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文化”互动融合背景下如何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2019-12-04 06:24吴永满何珍怡
决策探索 2019年22期
关键词:校地校园文化融合

吴永满 何珍怡

地域文化为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校园文化则促进了地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韶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内容包括考古、生态、禅宗、名人、红色等多个方面。但 “校地文化”互动融合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为此可以通过强化互动融合理念、搭建互动融合平台、完善互动融合机制、设计互动融合路径等策略,来构建具有韶关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根据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和结果。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构成,对内具有凝聚和约束作用,维系学校良好的教学科研秩序,对外具有影响和辐射作用,展现学校良好的形象和气质。

(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即自然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人文历史空间)内,通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为本地域人们感知、认同、传承下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造就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大的地域文化又可再细分,如岭南文化由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韶文化等组成。各个地域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我国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

(三)韶文化概念

韶关地处广东北部,有2100多年历史,由于处在较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域划分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岭南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化支系。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文化类型,在文化形态上既表现出与岭南文化的同一性,又表现出自然与人文各方面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主要有以马坝人遗址为代表的考古文化、以丹霞山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南华寺为代表的禅宗文化、以“风度”“风烈”“风采”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和以红军长征途经地为代表的抗战红色文化。

(四)“校地文化”的关系

1.地域文化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基础。每所高校都坐落于特定的地域,无论层次高低、规模大小,都受该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内的地理地貌、气象物候、人文历史、风土习俗、精神风貌等都会深刻影响和制约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逐渐地与地域文化趋同,产生共鸣,形成文化认同,进而反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能为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肥沃土壤和充足养分。

2.校园文化促进地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高校可以利用人才优势,大力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深入挖掘该地域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在文化典籍、古址遗存、民俗方言、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产生一批具有地域特征的科研成果,对保护地域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参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对形成地域文化产业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发挥人才和智力资源,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能促进地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五)“校地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但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能成为互相影响和作用的两个不同主体,两者具有天然的內在和外在联系,能直接或间接发生影响和作用。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两种文化的拼凑、叠加,更不是谁对谁进行野蛮地入侵和吞并。“校地文化”的融合是两者在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彼此进行选择与判断、整合与保留,相互影响渗透、取其精华,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创新,从而凝结出优秀的文化要素,不断优化自身文化特质。

二、“校地文化”互动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弱化高校的文化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除了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任务外,逐渐承担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使命,通过研究、传播、创新文化,进而影响和改造社会,这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较多地关注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忽视或弱化了高校的文化功能,没有把高校真正列入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导致未能从顶层设计上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更好地发挥文化功能,对韶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二)对韶文化缺乏认同

“校地文化”的互动融合必须以彼此间的文化认同为前提,然而在现实中,高校教师常存有身份优越感,专注于自己的学科和研究领域,认为韶文化是“土文化”,不够高大上,同时大部分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对韶文化缺乏认识和了解,部分教师认为不值得去深入开展研究。这既有韶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也有高校自身认识不到位、不全面,缺乏文化认同的问题。

(三)“校地文化”互动融合缺乏机制

“校地文化”互动融合需要两者彼此间相互交流和影响,开展创新和合作,实现共享和发展。这需要建立在合理、有效、健全的互动融合机制的基础上。现实中,“校地文化”互动融合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对两者互动融合进行战略规划、统筹协调和发展设计,没有形成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内容。第二,“校地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缺乏平台,两者常双轨行走、各自而为,没有定期开展沟通交流、研讨论证,同时在人财物等方面没有形成合力,资源共享效率低下。第三,缺乏评价激励机制,对两者融合互动缺少价值批判和效果评估,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制度,缺少促进两者融合互动的政策引导、项目支持、资金补助、荣誉表彰等。

三、促进“校地文化”互动融合的对策

(一)树立“校地文化”互动融合理念

“校地文化”互动融合需建立在两者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的认识上,基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从实现文化自信的高度上,加强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审视,从而提升彼此间的文化认同度,加强“校地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起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责任。地方政府和高校要加强“校地文化”互动融合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积极促进“校地文化”的常态互动、有机融合。

(二)构建“校地文化”互动融合平台

积极构建“校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是促进“校地文化”互动融合的关键。第一,要设立专门的“校地文化”互动融合管理机构,将地方政府、高校、文化单位进行有效统筹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第二,地方政府、高校要积极建立长期稳定、互惠共赢的各类文化合作研究基地、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共享文化资源,消除沟通不通畅、信息不对等消极因素,定期开展沟通交流、研讨论证;第三,积极开展“校地文化”联合实践活动,如文化宣传与推广、文化产业开发与运用等,积极促进 “校地文化”深度互动融合。

(三)构建“校地文化”互动融合机制

构建“校地文化”互动融合机制能以一定的运作方式让两者有机联合起来,促使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为两者互动融合创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保障两者互动融合有序开展、高效运作。为此,要制定和完善“校地文化”互动融合制度,积极引导、鼓励和规范两者进行互动融合;要制定和完善“校地文化”互动融合激励机制,通过专项资金资助、科研团队建设、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和保障,积极培育文化研究人才队伍,鼓励和引导他们深入挖掘和整合“校地文化”资源;要制定和完善“校地文化”互动融合评价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方進行有效评估和多元评价,为科学决策、制定政策形成准确的参考依据。

四、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选择

(一)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硬件环境的设施和展示,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教育、熏陶、启示等作用。学校的育人环境要充分体现良好的地域生态文化。

(二)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可组织开展一些活动,进一步凝练和提升学校精神文化。与此同时,学校应高度凝练和整合历史传统、价值追求,以及地域文化的精神品质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三)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制度规则和师生员工的制度意识,具有制约、导向、教育和凝聚的功能,它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治校的水平。打造系统、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校园制度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校内外的环境变化和要求,对照问题和不足进行修订、健全,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和学校还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更加开放的资源共享制度,积极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

(四)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习生活中,如从事教学、科研、服务地方以及各类文体艺术等活动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校园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韶文化教育价值,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体系;科研活动中要进一步引导、鼓励和支持师生开展韶文化研究,形成一批有理论创新水平和实践推广意义的研究成果;服务地方活动中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韶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深度参与地域文化产业的开发与运用;各类文体艺术活动中要积极融入和体现韶文化元素,进一步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提升文化质量和品味。

【本文系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韶关历史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G2018011)、韶关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省级项目“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地域历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互动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S20191057606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猜你喜欢
校地校园文化融合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融合》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