大主题是本刊的主要研究方向。针对《水利学报》的7大研究主题,根据各年度的发文情况可进一步分析研究热点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6)。从7大研究主题的年份动态变化规律看,水工结构及材料、水力学和岩土工程的论文量一直领先其他主题,且呈现平稳发展趋势;水文水资源则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10年之后,其他几个研究主题处于下降趋势,水文水资源虽然也有所下降,但2015年之后又呈现上升趋势;水环境方面的论文是7个研究主题中最少的,在1980年代之前本刊没有水环境主题相关的论文发表,1980年代之后才开始陆续有相关研究主题的论文,其研究热度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发文量排在第一位。图6中还发现,2000年之后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论文数出现了一个快速增长期,这与我国进入21世纪逐步开始重视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有很大关系。

6.3 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就一个学科的发展依赖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国老一辈与新一代杰出的水利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水利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善于通过期刊的文献追踪,梳理学科的发展脉络,明确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前沿,并撰写高水平的优质论文,论述学科进展以及取得重大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下面以水文水资源为例,简述《水利学报》发表的水文水资源主题论文在学科建设中所起作用。

叶永毅自1962年先后发表《洪水频率分析中历史洪水资料的处理》《水文频率计算中参数估计方法的统计试验研究》等论文,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洪水频率计算理论和方法,并被写入高校教材《水文分析与计算》《工程水文学》等[40]。陈守煜致力于水文水资源系统分析、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的研究60余载,在《水利学报》发表54篇科技论文,积极开拓新的学科生长点,1990年代率先提出创建模糊水文水资源学[41],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王浩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水资源管理等研究,在《水利学报》发表70多篇科技论文,他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42],并先后在《水利学报》发表20余篇有关二元水循环的创新论文,论述二元水循环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图6 主要研究主题各年度分布情况

7 结论

自创刊以来,《水利学报》在传播水利科学方面的科研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活跃水利科学领域的学术气氛,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提高水利科技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该刊1956—2018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对我国水利科技论文产出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从中既可看出其办刊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情况,也能反映出各地区、各单位的科研队伍的研究水平。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统计与分析,在论文作者群、单位分布、地区分布、合作程度、研究主题等方面得出以下结论:

(1)《水利学报》的论文作者统计分析表明,该刊不仅有一支庞大的作者队伍,而且形成了较为稳定、对该刊影响较大、造诣深厚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目前,核心作者仅占作者总数的3.59%,核心作者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培养一批中坚科研队伍、扶植青年学者壮大这支队伍。

(2)在论文合著方面,《水利学报》具有较高的合著率和合作度,平均合著率为81.22%,平均合作度为2.83人/篇,表明水利学科的科学研究需要群体力量,需要研究者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分析历年的合著情况,合著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近20年合著率几乎都在90%以上,说明在水利学科研究领域,合作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3)论文作者的单位呈现分布集中的特征,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水利学报》论文稿源的主要提供者,说明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我国的水利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体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拥有实力比较雄厚的水利科学研究队伍,是推动我国水利学科发展和办好该刊的基础。

(4)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于全国各地并延伸至海外,表明该刊作为水利核心期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吸纳了海内外大量的水利科研人员。作者地区分布还具有分布广而不均衡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湖北、陕西、辽宁、天津等地区,这与当前我国涉水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地域分布是一致的,作者地区分布的不均衡也反映了我国各地水利科研发展的不均衡特征。

(5)通过研究热点分布和主题演化分析发现,《水利学报》的研究主题呈现集中性,形成了7大研究主题,论文数约占全部论文的90%。多年来,本刊研究热点变化不大,基本与本领域的传统研究主题保持一致,同时,研究热点还受到学科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两个方面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该刊在水利期刊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该刊不仅要继续保持传统优势的选题范围和方向,而且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对新兴的研究主题也要加大选题,多刊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论文。

回顾60多年的发展历程,《水利学报》刊登了大量高质量的佳作,在广大的水利科技工作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和水利学科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水利学报》的未来发展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为适应时代发展,保持该刊的核心地位,应该从扩大稿件来源、建立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吸引更多的基金项目产出成果等方面入手,将信息化传播手段为己所用,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借助网络优先出版缩短论文发表的周期,提高办刊质量,同时针对作者年轻化的趋势,应加大对青年学者的扶持。《水利学报》应继续坚持开放办刊,注重论文选题的自主创新和问题向导,进一步促进水利科技学科融合和协同创新,同时要强化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国内外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水利论文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