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2019-12-04 06:24张琛
决策探索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创新

张琛

【摘要】要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课程化、规范化建设,需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总体要求,用大历史观化育为人,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把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需求导向,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频共振,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着力实现新时代纲要課实践教学创新。

【关键词】纲要课;教学;实践;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关键课程的重要环节。这“八个相统一”全面总结了思政课教学的科学规律和实践经验,不仅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开展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践教学而言,要深入推进其课程化、规范化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要从教学内容、思路方法、授课形式、工作机制四个方面切实落实“八个相统一”的总体要求,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创新《纲要》课实践教学。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促进教学内容系统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纲要》课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纲要》课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必须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把立德树人贯穿《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始终,把道理讲清讲透,以理服人。

(一)用大历史观化育为人,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纲要》课从课程性质上来说是思政课与历史课的统一,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就是说《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历史的学理性来展现,而历史的学理性必须具有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纲要》课实践教学必须在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道理讲清讲透,以理服人。必须注重讲理论,而不是轻意下结论;必须注重讲原理,而不是注重讲故事;必须注重思想性,而不是注重戏剧性,把中国近现代史放到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当中分析和研究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从中华民族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认识和把握中国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通过生动、具体、深入的纵横比较,给学生讲清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培养青年学生读经典、悟原理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矢志成才报国。

(二)把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可见,欲成才必成人,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目标绝非一日之功。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工作始终,教学不能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要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将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体到《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线,用宽广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突出“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历史逻辑的角度了解国史、国情,认清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实践逻辑的角度深入理解当代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人类格局和全球视野,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促进思路方法科学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依托的思政课,《纲要》课实践教学必须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教学实践。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纲要》课是在讲述“史”的内容中阐明“理”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在课程建设中一方面要切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有机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全过程,用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历史观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确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认识分析、总结提高,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强大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坚定中国自信,用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中国正能量,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历史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历史传承和现实关照中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引导和论证,旗帜鲜明讲真理、立场坚定批谬误,帮助学生看清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真相”的幌子歪曲历史,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险恶目的。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波浪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辩证运动过程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纲要》课作为思政课之一,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既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更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想政治理论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纲要》课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探索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重要阵地,对创造性地把教科书与新时代中国这本大书有效融合,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以广袤的大地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好教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同时,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含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在实践探索中进行理论创新,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现《纲要》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促进授课形式规范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就是‘社会主义,这是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我国教育制度的性质、育人目标以及思政课的功能决定了思政课不仅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也具有特殊的难度。《纲要》课和其他思政课程一样,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而《纲要》课本身又具有内容多、变化快、跨越时间长的特点,不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实践教学旨在将思政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坚持需求导向,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策划者和组织者,要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一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紧密结合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根据教学实际细化活动主题和具体形式,按照“调研预备—策划部署—指导提升—活动展评”四个环节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二是强化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课堂上强化互动讨论环节,通过与教师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促进教学相长,深化理论认识;从形式上设计微视频拍摄、实地调研等引发思考、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的热情。三是以讲促学,以微课堂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把理论“讲出来”,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活动中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微课主题,确定课程目标,分析重点难点,梳理逻辑关系,明确授课思路,最终帮助学生完成授课方案设计及讲稿撰写,启发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讲出来”,用理论课原理解決思想上的实际问题。四是满足广大学生“走出去”的实际需求,深入挖掘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的实践育人资源,合力打造街道社区志愿帮扶、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讲解、高新技术企业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协同体系,充分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历史成就,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突出理论课的“实践性”创造条件。

(二)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疑难问题时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奔着问题来”“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课堂教学是传授理论知识的主渠道,而《纲要》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困惑出发,以用理论课原理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启发学生思考,破解学生困惑,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上的思考题放到实践教学中回答,将课堂上灌输的知识放到实践教学中消化,切实增强学生获得感。实践教学从“问题”开始,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寻找答案,发现新的问题,再进行深入思考,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实践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理论认识的螺旋上升。但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注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为根本依据,与教材中的主流观点保持一致。史学界对于部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左,但《纲要》课的本质是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问题导向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学生摒弃错误观点,坚定政治立场,树牢理想信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使教学工作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理论上引导学生,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效果上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促进工作机制长效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纲要》课实践教学要实现“强化”和“内化”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队伍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通盘考虑,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育人长效化工作机制。

(一)坚持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频共振,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纲要》课实践教学需要实现“统一性”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明晰教育教学各方职责,形成职责清晰、协调统一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专业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学工队伍负责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组建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联合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深化两支教师队伍合作教学,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师的理论指导,着力提高实践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要与课堂教学高度统一,制定规范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对每门课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需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及建议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给予明确规定,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五同”。即同对象(覆盖全体学生)、同目标(每门课程及其各单元的教学目的和针对的学生主要思想问题相同)、同内容(每门课程的单元内容相同)、同问题(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共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同考试(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与课堂教学考试成绩共同构成学生的成绩)。同时,《纲要》课实践教学也要注重“多样化”发展。要切实增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避免模式化、形式化,需要实践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探索思想引领类、文化育人类、实践育人类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认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实现实践教学活动“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二)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

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相融合的大思政育人体系。遴选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和团干部组建青年讲师团,开展党史国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利用网络及新媒体平台,邀请模范典型、专家学者等开展系列讲堂,全面系统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多重视角和学科视野、鲜活生动的主题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发挥思政选修课灵活多样的特点,探索形成“课程+社团+实践”融合的课程建设思路,平衡思政课程体系的育人深度和广度;纪念活动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情感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理论类社团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在国庆节、党的生日、五四运动纪念日、长征胜利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日,开展集中纪念和交流学习活动,强化纪念活动的仪式教育感召作用,注重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各环节,引导广大学生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爱国精神,投身伟大实践。在不断打造围绕《纲要》课的“外围阵地”的过程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第一课堂的显性教育与第二课堂的隐形教育有效融合,不断深化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纲要》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提升课堂教学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养成,更是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關键环节,需要高校从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研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协同推动,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合力,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科学统筹规划,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田鹏颖.思政课创新要坚持政治性与

学理性相统一[N].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3-25.

[2]刘才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

几个关系[N].光明日报,2017-07-14.

[3]胡浩在,施雨岑.打牢学生成长成才

的科学思想基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综述[N].新华社,2019-03-17.

[4]卢旭东,肖铁岩.“中国近现代史纲

要”课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8,(3).

[5]李殿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历史观[J].红旗文稿,2018,3.

[6]安娜.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牢牢坚

持八个“相统一”[N].光明网,2019-03-24.

[7]李捷.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

动和新时代新思想的创立[J].红旗文稿,2017,(23).

[8]刘建军.怎样才能上好高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J].求是,2019,(8).

[9]习近平谈科学方法(习得·科学方法)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6-28.

【本文系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15JDSZK1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校团委)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