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晨钰
老书虫书店(摄影师 Shine)
11月9日,是个周六的夜晚,天气预报说北京当晚有雨。
晚上六点半,雨还没有落下来。扶着红墙,踩着老书虫书店标志性的书名台阶直上2楼。一开门,热气撞个满怀,里头已满满当当挤了差不多一两百个人。
薯条、汉堡、啤酒的气味如同无孔不入的英语、中文、法语、俄语,在这里混作一 团。
这里是北京夜生活最热闹的三里屯。老书虫隐于南三里屯路4号院,透过二楼大厅的玻璃窗向西望,洲际酒店的网格状霓虹在60秒里变了百般模样;再往北,则是灯红酒绿的酒吧一条街。而“老书虫”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把屋顶布幔映得绯红,人们正在进行一场告别。
11月5日,北京老书虫书店发布了一则重要通知,宣布由于未能续租,不得不暂停老书虫的业务。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太突然的通知。毕竟老书虫已经在这个小院中经营了14年。从2005年开始,这里成为很多外国人、中国人时不时就会来坐一坐的地方。这是他们的会客厅,也是他们的书房。木质书架上层层叠叠摆着各种书籍,有新有旧,有中文有外文,不讲章法,是有生活气的杂乱感。
通知一发出,阅读量很快就10万+了。短短几天里,240平方米的书店络绎不绝地迎来了前来告别的人。有些专门从数小时车程之外的家赶来,有些下了飞机直接拖着行李箱而来,有的带着空购物袋扫走了一批书……
老书虫书店(摄影师 Shine)
11月9日晚上,脱口秀演员Tony Chou也来了,他为老书虫组织了一场告别演出及派对“不可抗笑(Can't help but laugh)”。2014年3月22日,他在老书虫做了第一场中文脱口秀。他记得第一次来到这里,“就像到了国外一样,没想到北京还有这种地方”。不大的空间堆满了外文书,往来多是居住在北京的外国人。
Tony认为,老书虫是“中国高品质单口喜剧”的发源地。单口喜剧演员石介甫就是从老书虫一步步走上台的。当时的石介甫每次只有5分钟时间讲段子,上台前紧张到身体发抖。每个月一两场演出,每次200多元的演出费只够支付他当时最大的“奢侈品”——一杯悠航精酿啤酒。
初次上台的石介甫踢翻了前排观众的酒杯,“那是属于演出的高潮部分”,Tony笑着说。差不多6年后,石介甫成了上过《奇葩大会》的脱口秀大咖“石老板”。
在Tony看来,老书虫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在这里外国人了解中国,中国人看到世界。
老书虫最开始是几个异乡人为更多异乡人而建的书店。
2002年,Peter在北京认识了Alexandra Pearson。这是Peter来北京的第二年,那时他还是《每日电讯报》的驻华记者。Alex则是一位英国外交官的女儿,她在北京最大的烦恼是找不到最新的英文读物,“当时只能从政府运营的外文书店买到狄更斯和奥斯汀”。她记得每次从英国来北京的朋友,总是会带回满满一罐马麦酱和一箱子英文书。
两人一拍即合,要创造一个能看英文书的地方。不久,Alex从朋友那里买到了1500多本英文书。她把Peter叫去一起搬书,把这些藏书放到朋友开的咖啡馆,勉强算是个“图书馆”,还组织了读书会。2004年,Alex赶在一场读书拍卖会结束前的30分钟里狂扫了3000本英文书。
最开始那几年,随着北京建设的推进,Alex不得不“像个寄居蟹一样”四处迁徙。2005年,一家餐厅正从三里屯南街小院搬出,Peter和Alex就把这里租下,从此,有着漂亮棚顶和窗户的“老书虫”就在这里窝了14年。
从刚创立到现在,老书虫有大约25000本藏书,其中一万多本都是外文书,最初来这里的读者也有三分之二是外国人。
2017年左右,无暇顾及书店经营的Peter让David做了自己的继任者。David來自美国新泽西州,自称是个“东北人”,原来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体育电视网ESPN STAR SPORTS驻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David来中国三十多年了,爱吃饺子,爱打麻将。
2011年,旅游杂志《孤独星球》将老书虫评选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与它相提并论的还有法国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美国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名声在外的老书虫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老书虫经理Michael说,走进老书虫,总能看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他在这里遇到过学相声的德国男孩,一袭灰布马褂,脚蹬平口布鞋,一扬手就是标准的相声范儿。你也能看到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用普通话讨论中国明清历史。有人说,这里是全北京中文说得最好的外国人扎堆儿的地方,也有人说,它是三里屯角落里的文化绿洲。
《孤独星球》的评语这样认为,老书虫“比一个好书店该做的做得更多”。Peter曾在受访时表示,“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不存在真正的通过讲座、阅读等促进作家创作的整个文化氛围。在那些沙龙中,人们可以参加很多活动,与作者见面、进行讨论”。从创办之初,他就没有把老书虫单纯定义为一个书店,他希望这里能时常发生有趣的事。因为往来有记者、学者、外交官和作家等,除了组织文学节,老书虫还会经常举办文化活 动。
2007年,老书虫开始举办文学节。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勒姆·麦凯恩、中国作家莫言、毕飞宇、阎连科等都曾参加过老书虫文学节的活动。
环视老书虫,墙壁上挂着很多作家、记者、学者照片,据说只有来过这里才能被挂上去。Michael熟练地向本刊记者介绍,周二是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周三是中国游戏,周四会有科幻迷活动和贝多芬音乐会,周五则是北京故事专场,周六王牌就是Tony主理的幽默小区脱口秀……前不久的万圣节,外国人和中国人在这里一起庆祝,一边画鬼脸,一边画《山海经》《西游记》里的精怪。
信剧团负责人屠彬甚至还在老书虫办过一场“剧场婚礼”。她之前是做文化交流工作的,为了办活动了解过老书虫,很喜欢这里的氛围,食物味道也不错。
从没办过婚礼的老书虫接下了这个活动,还安排了周六最好的时间段,在餐饮安排上也完全照顾了一对新人的预算。“跟这里的人打交道,是件很舒服的事。他们特别愿意帮助其他人去完成他们想做的事。这让我觉得,自己是被很认真对待、尊重着。”屠彬说。
Tony Chou为老书虫做了告别演出(摄影师陈琦)
那场婚礼对屠彬来说,如同那天午后的阳光一样温暖。五六十个朋友,在这里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分享彼此的故事,时间过得飞快。
对她来说,为人完成心愿的老书虫也是个“认真卖书的地方”,总是把书变成人们聊天的媒介。直到现在,每次要送朋友书或是礼物,她还是会来这里逛逛。
2017年北京大暴雨期间,外面积水严重,老书虫室内漏雨。即便如此,还是有上了年纪的读者蹬着自行车过来。在门口抖落一身雨水,从雨衣里掏出两本书,换好没读过的书,转身又扎进大雨里。
一年365天不休息的老书虫曾因装修暂停营业。让Michael没想到的是,有个读者看前门没开,竟然顺着厨房楼梯进入满屋子都是土的书店。Michael问他进来干什么,“我来找两本书,没事儿”,对方边说着,边掀开防尘布钻了进去。在Michael看来,尽管现在老书虫的会员不超过两千名,但大家都是死忠粉,每个人对这里都是有感情的。
11月5日,闭店的消息一经发出,媒体人罗昌平就第一时间转发。2015年,他刚刚搬到这个院子里办公,与老书虫直线距离不过3米,站在会议室就能看见书店露台。
老书虫是他每天都会经过的地方。搬过来不到一周,罗昌平就踏进了这家书店。在他印象中,“这里的陈列不算新潮,但有一種历史的积淀感,不特别庄重,但又很经典的感觉”。
他把这里当做自己的会客厅,约见朋友、跟合作伙伴来个头脑风暴,亦或只是下午犯困,来这里坐一坐,喝杯咖啡。
罗昌平说,如果一定要在三里屯找到一个值得自己回味的地方,那就是老书虫了,“它就像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堡”,人们可以在这里看书会友自由表达,自在得如同在自家书房和客厅。而这个“城堡”的关闭,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断代”,人的记忆也会随这些空间而去。
晚上12点多,窗外的雨已经很大了。
没人注意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落下的。一转眼,就已如注。
长达4个半小时的脱口秀演出终于结束,22位演员轮番上场,还有人因为时间不够没能登台。David说,“这场雨是想把所有人都留在这里,让这个派对别那么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