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演训任务中如何开展文化工作

2019-12-05 14:49
政工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演训官兵部队

赵 剑

受机械化战争传统野战文化工作思维模式的影响,现阶段一些部队演训文化工作在方法手段、内容体系和文化装备上,滞后于演训任务和形势的发展,存在着信息化战场意识不足、演训文化活动难接地气、骨干人才配置重心倒置、野战文化装备设施滞后等诸多不足,制约了野战文化工作作用的发挥。能打仗打胜仗离不开有效的文化工作,背离了打胜仗要求的文化工作缺乏生命力。部队演训任务的“实战化”要求文化工作伴随并紧贴“作战”进程,实现其内容“靠得上”、形式“展得开”、信息“投得准”、效益“上得去”的目标要求。

第一,遵循战斗性要求,解决演训任务中文化工作内容“靠得上”的问题

战斗性是作战任务背景对驻外演训文化工作的核心要求,是演训任务中文化工作效能的重要聚焦点。它必须以鲜明丰富、生动灵活的文化活动方式,承载军人崇尚勇武的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作战士气,激发战斗精神。在信息化战争中,毁灭性火力的强大杀伤性和高精尖武器打击的精准性给参战官兵造成极大心理影响,如恐惧、焦虑等。因此,必须强化文化工作的鲜明战斗性特点,促使一线参训官兵将训练场当战场,以饱满高昂、所向披靡的战斗精神和坚忍顽强的战斗意志去夺取胜利。

要把生成参训官兵的战斗精神、提高部队打赢能力作为中心目标和首要任务。首先是要强化官兵忠诚于党的军魂意识,激发官兵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塑其英勇善战的英雄主义品格;也要针对官兵由信息化战争武器精确度高、杀伤力大带来的巨大心理负担,通过心理素质强化训练提高参训官兵的抗压能力及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使官兵在敌心理攻势和高科技武器毁伤面前始终保持稳定作战心理和高昂战斗士气;还要激发军人勇武血性和不畏强敌的顽强意志,使其始终保持“永不言败”“敢打必胜”的强者风范。

要紧贴战争背景,打造“隐蔽式”文化氛围。信息化战场的演训文化氛围营造,必须遵循信息化作战的原则规律,真正确立战场意识,把驻地当战地,突显战场背景在驻地文化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严格的安全保密前提下营造贴近实战的演习演练氛围。为适应信息化战场特点,有效避免我方阵地目标暴露在敌方卫星探测之下,演训营地文化环境要从传统的红旗飘飘、标语口号等“外显地标式”,向信息化战争状态下精神内敛的“隐蔽式”环境营造转型。这是一种渗透于参训官兵军事训练、生活起居点滴细节之中的战斗文化氛围,是一种“军事文化符号环境”,它以官兵的服饰、袖标、军兵种符号、军功章、臂章及帐篷内文化为载体,在日常的感性积累到理性的精神深化过程中,获得战斗精神生成价值。这是一种官兵自身文化氛围的营造,它使军旅文化更具内化走心的特殊意义,产生更为巨大深沉的战斗精神激励力量。

第二,适应时效性要求,解决演训任务中文化工作形式“展得开”的问题

演训文化工作的开展受演训场地环境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具有时间短、要求高的特点。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样式从平面、线式、接触式向立体、非线式、非接触式方向发展,实战化任务多变、转换迅疾,加之信息化条件下“野战营区”概念更趋模糊,部队由大面积集结作战变为分散实施、多点展开。这就要求文化工作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依据作战任务的时限和活动条件,及时灵活地组织文化活动,简明快捷,生动有效,最大限度发挥其战场激励作用。

要用好“六小阵地”,活跃野战文化生活。黑板报、墙报、饭堂广播、演唱组、政工网络、军营DV被称为野外演训条件下部队文化工作的“六小阵地”,是野战文化工作具体化、常态化、大众化的基本实施平台。“六小阵地”建设,要突出“贴近演训任务、贴近驻地实际、贴近官兵需求”的特点要求,坚持简便易行、紧贴有效的原则,着眼驻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风土人情和地域特点,实现战地文化特色和官兵文化需求的有机结合。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以发挥官兵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努力搭建黏合军人特色的活动平台,充分激发官兵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官兵真正成为活动开展的主角,紧贴野外演训条件下的官兵训练生活实际,强化参与感,增强吸引力,坚持让“兵写兵、兵说兵、兵演兵”成为演训任务中文化主流格调。

演训期间开展“六小阵地”活动,主要是利用“八小时”以外、训练间隙、党团活动等时机,发挥“六小阵地”短、平、快、活的特点随机开展各项活动。例如,有条件的部队可以适时组织官兵出板报、墙报,制作军营DV,排练文艺节目;训练间隙,组织演唱组到训练场巡回慰问演出,活跃训练氛围,组织新闻报道和DV骨干到训练场现场采访拍摄,及时反映官兵训练风采;党团活动期间,适当安排优秀DV展播、墙报板报精彩短文赏析等活动,赋予野外党团活动新内容。同时,信息化时代的野战文化工作,还要积极借鉴官兵喜闻乐见的新兴表现形式,着眼满足官兵自媒体时代自我展示的表现诉求,将信息与媒体技术、时尚文化元素引用到“六小阵地”的文化活动之中。

第三,瞄准文化和心理需求,解决文化工作信息资源“投得准”的问题

要研究信息化战场官兵精神需求的特点,尤其是要研究执行局部作战、精兵作战、快速作战等特殊任务中官兵文化需求的特点,创作一些简便、快捷和精致的文化节目;要对应不同军种、不同任务状态、不同年龄及专业背景官兵的精神文化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心理服务及战斗精神培育,将指向清晰、鲜活丰富的文化信息传递到各作战单元,实现文化工作信息的精准投放;要走开军地结合的路子,在训练演习的间隙组织地方专业文艺团体进行高质量的慰问演出,既舒展官兵紧绷的神经又让官兵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要针对信息化战争中单兵作战和特战化要求,将“集结式”与“小众式”结合起来。利用部队集结、休整等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集结式”文化活动;对执行特殊任务分队,把握时机,利用现有条件,采取小型、多样、灵活的形式,随机开展“小众式”文化活动。将宣传文化车开进演训场,组织收听收看自编自导的电视节目,“战地广播”除反映演训动态和先进人物事迹之外,还可以播放提前录制的首长讲话、战斗歌曲和亲人赠言等,激发官兵打赢信心和战斗热情。

要针对信息时代青年官兵文化志趣与心理需求特点,创新野训文化形式、媒介和载体,增强野战文化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在活动内容上要体现时代气息,在网络游戏活动中采取个人闯关、班组对抗、集体协同等形式,使官兵在游戏娱乐的同时提升信息化战争的战术素养;也可在竞赛活动中引进地方电视文艺选秀竞赛等形式,开展与野训生活相关的闯关竞赛、搏击对抗等文体活动。在文化器材上要融入信息元素,着眼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官兵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期待,为演训部队配齐DV摄像机、数码相机,组建“拍客小分队”“影像俱乐部”等小组;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研制“防间保密”软件,配发一些电子器材,让官兵们也能安全地用上电子产品。未来,还可依托互联网、平板电脑手持终端,让官兵在紧张的作战演习间隙读书听歌看电影,欣赏励志短片,组织网络对抗、网上文化娱乐等活动。

要把演训中文化工作预案纳入部队演训总体计划方案,确保活动开展有依据、有组织,有资金、器材、人力和技术支持;应在战场一体化指挥体系的政治指挥子系统之下,将文化骨干编入每个战斗集体,保证文化工作及时跟进、适时展开。要紧贴信息化战场不同状态下官兵心理需求,以“小而准”的文化形式有效调节官兵情绪、激发战斗士气。在器材设施保障上,要积极研制和配发适合实战化训练要求、对应官兵需求爱好的便携式文化器材,确保“战地文化”的战斗力生成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依托部队演训任务场地的既有条件,既发挥我军演训文化工作统筹设计、精心组织、官兵互教互学的传统优势,也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和信息手段,加强演训场文化工作设施建设,发挥战地报刊、多媒体、网络技术、音像影视等现代技术的效能,开展快捷形象的文化工作。

第四,发挥军地合作优势,解决文化工作服务保障效益“上得去”的问题

要依托社会力量,探索军地合作路径。文化工作的军地合作,是依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驻地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资源,是演训任务中文化工作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部队演训任务中开展文化工作,既要动员全体参战官兵和各类文艺骨干积极参与,也要利用演训地丰厚的社会资源,充分组织和发动社会各阶层、当地政府和群众、参训官兵亲属等各种力量,进行战地慰问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壮大部队演训文化工作的外援力量。

演训文化工作军地合作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化装备上合作。外训不便携带大型的文化活动设备,可借助地方文化机构、文艺团体在这方面的便利条件,以满足部队文化工作的开展。第二,在文化骨干队伍上合作。积极联系协调地方大学骨干力量、专业文艺团体、民间业余文艺团体等,到演训部队慰问演出,让官兵感受到老百姓对军队的爱戴,激发官兵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文体骨干与地方人才交流提供机会。第三,在文化场所上合作。积极协调借用地方的操场、礼堂、影院等场所,开展部队大型文化活动;还可利用驻地文化资源,组织官兵祭扫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

同时,要紧贴部队作战样式,以科学的态度和前瞻的视角,探索建立适应信息化作战要求的文化工作运行机制。包括成立实战化训练文化工作组织机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化骨干网络,为演训期间文化活动开展提供组织基础;建立符合信息化作战训练的文化工作保障体系,依托战时政治工作指挥系统,紧贴实战化强训流程,提高文化工作快速反应能力;结合作战进程拟制文化工作想定方案,针对演训不同阶段部队任务转换及官兵心理需求变化开展相应文化活动,增强文化工作的实效性;加强文化工作实战演练,把文化工作准备同实兵演练结合起来,在近似实战的氛围中释放文化工作能量。

猜你喜欢
演训官兵部队
东部战区联合演练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基于机动数据的摩托化机动演训组织效果评估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