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调查

2019-12-04 00:55田丹
读天下 2019年36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

摘 要:具有“三千年文明、三百年荷花、三十处美景”之称的安龙县,是贵州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姿的民族风情,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令人如痴如醉;精湛别致的苗族手绣,展现别样的艺术魅力;布依八音、布依山歌,苗族飞歌,婉约动听;苗族板凳舞,欢快活泼;古法造纸、水磨制香,工艺原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表达着安龙县各民族的个性特征、亲和力与凝聚力,是安龙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促进民族团结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承情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 安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工作

(一) 加大经费投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有序开展

近年来,安龙县不但管好用好上级下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更大的发挥效益,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大量的活动经费,用于举办布依山歌大赛、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全国武术之乡武术表演,选拔和培训队伍,参加全国和省州举办的各种体育文化赛事和活动,支持各乡镇开展春节文化活动和举办民族节日。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深入推进

2005年6月,我县按照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求,积极行动,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第一、二、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中,我县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毛杉树歌节”、苗族“板凳舞”、布依族“水磨制香工艺”等三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至今,又陆续将“布依族武术”“梓潼戏”两个项目申报为省级第四、第五批保护名录,截至目前,安龙县省级非遗名录数量达到7个。

(三) 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

各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和学校也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办法,开展苗族板凳舞、布依八音、民间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村寨、进社区,加大了传承力度。同时,扶持公司、企业开发民族美食、特色工艺产品,打造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吸引外来游客,以此推动安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二、 齐抓共管促“非遗”

(一)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认识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营造保护的社会氛围,丰富“文化遗产日”活动内容,提高干部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综合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报道;汇编《安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并分发到机关、学校、社区等,来扩大宣传普及面,从而提升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 鼓励各种传承方式

一是鼓励个人、家庭、群体传承方式,授予这些保有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证书、称号,建立传承人保证制度,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其他补贴,并要求他们做好所保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二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覆盖面。

(三) 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比赛、民族文艺汇演等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搭建展示舞台,让群众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达到全社会理解和支持的目的。

(四) 积極开发文化产业

加强对民间工艺品的搜集、挖掘和组织工作,扩大民间工艺品的影响,拓展民间工艺品的市场。开展具有安龙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自然村寨(能集中反映原生态文化的、建筑风格有特点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特色的,如坝盘、打凼、香车河等),建立保护区加以保护和利用开发,实施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

(五) 建设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保护中心),落实编制和人员,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人抓、长期抓。同时加强民间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并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让他们更好地为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服务。

(六)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

整理建档,按照全国统一的编码进行登记并分级建档,形成资料库。并采取数字化与网络化等保护方式,利用音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记录,利用光盘等存储介质或建立数据库进行保存,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资源共享。

(七) 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

积极组织建立新的农村文艺队,恢复老文艺队,以奖励的方式给予文艺队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帮助解决服装、道具、剧本和辅导等问题,大力扶持优秀文艺队,让其起到带头作用,发挥文艺队的作用。

(八) 极力争取社会共同参与

采取成立民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的保护方式,把一些有共同知识、技能、爱好的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贡献。

作者简介:

田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