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航天企业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工程师

2019-12-05 12:49同济大学
航天工业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

/同济大学

应振华 /上海航天技术基础研究所

经济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各国经济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模式,生产活动的全球分工与合作正日益巩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将商品与技术带向国外,同时中国也吸引着世界上很多企业来投资。航天科技工业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其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本国的科技竞争力,也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及在国际上的地位。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科技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提升发展质量和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也势在必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因此,必须要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卓越人才,提升我国的战略人力资源储备,实现“卓越计划”提出的推动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发挥自身国际化办学的优势,提升教学理念和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在国际化航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过程

1.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工程师,需要了解各国文化并通晓国际规则。面对很多不同的工程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客观公正地关注世界,处理和解决好工程与人类、自然之间的问题。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对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定位,结合航天领域的行业需求,航天卓越工程师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从事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维护管理等工作,具有敬业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对特定的现场或生产一线的实际工程问题具备分析解决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对新的工程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2.教学实践支撑体系

首先以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为支撑。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构建以航天专业知识、力学、机械、自然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基础课程体系,航天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宇航概述、飞行器结构设计、航天器结构设计、智能材料、航天器环境工程、现代无损检测技术等航天器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相关学科,力学课程包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机械类课程以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特种加工等为代表,其余自然科学、材料、计算机类课程以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参考,并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性学习。

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是渐进式、多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学院建成了特种飞行器实验中心和大学生创新飞行器设计基地,设施齐全、功能多样,为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强化了航天专业知识,更好地激发了航天热情。

3.校企联合课程建设

针对培养计划中的具体课程进行校企联合课程的建设。结合专业的需求外聘在导弹、卫星、火箭等设计制造领域中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在航天器主机场所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研究员参与教学。

这一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讲座的形式,结合国家航天领域重大工程,跟踪航天领域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传输航天科技知识,帮助学生把握航天科技发展的风向标,为学生日后工作或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专业及研究方向信息。

校企联合课程的建设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讲课内容尽可能结合航天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包括一些新的发展动态或发展趋势。

4.多种模式的国际合作办学

国际合作办学主要是“请进来”和“走出去”。

“请进来”主要是指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或航空企业的科研人员、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课或做专题报告。平均每学期邀请来为学生上课或做报告的海外研究人员约20人,每周基本上都有1~2次公开授课或专题报告,如英国卡迪夫大学的教授每年都会为学生讲2~3周的课,内容主要是计算机辅助飞行器设计与制造;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教授为本科生讲述航空航天领域中的无损检测技术以及复合材料试验技术。在讲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直接接触国外的文化与技术,促进国际交流并提升学生国际视野。

“走出去”是发挥同济大学国际化办学的优良传统,将学生送到国际上培养工程师的著名高校进行学习,实现人才的联合培养。联合培养的学生需要制定一份贯穿整个学制的学习计划,该计划包含关于毕业设计的报告,并且要得到双方学校的认可,并在两校教学代表的监督下执行。同济大学的学生在去国外学习之前,需要在同济大学修满6个学期(3年)的专业课程,随后在国外大学进行1年或者2年的学习,而且学生需要在海外企业实习半年,实习报告由双方代表组成的联合评委会审议。

二、总结及工作展望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上,以人格健全、学术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对行业动向全面理解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课堂教学、多层次渐进式的实践环节、校企联合课程、国际化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建设与培养,已有多名优秀毕业生进入航天科技工业领域的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工作,而且有一些已经担当科研骨干。

各个国家经济形势和工业发展特点不同,各国基本都是立足于本国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需要来制定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以德国和法国为例,这2个国家的工程师培养可以称之为文凭工程师培养,即学校严格按照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及课程审核,只有最终达到要求的学生才可以颁发工程师文凭,这既是一种学历证明,又是一种技术证明,学生走出学校即可从事与实际工程相关的工作。

国内的培养模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还较弱,需在企业中工作较长时间后,才可以胜任一定的工程项目。因此,进一步探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后续需要继续努力的工作方向。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