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夏,邹国忠,王晓晨
(1.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在竞争激烈的足球世界中,足球职业化是国家提升足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欧美国家的示范下,亚洲国家也深知其必要性,其中以日本足球职业化进程最为典型。尚未职业化的日本曾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勇夺足球项目的铜牌,独占亚洲龙头的地位,然而随着世界足球逐渐走向专业化、职业化,日本足球在亚洲足坛的龙头地位开始式微。1985年日本足球代表队在世界杯资格赛中不敌1983年已职业化的韩国代表队。因此日本足球界开始意识到业余性质的足球运动因受限于场地与球员双重身份,导致无法专心训练,此种足球运动的发展模式似乎无法在职业化的时代洪流下生存。故此日本足球由业余向职业化转型。历经5年的奋斗,终于1993年进入足球职业化时代。其职业足球联盟之后,连续四届世界杯足球赛闯进32强,并在2002年与2010年两届世界杯闯入16强。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式上,全球媒体以“大和战队击沉西班牙战队”的巨幅报道更是让日本队风光无限。事实上,国际足联所公布的全球足球实力排名中,日本为亚洲之冠,其实力展现与职业化息息相关。因此,以日本足球职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透过文献的记载和对专业人员的访谈还原日本足球运动职业化的过程,探索该项运动职业化的催化动力,期望能为我国足球职业化发展诱发些许启迪。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足球是上流社会贵族们的娱乐方式,但真正将足球普及于世应归功于劳动阶级群体。在乡村间,属于劳动阶级的足球俱乐部逐一成立,在休假期间俱乐部间不定时地进行比赛,有些劳动者为了比赛,牺牲工作时间参与俱乐部的练习,俱乐部为了补偿损失,会给予金钱作为奖励,可说是职业足球的雏形;而未参与赛事的民众也会到场给予所属地区的球员加油助威,足球对他们来说不但是一种娱乐,更是发扬民族意识与荣耀的媒介。不只在欧洲,此种影响力也藉由殖民统治的需求,传入殖民地,促使足球渐渐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较于欧洲,足球直到19世纪末才传入日本。至于最早将足球传入日本的时间点,学术界看法不一,但目前最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于1873年由英国海军少校所传入。日本明治时期的到来,瓦解了幕府政治200余年的锁国政策。在明治政府富国强兵与文化开化的口号下,日本人开始积极接触、学习西洋文化[1],而近代运动之一的足球也跟着此股洪流传入日本。日本足球于“1873年由当时在东京海军学校担任教师的英国海军少校Archibald Lucius Douglas所传入”[2],Archibald Lucius Douglas在教授军事课程的闲暇之余,将足球运动视为休闲项目介绍给学生。而当时以“富国强兵”与“文明开化”为首要目标的环境下,明治政府积极吸收西洋方面的军事教育与知识教育,对于休闲运动并无太大重视。因此,作为休闲运动的足球自然无法普及于世。直到1878年,日本文部省设立体育传习所,足球才开始渐渐普及。
19世纪80年代末明治政府将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但在重视军事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环境下,对于体育教育体系(如:教学内容、指导人员、场地设施等)的建构上并无完善的规则,导致体育实难融入民众普及开来。日本文部省鉴于体育运动对民众健康有实质上的帮助,于1878年设立体育传习所,以培养专业体育指导员与普及体育运动为其设立宗旨,经过“体育指导员坪井玄道与历届毕业生多年的努力”[2]下,足球亦随着体育推展渐渐将普及于全日本。
在师范类学校中,神户摄影师范学校最先传入足球,在1889年成立全日本第一支由日本人组成的足球队,其后通过师范学校间的交流,足球渐渐在师范体系间发展而来。由上可知,日本足球从军事学校开端,随着师范学校的推展,转而成为师范体系教育的一环,此种效果不只是在师范体系间,通过师范学校毕业生的传播,使足球传到全国高等与中等学校间,进而普及至全日本,此一转变对足球在日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并为其走向职业化之路奠定重要的基础。
通过师范体系的传播,足球逐渐在日本普及开来,但鉴于此时期日本境内并无统一掌管全国足球发展的组织,为了使足球在日本更有体系的发展,在时任日本体育协会会长嘉纳治五郎[3]的号召下,于1921年在日本体育协会旗下设立日本足球协会。其宗旨有三:全日本足球发展的统管;全国人民健康的促进;竞技足球的普及与振兴。日本足球协会曾于设立同年举办第一届日本足球锦标赛,宣告足球竞技发展的来临,此种竞技足球的风潮也吹进大学校园内,隔年大学间开始借鉴日本武道发展模式而以校际联赛的方式定期举办比赛,目标在校际交流与提升足球竞技实力,当时参与的四所学校分别为京东高师(筑波大学)、京东商科大学(一桥大学)、京东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此后,足球从学校体育渐渐发展成一种竞技运动,学生团体通过不断的练习与比赛增进彼此间足球水准,此项转变不仅使足球人口更为普及,而且竞赛也使得足球竞技水准得以提升。
职业运动的基础主要关键在于有规模的“观众”欣赏为前提。意识到这一点,日本足球的职业化进程就与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环环相扣。因此,日本于此时期在足球普及的拓展为日本足球走向职业化之路奠定了相当重要的基础。就此问题,笔者在对来上海访问的日本职业足球队岐阜FC的总经理服部顺一先生进行过专门的访谈,他指出:“日本足球所推行众多计划中,其中有一项是从小培育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因此开设许多针对小朋友的足球训练班。当然日后若有人可以成为顶尖职业足球员就再好不过了!但毕竟是少数,我们的目标是将足球的幼苗从小植入小朋友心中,让他产生兴趣,日后长大成人即使无法成为足球运动员,至少也可以当观众或带领自己的小朋友玩足球,让足球一代传一代”。不难看出,日本学校足球职业化进程的着力点是富有远见卓识的,而且是从长计议的策略下逐步推进扎根基层人口的。而日本足球从传入到师范学校的传播,促进足球运动在日本国内的普及,为往后迈向职业化之路奠定了基础。通过日本足球协会对竞技足球的推进与大学间足球竞赛的举办,使足球运动突破学校体育的格局。
日本企业运动俱乐部在日本运动的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供国家竞技运动的优秀人才,也有利于全民运动环境的兴设。因此厘清日本企业运动俱乐部足球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助于了解日本足球运动业余时期的发展与走向职业化的缘由。明治时期的日本是以组织产业为发展重心,但当时因工作时间过长与工作环境恶劣等因素,造成结核病、劳工暴动、劳工高离职率等社会问题,企业运动俱乐部就是在此社会环境中诞生。企业主希望通过运动俱乐部,增强员工的健康、抑制劳工暴动与改善不良的企业形象。20世纪初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年会明确地规定了业余选手能参赛的资格,加上二战后,日本的经济高度增长以及电视普及,日本的企业运动俱乐部到达了此时期的最高峰。在极度重视运动俱乐部发展下,各企业纷纷投入大量资金于运动俱乐部,期望通过提升运动俱乐部的竞技实力,使运动俱乐部在企业间的联赛能有优异的表现,借此吸引媒体的目光与博得新闻版面,进而提升企业形象[4]。而探究此时期高投入背后的主要动力,在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明文禁止企业不得直接使用业余运动俱乐部与选手做企业宣传活动,因此企业希望通过运动俱乐部联赛上的优异表现,吸引新闻媒体的注意,间接通过新闻媒体对企业间的联赛报道与报纸的刊登,提高企业曝光率进而达到企业形象宣传的终极目的。可好景不长,随着奥运规章的修改并承认职业选手的参赛资格、卫星放送的普及使民众将焦点转移至更高水准的国外职业赛事,加之泡沫经济的破灭使企业面临财务困境,无多余资金提供运动俱乐部的运作,这对企业来说运动俱乐部的宣传价值萎缩,只好废除运动俱乐部以减少成本开销。
1964年日本足球国家代表队参加东京奥运会并在半决赛中惨遭淘汰,由于足球国家代表队都是由大学生所组成,比赛暴露缺乏实战经验的缺点。赛后时任日本足球国家代表队总教练的Dettmar Cramer总结认为:“若不采用全国联赛制度,日本的足球竞技力并不能强化。”[5]因此,日本于1965年成立了足球联盟,其目的在于通过全国性的联赛增加比赛经验,加强实战能力,以达成竞技实力提升的目的。从大学团体间的校际联赛到全国企业联赛后的衔接,日本足球联盟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使日本足球开始朝更全面的竞技发展。创立初期,仅有8支企业队伍,并于1965年6月6日展开第一次全国业余足球联赛,由东洋工业足球部拿下首届的总冠军。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日本足球国家代表队洗雪前耻,勇夺奥运足球赛的铜牌,此时可说是日本足球的巅峰期。但好景不长,由于日本不够完善的足球环境与未臻专业的运动组织,使得日本足球联盟原本潜在的问题逐一浮现。于1968年后,日本足球联盟每场赛事平均观众人数在3000人以下,可谓每况愈下,尤其在小规模场馆举行日本足球国家代表队的比赛,观众人数更是有限,低迷的观众动员人数可说是日本足球联盟的寒冬期。而日本足球联盟所面临问题日益凸显[6]:一是比赛场地不甚完善。起于1990年,全日本没有一座符合国际规格的比赛专用场地,更遑论其他运动竞技场地可提供世界杯足球赛之用。至于练习场的部分,虽有不少企业设有自己的练习场地,但因缺乏管理,到冬天时草地枯黄,加上排水设计不良,下雨时场地积水等问题,无法提供选手合宜的练习环境。二是企业指导的限制。企业业绩往往左右球队的生存,企业球队会受母体公司业绩所左右,即使球队战绩不错,仍会面临解体。以横滨飞翼为最典型的例子,因为此队伍为全日空、佐藤工业两家企业所共同出资,但后来佐藤工业的业绩不振,因而宣布退出,导致最后横滨飞翼被其他球队合并。所有足球员是属业余性质,平时身兼公司人员,因无法专心投入足球练习,导致足球的竞争力无法再继续上升。
业余运动与职业运动是荣辱与共的共同体,职业运动无法脱离业余运动而诞生,也无法自外于业余运动的根基来发展。而此时期通过企业资金的投入与日本足球联盟全国联赛的发展,为日本足球竞技实力的提升做出相当大的贡献,但其后因此比赛场地不甚完备与企业指导的限制,使足球的竞技发展受到限制;加上1984年洛杉矶奥运接受职业运动员开始,运动已开始朝向全球职业化的发展,而后卫星转播的普及,民众能第一时间观赏国外职业运动赛事,使现有日本足球业余体制面临考验。最后到了1980年代末期,日本的泡沫经济开始瓦解,不少企业因而废除运动俱乐部,以降低负担。为了使足球能持续发展,日本开始认识到足球职业化是唯一方式,因此催生出日本职业足球联盟。
日本政府顶层认识到足球整体战力提升是无法凭业余模式来解决,因此渐渐产生发展职业化的念头。适逢1984年洛杉矶奥运,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首度承认职业运动选手的出赛权,加上1985年10月26日日本足球国家代表队于世界杯资格赛中不敌韩国,因此各界开始思考足球职业化的问题。
2.3.1 萌芽期
韩国在1983年成立职业足球联盟,成为亚洲地区首先足球职业化的国家,并在1985年10月26日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击败日本足球国家代表队,使日本无缘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此一事件震撼日本足球界,让日本人见识到韩国成立职业足球联盟后,足球竞技实力的提升[7]。赛后日本足球国家代表队队员公开向媒体表示:“日本足球再不职业化就无法与南韩抗衡了”,间接促成日本足球联盟在1988年3月重整委员会,以期改善日本的足球环境与提升足球的竞技实力。尽管在1988年所召开日本足球联盟重整委员会,但此次会议未重视职业化的方向。但虚心至极的日本足球联盟在1989年3月召开第二次会议时再次向日本足球协会提出“日本足球联盟草案”,整体上开始正视职业化的议题。同年6月首次宣布成立职业联盟,日本足球协会又设置“职业联盟检讨委员会”专责收集各国足球职业化的发展情形以完善职业化方向。
2.3.2 准备期
日本足球协会设置“职业联盟检讨委员会”后,便进入了日本职业足球联盟准备期的阶段,此阶段确立了组织的理念与活动方针:日本足球水准的向上与足球的普及;振兴丰富的运动文化与促进全国人民身心的健全发展;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亲善的贡献。1990年3月职业联盟检讨委员会实施说明会,并提出联盟的参加条件(如表1)。同年6月函请日本足球联盟各队伍参加职业联盟,并在8月成立“职业联盟筹备机构”。
职业联盟检讨委员会提出参加邀请后,有20个团体表示有参与的意愿,经过职业联盟筹备机构的讨论后,于20个团体中选出符合资格的10个团体(如表2),并在1991年2月举行职业足球联盟10支球队的公布说明会。1991年7月,发表正式名称“日本职业足球联盟”,同年11月成立“财团法人日本职业足球联盟”。
表1 职业联盟参加条件
表2 职业联盟成立初期的十支队伍
2.3.3 正式比赛
观众欣赏是打造职业运动氛围的前提,深知此要务的日本职业足球联盟在正式比赛前为吸引观众目光也用力颇多。对此,笔者在台湾游学期间,对长期密切关注日本足坛的台湾足球协会技卫总监钟剑武先生进行了访谈:“当初,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也知道职业运动的成功在于观众群,因此为了拉高人气,联盟在起步的时候启用了不少策略。他们先使用由外往内的方式,在外部大量运用宣传、广告的方式植入人心。如何在还没开打就成为学生民众的话题,让他们好奇、产生兴趣,还在欧洲的电车、公车上贴上海报,因为20年前去旅游欧洲日本人很多,而且要是广告在日本他们可能不太会注意,因为在日本广告太多了,但是在国外都是英文的环境,若是出现日文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注意,等他们回到日本,他们就会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宣传,这算是他们的手段之一。至于对内的部分,他们也知道有人气但若没有人买票,也是没用。因此在卖票上也运用一些方式。日本足球联赛是在星期六开打星期天休息,于是他们就从星期一开始卖票,星期一打五折、星期二打六折、星期三打七折、星期四打八折、星期五打九折,星期六当天买完全不打折。因为高中学生没什么钱,所以他们若想看一定会挑星期一买票,这样一来星期一就会有一大批学生先来买票,大约过完周一就会卖掉一半以上。”
在日本职业足球联盟策略的运用下,1993年5月15日,川崎绿茵对横滨水手的开幕赛,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收视率高达32.4%,全日本将近四千万人在收看职业足球赛的转播,对以往只有职业棒球与相扑的日本社会,开启运动发展的新篇章。但日本职业足球联盟并不因此而自满,他们深知职业运动的基础在于观众,除了透过教育向下扎根之外,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也积极地开发新的潜在观众群,就此在访谈中钟剑武先生也提及:“从2005年之后,他们开始注重女性观众群的开发。联盟知道日本还是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大宗,日本妇女平时在家打扫带小孩时间比丈夫长,倘若来球场看比赛也一定会带小朋友来,这样又可增加观众人数;二来因为球场女性变多了,在女性的加油下,球员一定会表现得更加努力;三来因为球场女性变多了,更会吸引更多的男性来看球,运用这种方式,观众就会越来越多,最近韩国也在学习日本这种方式。”从筹备到正式比赛,日本职业足球联盟的筹备只花了短短五年的时间。虽说过程中遭受不少守旧派人士的极力反对,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日本还不适合发展职业足球联盟。但从开幕战的高收视率,到2002与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日本队晋级前十六强,以及2012年伦敦奥运的惊人表现等,都证明日本足球朝向职业化的发展。切实提升了足球的收看人口、参与人口与经济实力,进而使日本跻身为世界足球强国。
日本从足球传入到发展职业运动体系仅百余年,并于日本职业足球联盟成立的十年内,使该国跻身于世界杯十六强,成为世界足球强国之列。回顾日本足球职业化的过程,造就日本足球快速发展的因素,以下几点可谓基础中的中流砥柱。
日本足球在职业化过程中对于运动参与人口的组建相当重视,通过师范学校的传播与其后文部省于1958年将足球运动纳入中小学正式体育课程等方式,为足球运动参与人口打下基础,其后在日本足球协会、大学与企业定期举办足球赛事下,吸引众多爱好足球运动人士的参与,使足球运动参与人口更上层楼。即至职业足球联赛开打,由于日本职业足球联盟策略的运用得宜,足球运动参与人口达到高峰。不论文献资料记载或访谈者的长期观察,皆显示日本从足球传入初期抑或职业足球联赛开打至今,足球职业化的过程中,日本相当重视参与人口,从而为日本足球快速发展奠定成功的基础。
日本足球于职业化的过程中,对于运动参与人口的建立则是采取由下而上的建立方式。从师范学校的传播到文部省将足球运动纳入中小学正式体育课程,透过教育体系的力量打下运动基层人口,其后在日本足球协会、大学与企业的推波助澜下,透过竞赛的方式慢慢使足球脱离基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足球竞技化的基础,最后在此基础上,透过职业足球联盟的成立,使日本足球走向高峰。此外在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于设立前所提出的球队参加资格当中,为确保参加球队能保有长久的竞技实力与选手养成的一贯体系,明确要求加盟球团除了需拥有参加日本职业足球联盟的一线与二线队伍外,另外还需下设19岁、16岁与13岁以下的青少年队伍。这种自下而上运动体系与梯队的建构,为日本足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球人才和参与人口。仅以日本足联注册的6种选手中的“小学生组从2000年的23.3万人到2005年的28.3万人”[8]的增长就能看出这种梯队的优势。
日本锁国政策的瓦解,宣告西风东渐。在明治政府“富国强兵”与“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日本人开始积极接触、学习西洋文化,而近代运动之一的足球也跟着此股洪流传入日本;随后日本足球随着国际业余运动趋势的影响,建立起企业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模式;其后又因奥运规章的修改并承认职业选手的参赛资格、卫星放送的普及使民众将焦点转移至更高水准的国外职业赛事,随着泡沫经济破灭而使企业面临财务困境,又在此背景下决心废除运动俱乐部的方式;最后受全球职业化的风潮与近邻韩国足球职业化的刺激而催生出日本职业足球联盟。在历史梳理中,不难看出在西化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下,日本足球的发展过程呼应全球足球职业化的风潮,日本足球顺应时势逐步走向职业化的发展与其坚持改革的态度和迅速快捷的行动紧密相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梳理日本足球职业化进程后再反观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发展,不禁令人有种“奔逸绝尘而膛乎其后”之慨。中日文化“一衣带水,两襦咫尺”,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镜鉴从未中断过,因此从其职业化历史中汲取理念营养也是当代应有之义。首先是接地气的文化培植策略。“没有文化的足球是沙漠足球”[9],而文化氛围的营造却并不容易。日本为了培植足球文化可谓煞费苦心,从青少年,从日本女性以及日本企业切入等手段,可谓在从长计议中扎实前行。其次是合理的组织。要做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规模的事业,必须要有合理的组织。职业化球员是万里挑一的结果,因此只有拥有庞大的后备力量才能成就挑选的余地。日本每一个职业球队下面的四个梯队,甚至6个层级的人才组织架构使得其人才保障坚实而卓越。最后是虚心的态度。日本民族心理文化是强烈的耻感文化,这种文化理念中往往崇拜强者。这就使得日本在模仿先进文化中不断前行,逐步强大。其职业化历程中向欧洲、韩国、巴西等学习的举动无不与耻感文化下的虚心态度息息相关,同时也造就了球场上运动员顽强的拼抢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