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2-05 00:40黄慧婵
时代经贸 2019年32期
关键词:考核财务事业单位

黄慧婵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确保企业资产完整与安全,保障会计资料完整与真实,而制定的一系列活动方案。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我国的经济社会在面临着新兴技术以及各种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这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此大背景下,事业单位必须在充分分析内部环境与单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内部控制,使事业单位得到稳定发展。但是,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全面,不了解内部控制对单位风险防范与内部治理的优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实际运行管理中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同时,事业单位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单位的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与自身工作的联系,导致内部控制活动无法顺利实施。

(二)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首先,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使内部控制活动具有良好的环境支持,在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建设中,要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制定规范的内部控制程序,确保内部控制工作有序开展。其次,事业单位应该加强财务风险评估,根据财务风险,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规避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事业单位要在有效识别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流程,制定各种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确保财务风险发生时,可以及时有效地应对。同时,事业单位应该建立风险识别系统,在已有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综合事业单位内外部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规范,促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断走向标准化、流程化、可操作的方向。

(三)内控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欠缺,不了解内部控制理论,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与相关制度,导致内控工作的开展缺乏规范的指导与约束。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与经验,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与体系,使内部控制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同时,事业单位的内部治理不规范,也会影响到内部控制工作。

(四)缺乏有效监督考核

有效的监督考核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实施的保障,但是,当前,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意识不强,内部监督机构建设不健全,岗位设置不科学,监督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与权限不明确,监管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对监督管理工作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内部监督不到位,事业单位就无法及时发现业务活动中的存在的各项财务问题,也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很可能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扩大,影响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与发展。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进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设置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经常受到领导与其他部门的干预与影响,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独立进行,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也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作用无法落实。另外,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的考核也是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但是,事业单位的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内容不明确,也没有将考核工作与激励奖惩机制联系在一起,导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强,不利于内部控制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的领导应该加强学习,积极了解现代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将内部控制思想贯彻到单位的管理中去,使自身的内部控制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加强对政策变化与内外部环境的调研分析,明确单位的发展目标,在事业单位发展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为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提供方向指导。另外,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积极利用各种平台与方式,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其了解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以及内部控制与自身工作的联系,使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开展落实内部控制方案,使内部控制落到实处。通过专业的培训活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也可以为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加强内控基础建设

首先,事业单位应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围绕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做好风险管理与内控工作计划,将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使实际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建立考核激励与追责机制,使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自身的责任,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其次,事业单位应建立监管信息化联动机制,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财税数据平台,将业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连接起来,使数据信息在系统之间快速传递,实现信息数据监测与共享,为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还需要建立风险监管信息系统,优化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模型,完善数据加模型的监管模式,使风险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使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规范指导,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指导下,结合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在财务审批方面,事业单位应根据申请、审核、评估、审批等具体工作流程制定精细化的制度,确保各项具体工作顺利开展,减少具体工作中各种风险与问题的发生。在财务管理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制定集中核算制度,制定查账制度,开展定期与随机两种方式的检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还应使内部控制流程得到规范与优化,强化内部控制的事前与事中监管作用,使内部控制贯穿于单位运行管理的全过程。

(四)优化监督考核机制

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因此,事业单位应设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由专业的审计人员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同时,事业单位应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避免单位领导与其他工作人员干预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可以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开展监督工作,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单位遇到的具体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另外,事业单位应将监督管理工作与考核激励机制联系在一起,对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与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人员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人员进行奖励与惩罚,还可以运用考核结果开展岗位调动与职位晋升等工作,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不断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并通过强化政府权力监管,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模式,事业使单位财务活动更加规范、科学。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风险防范与管控都具有积极作用,可以为事业单位公益职能的发挥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考核财务事业单位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内部考核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