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华,梁静波,宋 洁,常 辉,冯晓莹,侯永志
(1.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室,青海 西宁 810005; 2.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青海 西宁 810005)
脑梗死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有脑梗死家族史、高龄、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类型,患者发生脑主干狭窄和闭塞,导致大范围供血区域脑组织梗死,约10%的脑梗死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多发生于老年患者,>55岁男性或>60岁女性脑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人群,该病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3-4]。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在抑制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的同时能够保护血-脑脊液屏障免遭破坏。丁苯酞具有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和抗炎的作用[5-6]。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06例。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脑梗死面积>3 cm2,脑梗死累及两大血管主干供应区,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或CT检查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排除标准:血小板计数低、脑出血、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系统出血倾向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7分者;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及心脏瓣疾病者;严重肝、肾、心及肺功能不全者;其他器官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有精神疾病或痴呆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基线资料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注:1 mm Hg=0.133 kPa
Note:1 mm Hg=0.133 kPa
两组患者均进行脱水降颅压、调脂、清除氧自由基、稳定斑块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对症治疗,疗程7~14 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依达拉奉注射液(规格为20 ml:30 mg)3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1日2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规格为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25 mg(100 ml),静脉滴注,1日2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
(1)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治疗前与治疗14 d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EGF、hs-CRP水平。(2)治疗前与治疗1、7及14 d后NIHSS评分、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采用NIHSS与C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NIHSS评分包括意识水平、视野、上下肢运动、感觉、构音障碍、凝视、面瘫、肢体共济失调、语言与忽视等11项,每项0~9分,总分为各项评分之和,总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CSS评分包括意识水平、水平凝视、面瘫、言语、手活动、肩活动、下肢活动与步行能力等8项,每项0~9分,总分为各项评分之和,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重。采用BI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与上下楼梯等10项,总分100分,≤40分为重度依赖,41~60分为中度依赖,61~99分为轻度依赖,100分为无需依赖,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过程中常规监测患者血脂、血糖、血压、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与心电图,并在必要时复查头颅磁共振成像与CT等;严密监控不良反应。
根据NIHS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基本痊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100%;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5%~90%;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45%;无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恶化: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18%;死亡:患者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hs-CRP水平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serum VEGF and hs-CRP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C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分)Tab 3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 CSS score and BI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Note:vs.before treatment,*P<0.05;vs.control group,#P<0.05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Tab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cases(%)]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水平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观察组患者发生4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5/53);对照组患者发生2例恶心、呕吐,2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4/5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727)。
大面积脑梗死主要指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或大脑皮质支的完全性脑卒中,以进行性对侧注视麻痹、对侧完全肢体偏瘫和单侧感觉障碍为主,患者通常同时出现明显的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并可进展为脑疝[7-8]。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常用方法。溶栓治疗是超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溶栓治疗时间窗有限,只有在脑梗死发生后3.0~4.5 h内应用才能取得显著效果。但脑梗死通常是急性疾病,溶栓治疗风险较高,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治疗时间较长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脑梗死早期,脑梗死区的脑组织因严重缺氧、缺血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内钙集聚过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而氧自由基是脑梗死的主要生理和病理基础[9-10]。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脂溶性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型毒性自由基,直接导致细胞内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的氧化损伤,并可介导缺血级联反应,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和水肿[11]。因此,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在于改善缺血,抑制和清除氧自由基。
依达拉奉具有较强的羟基自由基、活性氧分子清除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抑制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过程[12];能有效降低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提高神经元细胞耐缺氧能力,减轻局部脑水肿,减轻脑梗死程度;对迟发性神经元凋亡具有抑制作用,能有效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其血-脑脊液屏障通透率约为60%,静脉注射能有效清除毒性羟基自由基,抑制蛋白质损伤与核酸的不可逆损伤[13]。有研究对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辅助治疗,并与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辅助治疗后14、28 d,依达拉奉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总有效率为75%,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患者的47.5%,提示依达拉奉对大面积脑梗死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9]。丁苯酞可以恢复脑部缺血区微动脉管径,改善侧支循环,促进缺氧诱导因子-1、VEGF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能提高一氧化氮水平,改善微血管痉挛,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抑制氧化酶反应系统形成自由基,提高线粒体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脑灰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神经元线粒体活性,促进抗自由基发挥作用,避免患者血-脑脊液屏障受到破坏,最终改善患者再灌注损伤和脑缺血情况[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提示丁苯酞能够改善脑微循环、提高缺血部位脑组织流量,有效抑制血栓形成;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