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良:事业无穷年 丹心荐轩辕

2019-12-04 07:17唐瑭
科学导报 2019年68期
关键词:东南大学草稿院士

唐瑭

孙忠良(1936年8月~2019年6月29日),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60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孙忠良院士  资料图

1 中流砥柱,撑起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孙忠良院士1936年8月生于上海,1955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自此,他的人生轨迹从来没有离开过东南大学四牌楼二号。人们眼中的孙院士一直精力充沛、和蔼可亲。他永远元气满满,永远不知疲倦。他朴实无华,看起来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傅”;他大公无私,总是把年轻教师的成长记挂在心上;他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担子……只有孙院士身边的人才知道,这位超然脱俗的老院士生前被癌症折磨了多久。

1980年,一个德国天文代表团到紫金山天文台参观。当外国友人看到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时,惊讶地询问其中的毫米波本振来自哪个国家。

当德国朋友得知毫米波本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时,代表团成员纷纷觉得特别意外。实际上,那个毫米波本振就是出自孙院士之手。由于在开发毫米波频谱上的突出贡献,孙忠良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东南大学申报建设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参观了其他老师的实验室之后,评审组没有发现需要的亮点,准备“打道回府”。

在时任校长韦钰院士的挽留下,评审组一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位于中心楼里的孙忠良院士实验室。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专家组发现了一件宝贝——为“七五国防重大预研项目”研制的集成前端。

评审组眼前一亮,当即表示将考虑在东南大学建设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经专家组会议评审通过后,1991年年底,东南大学正式启动建设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东南大学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投入的500万元人民币和100万美元外汇建设资金。

2005年,学校动员教授们申报国家“973项目”,孙忠良院士以70岁的高龄牵头申报国防“973项目”。孙院士不辞劳苦,和项目组成员一起奋斗。结果项目的申报非常顺利,2007年项目申报成功。這个项目的研发成果非常丰富,研制出当时国际领先水平的900GHz亚毫米波收发前端。这是孙忠良院士继在8毫米和3毫米波段的开创性工作后,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2  “眼高手高”,让旧电路变废为宝

弟子们说:“每次去找孙院士,他不是在搭电路就是在测电路。”2011年,看到安检领域普遍使用价格昂贵的美国L3成像仪,孙忠良院士非常着急,他计划研制价格低廉而性能相当的毫米波成像系统。孙忠良院士亲自画系统框图、做电路、搭建系统。

孙院士的一位学生曾说:“我们对孙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经常看到孙老师三下五除二就把一个我们调不好的、快要报废的电路调好了。”“非常神奇的是,孙老师亲手做的毫米波电路能工作,而换作他人做就是不行!”

实际上,这神奇之处就在于孙院士对各种电路的工作机理、数理模型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正因为孙院士对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和大信号模型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才会对电路中出现的现象了然于胸,在电路调试中显出神奇的“超能量”!

2012年,76岁高龄的孙忠良院士成功地研制出价格低廉的毫米波成像系统原型。通过这个项目,团队的系统设计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忠良院士殚精竭虑,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最后的心愿是构建价格更低廉、创新性更强的毫米波超材料成像系统。为此,他在住院期间还多次跟同事讨论此事,约定出院后一起完成这个系统。没想到,这件事变成了永远的遗憾……

孙忠良院士的博士生杨非副研究员回忆,孙院士习惯手写论文,然后再请他誊抄。孙院士每次交到杨非手上的纸质稿都整整洁洁、字迹清秀,丝毫没有涂改的痕迹。

杨非一直为老师的草稿一点也不“草”而纳闷。有一天,他发现在孙院士交给自己的稿子之外,还有一份真正的草稿。

杨非说:“我那天才知道,孙院士每次交给我的稿子都不是真正的草稿,他已经誊抄过一遍。”杨非建议孙院士以后直接给自己草稿,这样节省时间。

孙忠良院士说:“我重新抄一遍,也是在顺便检查,保证不出错,也方便你誊抄。”孙院士每次都叮嘱杨非帮忙看看有没有错别字。但是,杨非从来没有发现过孙院士的错误。

3  关心后辈,学习科研到工作生活都记挂在心上

孙忠良院士学生不算太多,他非常追求质量,总是毕业一位博士再新招一位。但是,他对每个学生和身边的青年教师都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热情。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志宁一直记得孙院士初次见面时对他的叮嘱:第一,我们做工程的,研究理论是为了解决工程问题。第二,不要把发表论文看得太重了,要发展技术。

实验室技师朱成钰师傅从1986年开始和孙院士一起工作,深深钦佩孙院士的人格魅力。15年前的一个夏日,人事处的一位老师好奇地问朱成钰:“老朱啊,你和孙院士什么关系呀?这么热的天,孙院士为了你评技师的事,来我们处里两趟了……”朱成钰说:“我之前并不知道孙院士为我的事这么费心,听说了以后特别感动!”

杨非博士毕业后留校,一时无法解决住处,孙院士获悉后,自己想办法帮杨非在学校附近借到宿舍,让其安心工作。几年后,又安排杨非出国访学,还早早地询问他钱够不够用,帮他申请经费,叮嘱不光要开拓眼界,还要学真本领,按期回国。

杨非清楚地记得初次见到孙院士时的情景:微波楼的小院里,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落下来,两位中老年“师傅”坐在树下聊天喝茶。年轻一点的师傅问:“你找谁?”杨非回答:“孙院士。”问话人指着身边的另一位“师傅”说:“诺,这位就是!”杨非感到大吃一惊,原来大名鼎鼎的孙忠良院士看起来如此平实!

如今,那位做大事的“老师傅”走了,带着他对母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

猜你喜欢
东南大学草稿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The Inventor of Basketball
东南大学迷惑招生行为:学弟学妹们!等你们来报到
跟踪导练(四)3
不能多写一个字
不能多写一个字
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从市场营销视角优化大学品牌形象研究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