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万金, 李向阳, 梁广霞
1.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中医科,广东 珠海 519100;2.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肿瘤科,广东 珠海 519100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肺癌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患者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厌食症,在晚期患者中最为常见。癌性厌食降低了患者对肿瘤治疗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增加抗肿瘤治疗的难度和相关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研究发现5%~25%的恶性肿瘤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和耗竭[1]。因此对癌性厌食进行积极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饮食情况,对抗肿瘤治疗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厌食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7 月上旬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肿瘤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70 例具有厌食症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脱落病例3例,脱落原因为治疗组中1例因埋线处疼痛拒绝再次治疗,对照组2例未能坚持服药,最终进行统计分析病例67 例,其中治疗组34 例,对照组33 例。治疗组中男性17 例,女性17 例,最小年龄为39岁,最大年龄为72 岁,平均年龄(56.6±6.8)岁;对照组中男性16 例,女性17 例,最小年龄为34岁,最大年龄为71 岁,平均年龄(57.4 ± 6.2)岁。治疗组中鳞癌10 例、腺癌22 例、大细胞癌2 例,其中肝转移者10 例、骨转移者15 例、脑转移者4例、肾或肾上腺转移者1例、多发转移者4例;对照组中鳞癌12 例、腺癌17 例、大细胞癌2 例、腺鳞癌2例,其中肝转移者8例、骨转移者14例、脑转移4 例、肾或肾上腺转移1 例、多发转移者6例。治疗组中KPS 评分80 分5 例、70 分16 例、60分9 例、50 分4 例;对 照组中80 分6 例、70 分18例、60 分7 例、50 分2 例。治疗组中Ⅰ级厌食13例,Ⅱ级厌食11例,Ⅲ级厌食10例;对照组中Ⅰ级厌食12 例,Ⅱ级厌食12 例,Ⅲ级厌食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厌食情况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癌性厌食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神经性厌食标准[2],自拟癌性厌食的诊断标准如下:厌食及其相关症状是由于恶性肿瘤或肿瘤相关性治疗所致。恶性肿瘤患者具有食欲下降或无食欲主观感受,且持续2周以上,并3个月内体重下降15%以上,即诊断为癌性厌食。
①符合癌性厌食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且临床分期为Ⅳ期。③年龄在30 ~75 岁,无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④入组前超过1个月未进行放、化疗。⑤治疗观察周期内不进行放、化疗的患者。⑥入组时未接受孕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代谢激素的治疗。⑦肝肾功能正常,KPS 评分大于50 分,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
①有胃肠道出血或肠道梗阻者。②有动静脉血栓患者或合并严重的心脏、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的疾病者。③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者。
对照组给予口服甲地孕酮160 mg 每天1 次,连服30 天;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每15 天1次,共2次。埋线选用华佗牌聚乙醇酸PGA可吸收缝线,型号为3-0(2.0 metric)1.5 cm/20 段,以7号注射针头采用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埋线操作具体流程:所取穴位常规消毒后,取一段PGA 线以无菌镊放入无菌注射针头前段,线在孔内外的长度基本保持相同,刺入穴位,线在针尖处被压而对折,在确保针孔外的线体完全进入皮肤并获得针感后,旋转退出针体,即完成一处埋线。埋线穴位主穴为足三里、不容、中脘、胃俞,腹胀便秘者加天枢、支沟、上巨虚,气阴不足者加气海、三阴交,咳嗽有痰者加肺俞、丰隆,脾肾亏虚者加脾俞、肾俞、膏肓。治疗期间,两组均可使用对症支持疗法。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日内进行疗效观察及采集数据。
(1)疗效指标[3]:①食欲改善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食欲评分变化。食欲评分采用数字评估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0 分为食欲、食量正常(0 级);1 ~3 分为轻度厌食(Ⅰ级),食量减少小于1/3;4 ~6分为中度厌食(Ⅱ级),食量减少1/3 ~2/3;7 ~9分为重度厌食(Ⅲ级),无食欲,食量减少2/3 以上。②生活质量:KPS 评分改变情况。(2)不良反应监测:肝肾功能、穴位埋线处有无疼痛、红肿、化脓、硬结等。
(1)癌性厌食疗效评价[4]:①显效:食欲明显恢复,NRS 减分率大于66%,食量增加并恢复到正常食量的2/3 以上。②有效:食欲有改善,NRS减分率在33%~66%,食量增加至正常食量1/3 ~2/3。③无效:食欲无改善,NRS 减分率小于33%,食量增加但小于正常食量1/3。NRS 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生活质量疗效判定标准[5]:①提高:KPS评分增加≥10 分。②稳定:KPS 评分前后变化在10分以内。③下降:KPS评分减少≥10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和对照组食欲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1.7%和60.6%(见表3),两组有效率差别不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两组的轻、中度厌食的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重度厌食(P 均<0.05),见表1、表2。
表1 穴位埋线组对不同分级癌性厌食疗效影响
表2 甲地孕酮组对不同分级癌性厌食疗效影响
表3 两组对癌性厌食疗效影响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44.1%和24.2%(见表4),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治疗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组3例患者诉上腹部穴位治疗后3天内疼痛明显,均为体型偏瘦者,无硬结、红肿等其他不良反应,予止痛治疗后再次接受治疗。对照组出现高血压3例,阴道少量流血者1例。两组均未见肝肾功能损害、血栓形成。
癌性厌食是指恶性肿瘤患者进食欲望下降,引起食物摄入减少,体重丢失。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恶性肿瘤的局部作用、肿瘤导致的代谢改变和抗肿瘤治疗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厌食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此外,对肿瘤的恐惧、焦虑和无望感,以及癌性疼痛,均会使患者的食欲受到抑制[3]。对癌性厌食患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理疗法、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等。较为成熟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食欲刺激剂和控制症状药物。醋酸甲地孕酮是人工合成的口服孕激素药物,具有蛋白同化作用,能增加晚期肿瘤患者的食欲并增加体重,目前被认为是治疗癌症厌食-恶病质综合征的首选药物。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液体潴留,还包括面色潮红、阴道出血、阳痿和深静脉血栓形成[6],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
癌性厌食归属于中医“痞满”的病证范畴,其发病主要是七情失和、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肝、脾、胃功能失调以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其治疗以顾护脾胃为主,辅以疏肝、化痰、利湿、解毒等以利正气恢复[7]。如李佳汝等[4]应用加味枳术颗粒健脾消痞治疗癌性厌食58 例,以甲地孕酮为对照,结果证实加味枳术颗粒可改善肿瘤患者的食欲,其临床疗效与甲地孕酮相当,但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加味枳术颗粒优于甲地孕酮。对于出现恶病质的厌食患者,因“久病及肾”,一般的理气健脾、益气养血药物难以取效,因此有学者提出以“补肾填精法”治疗晚期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8]。目前中医对癌性厌食的治疗多采用中药口服的药物疗法,但由于癌性厌食患者多食欲较差,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不适,口服中药依从性欠佳。因此有学者开始探索非药物疗法治疗癌性厌食。如李培训[9]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厌食症27 例,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肺癌晚期癌性厌食。穴位埋线是传统针刺和近代医学结合的产物,是在针灸经络理论指导下,将可吸收的医用肠线埋入相应穴位,可以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其特点是每10~15 天治疗一次,避免长时间、每日针灸之麻烦和痛苦,弥补了针灸原有的扎针时间短、疗效不持久、病愈后不易巩固的缺陷,是一种长效、低创痛的针灸疗法,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患者[10]。本研究针对癌性厌食的中医病机,取穴主穴为足三里、不容、中脘、胃俞。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调理胃肠、补益气血、保健强壮要穴和肚腹疾病常用穴。不容亦为胃经腧穴,“容”指受纳,以该穴主治胃胀腹满,呕吐不食,不能受纳水谷,故名不容[11],其性主开,功能调中开胃、行气除胀,临床多泻之。中脘正当胃腑之中,为胃经经气汇聚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其性主调和;胃俞为胃气输注之背俞穴,可扶中补虚,与中脘穴同用,俞募配穴,补益脾胃、调理肠胃,为治疗胃腑功能失常的常用穴。诸穴同用,达到开胃消胀,调中补虚作用,从而改善食欲不振、饮食不下之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穴位埋线组与甲地孕酮组治疗癌性厌食有效率方面疗效相当,其中对轻、中度厌食效果明显,对重度厌食效果较差,缘由轻、中度厌食多为中焦脾胃功能失调,而重度厌食甚则恶病质者“久病及肾”、损及真元,调治颇难,非单纯调理脾胃即可建功。因此可见对于癌性厌食,宜及早干预,患者胃纳好转后,亦当继续巩固治疗,配合中药扶正消积抗癌,生活质量得以改善,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