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流行语因其流行性、娱乐性、通俗性受到大学生喜爱,会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影响。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联系,得出网络流行语能够有效的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调动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可行性;应用
中国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报告还对网民结构进行了分析,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25.4%。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十九大报告提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说明互联网、网络文化对意识形态工作有非常大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能增强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的积极性,一些不当的网络流行语却会造成大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高校思政课要把握教育主动权,积极运用网络流行语这把“双刃剑”,准确掌握并合理利用,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辩证全面的认识、使用、传播网络流行语。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网络中流行的特殊语言,是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是一种被网民们一致认同的表达方式,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第一,流行但难以持续。流行性是网络流行语最本质的特征,“流行”往往代表了时下最为大众接受的新思想、新事物。社会热点事件会产生很多的网络流行语,它会随着事件的平息,逐渐失去热度,被新创造的词语取代。例如2019年的“盘它”、“硬核”、“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等已经取代了2018年的“C位出道”、“冲鸭”、“大猪蹄子”等词。说明网络流行语虽然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但并不持久,不能将某一个作为典型持续推广,这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进行的思想工作又有一定特殊性。
第二,娱乐但透露消极。充满娱乐性的网络流行语对于崇尚个性自由、追求时尚的大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口头禅中是否带有网络流行语成为大学生之间判定时不时尚的标准之一。任何一个严肃的社会热点事件一旦衍生出网络流行语就带上了几分娱乐性。例如“佛系青年”一词,特指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都行、可以、没关系”无欲无求的年轻人。一个自我调侃的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体现出青年人内心的消极和迷茫。对还未进入社会的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要做“佛系青年”,那也要做“斗战胜佛系”青年。
第三,通俗但难掩庸俗。“快”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状态,并且也带到了网络世界,创造性的发明了用数字或符号或图案快速、准确表达自己。比如用数字谐音表达汉语意思,“1314(一生一世)”、“9494(就是就是)”、“88(拜拜)”等。大大提高输入效率,且通俗易懂。但其中也存在着部分粗俗污秽的词语以及使用不规范的词语。网络运营商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会屏蔽掉敏感词和脏话,但网友们又创造了一种谐音表达方式来规避屏蔽。这对思想意识处于塑造期、调整期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不仅污染大学生思想,还破坏传统汉语的语法结构,对正确使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字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二、网络流行语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系
(一)二者互相联系
首先,二者都離不开社会。网络流行语虽产生于网络,但创作素材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是网民们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的另一种表达,离开社会大背景,网络流行语根本不可能产生。而社会热点事件是高校思政课进行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的重要教学素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其育人功能。所以,社会是网络流行语和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共同平台。
其次,二者都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网络流行语的创作者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网民,他们创作出来的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能够在学生群体中迅速的产生共鸣,吸引更多的人。在创作与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思政课就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网络流行语和高校思政课教学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二)二者相互促进
网络流行语能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目前,高校思政课仍然是以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为主,导致抬头率不高。学生注意力被手机网络吸引,对理论课不感兴趣。反观网络流行语,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所以将网络流行语融入思政课备课环节,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融入教学环节,能够提高上课抬头率。
思政课有帮助学生提高对网络流行语的辨别能力。众多网络流行语中也充斥着为博人眼球而刻意制造的格调低下的词语,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误导。高校思政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能力。20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极具创新和模仿能力,但他们社会经验少,缺乏对消极错误思想的辨别能力,很容易被披着华丽外表的恶俗流行语所欺骗,导致习惯性的被吸引并传播,甚至创造一些低级趣味的网络语言再传播。思政课堂要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理论认清社会本质、分析社会问题,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判断能力,有力抵御消极网络流行语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流行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调动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让教学效果翻倍。过去的思政课给学生留下了严肃刻板、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印象,造成课堂上师生互动困难,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达不到预期效果。将流行语融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不是“老古董”,它也可以很“时尚”。利用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年轻”的思政课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更幽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活起来,创造一个严肃活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二)丰富教学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例教学。例如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其来源于网友调侃一起诈骗事件。受害者明知被骗仍汇54.4万元给骗子,称想看骗子能骗走多少钱,因此被广大网友调侃“有钱就是这么任性”。这个案例可以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第六章“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结合起来,围绕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而“有钱就是任性”这句话也可以与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结合起来,对几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对比、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利用网络流行语将理论知识呈现出来,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在挑选网络流行语作为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不仅从内容上要与教学任务相契合,还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的说服力,更好地为思政课服务。
(三)改进教学方法
思政课改革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因势利导,以疏代堵。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的唯一途径就是手机,因此思政课堂不应再排斥手机的存在,新媒体也可以进课堂。将产生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教学任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视频教学、小组辩论、课堂讨论、情景模拟、小组成果展示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网络化时代将网络流行语融入思政教学是可行的。高校思政课在教育内容上要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在教育方式上要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以及发展变化趋势,深入分析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及时调整课堂氛围、豐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2018-01-3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7-10-27.
[3] 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4] 刘念.“佛系青年”:事事随大流只能迷失掉自我[N].人民日报,2017-12-13(13).
作者简介:汪琦佳(1990- ),女,四川南充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