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念
现代职场环境中,迷茫感正处在尴尬的峰值。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屈居于焦虑气息蔓延的职场,也不甘心被種种壁垒束缚。他们试图成为职场上的“破壁人”,破开职业的天花板和圈层带来的禁锢,去实现一种工作中向往的自由。
眼下,当数据正成为世界通行的语言,从数据中去获取洞察并创造价值的能力正在成为职场的通用技能。数据技能开始成为一把有力的“破壁锤”。
以下是一群努力破壁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杨艺是一个走到哪儿算到哪儿的人。此时的她在咖啡店里坐着,计算这家咖啡店一个月的流水。她不是这家店的老板,只是一位普通的顾客。杨艺把这个过程称为“普通的算术”,只要几个简单的数据,她就可以算出那个八九不离十的数字,然后和老板核对流水,奖励是得到咖啡店老板的点头确认和一脸惊讶的表情。
这是她的一个业余爱好。杨艺的本职工作是在一家科技媒体做编辑,负责新媒体稿件的编写。通过同样的“普通算术”,她曾经突破了工作中的一个瓶颈。
她所在编辑部里共有26个编辑。杨艺通过统计工作周报发现,因为工作比例分配不合理,虽然人手充足,但是编辑们的原创产能远远跟不上一天三条推送的供应量。杨艺刚来这家公司的前几个月里,他们反复使用原来的旧稿,工作被锁定在一个恶性循环中。
杨艺用算法打破了这个循环。她做了一个稿件编辑的流程画像,剥离开重复动作,根据每个编辑的特点,用精准的数字规定了相应的发稿量。这套系统稳步运行后,稿件库存提高了60%。
从业的第3年,26岁的欧东已经隐约看到了他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广告学专业毕业后,他前后辗转做了两份和互联网相关的工作,由于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和项目,工资一直不高,也没有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就算是应届生,熟悉工作几个月后恐怕也能替代他现在的工作。
在职业焦虑的驱使下,欧东在一年前开始报班学习数据分析。每天下班后学一小时,最初的几个月,他的周末都在图书馆里度过。从Excel开始,一路学到Python,虽然苦但渐渐掌握了成为一名数据分析师的能力。
现在,他在一家金融公司负责业务模块的数据分析工作,未来的路径开始变得令人期待又踏实,这是他曾经从没想象过的职业可能。
晚上8点左右,刘洋走出依然发光的大楼。下班后,他有另外一个身份一“兼职HR”。这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职位,是他靠一个脚本得到的代称。
23岁的他是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工程师,部门里最年轻的正式员工。今年3月,刘洋和其他人一样,收到公司举办内推奖励活动的邮件:如果内推成功的人数达到两位数。推荐人可以得到极其丰厚的奖金。
他对着那封邮件琢磨了一会。当天下午。他找淘宝商家,花了100块钱做了一张简易的海报,附上自己的邮箱,投放到各个学校的论坛中去。
带着不同求职信息的简历向刘洋的邮箱涌来。他用了一整个中午才把收来的简历敲进各个岗位,新的简历还在后台排着队。太慢。他抱着电脑找了间会议室,花了一个小时,用Python工具迅速制作出了一个粗糙的脚本。啪嗒。脚本像现代魔法一样,将近100封的简历在几十秒内分发完毕。
每天晚上10点到11点,他用来运行脚本和回复求职者的留言。后来的6个月的时间里,他投递了5万人次的简历,帮助近100个人成功入职。这名年轻的算法工程师有了一份“副业”,一些HR甚至直接找他要简历。
那个脚本让刘洋分裂出两个身份,也让他成了公司的名人。他去公司的食堂吃饭,抬头望见自己的形象出现在视线前方的电视里。办公室到处立着的黄色的易拉宝上,刘洋的名字被标蓝,放置在了最顶端——内推榜首——每个月都能拿到最高额奖金。夸张的是,他的内推人数往往是榜单上其他人的三到四倍。
他建了一个个人公众号,吸纳更多的求职简历。公众号的粉丝量猛涨到了六七千,他计划再写一个脚本,作为他的替身,扮演客服的角色。
还有一些更加微小的“破壁”实验。
“餐桌上的灯光色温达到3000k时,就餐心情是最好的,4000k会让人心情不畅、紧张、就餐受影响,5000k时人们就完全不想就餐。”家居设计师萧昆脑里有一张表格,记着家居设计中不同数据对人会造成的影响。有时,那张表格是纸质的,他夹在手心里,询问每个客户房屋的居住人数、房间数量、想投入的预算等等。
数据收集后,他把它们导入到可视化工具中,通过VR眼镜为客户呈现方案。那些坚硬的数字进入载体之后,会幻化成柔和的影像,模拟出贴合人心的设计样式。一些数据是大数据汇合后的统计结果,座椅的高度一般为45厘米,门把手高度一般95厘米高,它们最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原则。数据让他精准地掌握到消费者的痛点。
心理咨询师廖昊在用数字了解另一个沉默的世界。2015年开始,他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微信和电话,24小时无偿陪伴聊天。4年后,人数达到了3000人,他根据聊天的情况做了一项统计:抑郁症男女比例为1比6。家庭问题占了25%,自残倾向的有100人,3人自杀。对抑郁问题归类、制定解决方案,是他将他们拖扯上岸的救生索。
一个账号为小希2019的女孩在个人日记里统计了她拥有的所有化妆品的使用时长,用一张excel表计算化妆品应该“持有多少能保证既不浪费也不缺乏”。一支口红一共3克,每次使用0.007克,它可以被使用410次。这场看似毫无意义的计算。是她打破消费主义生活的一次尝试。
数据像一条河流,穿行在不同群体和各行业之间。对它的掌控力成为与时代不可分割的生存法则。不止是当下,对精准数据的崇拜早已贯穿我们的过往。
“数据科学家”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职场是在11年前,由时任领英Linkedln数据产品主管、后来成为美国首位首席数据科学家的DJ Patil创造。因为薪水高,人才稀少,一经出现迅速被冠以“21世纪最性感的工作”。而1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职场中已经掀起了一场全面的“数据风暴”。领英上的那些职人们,浸染在数据的滋养下,越来越有能力用创新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工作,也拓展着自身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留下了一句话,“数学的本质在于自由”。数字是宇宙共通的语言,它美在没有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