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依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以期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实现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组织体系中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全面领导隶属本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工作”,同时强调要把提升组织力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点。本文旨在探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之间的契合点,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路径。
一、组织力概念:乡村振兴情境下的解释
“组织力”一词在管理学中运用较多,被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些研究者从员工的能力、心态、管理三方面建构出企业组织力,包括员工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员工是否形成匹配的价值观和投入度;企业是否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资源支持。从企业组织力的内容架构可以看出,组织力是企业的重要基因,企业特别强调围绕组织目标形成价值共识、提升个人能力和完善组织体系,这对政党组织从理想信仰、先锋模范、管理机制等视角提升组织力有着重要启示。但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发展目标、资源整合、运行环境与政党组织有着重大差别,更需要结合政党本身的特性提升组织力。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组织力”一词虽然出现于十九大之后,但对于组织能力的建设伴随着党的建设的始终。强调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天优势,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需要有力的组织力。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组织力外化为理想感召能力、路线制定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克难攻坚能力、干部领导能力、队伍凝聚能力、群众组织能力等等。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问题研究逐渐增多,对组织力概念的使用和解释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从组织力的表现形式去解释,如齊卫平认为,党的组织力表现为“政党自身组织的发展力”和“政党面向社会的凝聚力”,而党支部在组织体系中的定位决定了它是重要的组织力承载形式。二是从本体与对象的关系视角去把握,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在于“通过党组织撬动对农村社会的全面整合与再造,进而提升政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三是借鉴政党组织力的解析,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作了狭义和广义之分,认为狭义的组织力即基层党组织动员所在基层社会内外力量的能力,广义的组织力即基层党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四是从基层党组织的特定目标任务和职权范围出发,对组织力作了分解式概述,认为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在宣传路线方针政策和带领群众中所焕发的“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或者从法定职责出发,认为组织力包含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蕴含的生命力”、对内开展党内活动的能力及“对外处理与群众关系的能力”。五是围绕组织力与党在不同时期任务的关联来剖析,有的研究者认为在革命时期“建立和巩固基层党组织,保障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在建设时期“注重党组织质量的提升,促进各项重大任务的完成”;在改革时期“探索和变革工作方式,保证改革与发展顺利推进”,都是组织力的核心内涵。还有不少学者直接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出发,认为组织力就是基层党组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整体能力。
对组织力概念的解释要与其主体与任务紧密联系,本课题所研究的组织力,其运行主体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在此情境下组织力的概念界定就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密切关联。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包括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协调推进,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出发,在乡村振兴任务中,农村党组织要能够明确振兴的目标价值所在,明晰乡村振兴的路径安排,全方位掌握村庄内外可以整合的资源,并且能运用有效方法去集聚各种力量。以此为解释视角,从乡村振兴的目标上看,组织力是指价值诉求力,农村党组织要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将乡村振兴战略迅速地转化为坚定的组织行动方向;从乡村振兴的路径上看,组织力是指思路生产力、项目谋划力,农村党组织要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带动其他领域发展,并能够迅速谋划产业发展的可行思路;从乡村振兴的资源上看,组织力是指精英吸引力、资金筹措力、部门协调力;从乡村振兴的共识上看,组织力是指群众号召力、媒体引导力;从乡村振兴的远景上看,组织力是指绿色统筹力,将生态要素融进乡村治理的能力。
二、组织力困境: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矮化”
(一)组织振兴与农村党组织政治领导力不强
一是部分党组织书记缺少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力担当。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下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经商创业,他们或已融入城市生活中,或正在城市中为生存而拼搏,农村留守人口中党组织书记的可选人才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虽然淘汰了一些所谓的农村“人物”,但又缺少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少农村党组织书记比较平庸。二是基层党员队伍先锋引领性不强。一方面,农村党组织本身存在队伍老化现象,加上党员发展指标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党员队伍的老化;另一方面,党员队伍带头作用发挥不够突显,一些党员在日常工作中看不出来、关键时刻站不出来、紧要关头豁不出来,甚至将党员大会变成利益争斗会,就更谈不上发挥引领作用了。
(二)产业振兴与农村党组织经济发展力不强
一是资源禀赋谋划利用不足。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各有其特点,产业振兴需要农村党组织善于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做文章,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后进农村党组织并不擅长这项事务。有些将产业发展完全委托给外来资本,出现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农村产业将农民排斥在发展之外的现象,违背了乡村振兴的初衷。二是政策资源运用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格局下,各地都出台了配套政策,有些农村党组织政策敏感性不强,不能主动与乡镇街道、上级部门单位沟通,坐等上级组织为本村发展落实项目资金,丧失了发展先机;有些农村党组织一讲发展就陷入农家乐、亲子园、花海的路径依赖,同质化竞争使相似产业遍地开花,最终在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下难以持续。
(三)人才振兴与农村党组织乡贤感召力不强
一是对乡贤回归动力激发不足。一些乡贤出于对农村项目投入回报周期长、部分农村“见不得别人好”、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等因素的担忧不敢回归;一些农村“文乡贤”“德乡贤”相比于“富乡贤”“官乡贤”不受重视,对建言献策和贡献乡村较为冷淡;还有些农村缺少乡贤助力的有效载体,也没有乡贤参与农村事务的议事机制,淡化了乡贤角色。二是对农村权威异化的担忧。一方面,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贤介入农村社会发展有抵触心理,害怕乡贤资源进入后会主导农村发展格局,削弱党组织特别是支部书记在农村社会中的权威;另一方面,上级党组织鼓励在热心乡村事业的乡贤中培养党组织书记,也是对现任书记的挑战。
(四)文化振兴与农村党组织价值引领力不强
一是乡村共同价值难以架构。农村社会不同人群诉求不同,文化人追求自我价值,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追求经济利益,贫困户寻求集体帮扶,乡村地痞想在混乱中寻找机会,基层党组织难以凝聚本村人的发展共识,很难通过基层协商沟通提升村民的格局站位,乡村发展中缺少愿景目标的整体支撑。二是乡风文明难以彰显。一些乡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能摆脱传统陋习的影响,部分村民热衷于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赌博打牌,热衷于宗族活动、宗教活动、宗派活动,追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些农村社会得不到有力彰显。同时多数农村缺少对本土文艺队伍的培养和支持,农村文化生活缺少组织引导,文娱活动单调乏味。
(五)生态振兴与农村党组织环保统筹力不强
一是乡村产业污染管理缺少良方。一方面,乡村是产业转移的低洼地带,一些被城市淘汰的具有污染性的加工业、小作坊在农村有着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农村畜禽养殖和种植中过度使用化肥,以及农村秸秆焚烧、垃圾焚烧也是重要污染源。另外,一些乡村绿水青山在经济发展中被过度开发,农村党组织招架不住资本的逐利性而留下了生态环境账。二是生态美化参与度不高。生态环境属于特殊的公共产品,每个个体的行为都会对之产生影响,诸如一些农村垃圾乱丢、污水乱排、随意便溺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农村公共厕所成为脏臭的焦点,基层党组织缺少对村民的教化动员能力。
三、组织力提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调适
(一)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农村党组织政治领导力
一是明确农村党组织政治方向。旗帜就是方向,农村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向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当前核心任务就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工作,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濟”。在农村党组织书记的选拔上,要把看齐意识和落实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提升党组织第一责任人振兴乡村的担当。要加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队伍的选拔培养,通过强化培训,设置淘汰竞争机制加快后备队伍的成长。对组织力量薄弱村加强第一书记下派工作,围绕乡村振兴设置考核任务,针对任务完成情况加大对第一书记的提拔重用力度。二是严肃农村党组织的政治生活。乡村振兴需要以组织的思想共识和先锋作用带动乡村社会的发展共识。农村党组织要从政治生活入手强化组织的政治性、组织性、纪律性,“三会一课”要围绕乡村振兴谈发展思路、学发展方法,党日活动要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谈心谈话要将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思想认识作为重要内容,党员考评要提升乡村振兴工作赋分比重。总而言之,乡村振兴就是农村社会治理最重要的载体,要将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高度融合。
(二)强化发展谋划,提升农村党组织经济发展力
一是能够做好乡村级“顶层设计”。充分领会党中央和各级组织的乡村振兴政策,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组织各种力量做好村级发展规划,特别是要注重差异化发展策略,既能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又能创造特色产业和服务价值。探索本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合点,统筹好村庄内外各种资源,服务于农村产业发展。乡镇街道要从区域协同发展的站位给村党组织提供产业发展方向性的指导。上级党组织要组织农村党组织书记“走出去”,通过学习考察先进农村发展成就和建设经验,开拓本村发展思路,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信心。二是提升项目推进能力。农村党组织要对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和本村各种资源了如指掌,充分做好承接资本、产业、项目落地的准备。村党组织要敢于“走出去”“引进来”,积极主动与部门乡镇对接政策、项目,与乡贤沟通引进资金项目入村。在项目实施全过程,村党组织要体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在前期能处理好村内矛盾纠纷,在进程中要能够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有利条件,并能跟踪项目实施确保其符合产业发展初衷。
(三)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农村党组织乡贤感召力
一是增进乡贤的乡土认同感。乡贤反哺农村包含着对家乡故土的情感,或是出于对家族和个人社会名望的考虑,维护这份情感需要搭建更多乡村社会与乡贤交流沟通的平台。如建立乡贤交流信息平台,动态性发布乡村发展政策和村庄发展规划、项目规划、发展变化等。在规划制定、项目推进前期多征求乡贤意见建议,在重大节日集中一批乡贤听取其对乡村振兴的想法,增强乡贤的乡土认同感。还可以通过建设乡贤长廊、乡贤馆、乡贤榜以及评选优秀乡贤等给乡贤社会荣誉,并带动一批农村优秀人才热心乡村事务。二是构建乡贤参与机制。村党组织要着眼于乡村长远发展构建一些人才参与机制,如通过吸纳乡贤到村“两委”实现对村庄治理的直接参与,通过设置乡贤助理、乡贤基金、乡贤议事会等发挥农村优秀人才常态性的作用。要拓宽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渠道,既可以通过资金、项目解决就业,推动发展,也可以通过文化创意、道德引领提升乡村文明,还可以通过化解纠纷、热心公益改善乡村治理,只要有所擅长都应该成为农村党组织关注的乡贤资源。
(四)加强文化建构,提升农村党组织价值引领力
一是凝聚发展共识。乡村振兴坚实的基础是建立在多数人的发展共识上,共识是建立在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和沟通的有效性上。首先农村党组织要能够立足乡村内外资源,着眼长远发展与当下工作,形成富有可行性的建设发展方案。其次农村党组织要善于组织群众,将基层群众作为治理主体,听取群众诉求,找到乡村振兴的最大公约数。二是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农村党组织要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符合农村特点、贴近村民生活的宣传教育方式。如通过强化村规民约、提倡家风家训,使乡村家庭注重内在文化传承和外在文化熏陶。突出农村精神文明中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建设,重视村民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三是建构乡村文化。挖掘和保护好乡村特色文化,通过文化礼堂、民俗馆展示乡村发展历史,增强乡村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运用乡村文化广场、道德讲坛、农村书屋等场所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如邀请地方文艺界专家进村讲学、开展文艺技能培训等,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五)着眼生态理念,提升农村党组织环保统筹力
一是树立生态宜居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也需要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农村党组织要强化对生态宜居理念的理解,将生态美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贯穿于农村发展始终。如在乡村建设中加强特色植物景观的营造、种植乡村风景林、注重生态微景观的塑造和微环境的治理等,处处展现乡土之美。同时做好业态融合文章,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休闲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农村田园得以外延,实现乡村个性美。二是提升资源整合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涉及资金项目落实,需要农村党组织从各种渠道争取支持力量,包括对乡贤组织、部门资源等工作的整合。乡村脏乱治理还涉及村民参与程度,需要村党组织通过播放宣传片展示发展愿景、教育中小学生等各种手段,让村民提升认识并最终共同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中来。
【本文系温州市社会科学院立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18WZASS01)的最终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温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